如果Windows消失,國產替代做到了什麼程度?

王新喜 發佈 2024-03-26T08:36:29.374298+00:00

一個問題開始引發人們思考,如果Windows系統消失,或者說要挑戰Windows地位,從硬體到軟體,國產替代能做到什麼程度?

文/王新喜

日前,關於微軟跨境數據處理的問題,引發了業內熱議。一個問題開始引發人們思考,如果Windows系統消失,或者說要挑戰(替代)Windows地位,從硬體(晶片、硬碟、內存)到軟體(作業系統+常用軟體),國產替代能做到什麼程度?

先從作業系統來看,從布局來看,微軟深耕中國市場30年,自2014年起,由世紀互聯運營的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Office 365、Microsoft Dynamics 365及Power Platform陸續在中國市場正式商用,全部實現本土化運營。

從整體數據來看,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在我國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市場占有率80.96%,使用率更是達到了86.82%。國內市場對Windows的依賴程度很深。

如果將PC+移動綜合來算,是Android排第一,數據機構Statcounte曾統計了2022年9月的數據,數據顯示,目前整個作業系統領域,谷歌的安卓系統稱王,占到了44%的份額。微軟的windows,比例大約為35%,再是蘋果的iOS,份額大約為15%。再是Linux、MacOS、其它,份額分別為1.8%、0.2%、4%。

國產作業系統這些年也在發展,但整體市場份額就在那4%之內,隨著統信UOS、麒麟、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的發展,誰最有可能挑戰Windows的地位,如果Windows作業系統消失,誰有潛力替代?這可能是國內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作業系統的競爭,關鍵在於如何藉助紅利窗口,壯大生態

當前,Windows作業系統的規模效應與生態系統具備很強的吸附力,幾乎所有的開發者、消費者與硬體廠商等上下游鏈條都會圍繞它去做開發與升級,當產業鏈上的消費者、開發者、廠商、市場方等都圍繞它形成穩定的使用習慣與盈利模式的時候,就會形成越來越穩定性的結構與護城河。

微軟作業系統經歷幾十年的優化與周期性疊代,才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僅Windows10就有超過3500萬應用數量,支持1600萬的硬體/驅動組合,成就了windows無可替代的體驗與價值。

作為軟體的底層基礎設施,頭部玩家如果消失,市場需求會推動其他作業系統玩家頂上並做大,當前大部分作業系統都是基於Linux和Unix的作業系統,Windows的內核是脫胎於MS-DOS、蘋果iOS是來源於Unix。國內作業系統的發展,都是基於Linux內核進行研發的。

對於作業系統來說,它成功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吃掉發展期的人口紅利,快速形成市場規模,一旦規模上來,軟體開發者與硬體廠商蜂擁而至,在不斷的疊代之下,後來者很難追趕。

當有更好體驗的作業系統的時候,人們自然會選擇更好的,但沒有更好的了,自然會退而求其次。

PC軟體到硬體,國產替代沒問題,但體驗還隔著代差

從國內作業系統來看,桌面作業系統陣營格局漸成。國內作業系統的發展都是基於Linux內核進行研發的,從過去一年的進展來看,國內也開始從Linux內核、其他開源項目、自研項目組件構建國內主導的作業系統開源根社區。

當前的主流的作業系統包括有中科方德、優麒麟、銀河麒麟、COS作業系統,中興新支點、統信UOS、一銘Linux、思普、普華、華為歐拉OpenEuler、華為鴻蒙等十餘款作業系統。

玩家太多,也不是好事,這容易導致用戶認知混亂,軟硬體適配困難,難以成立統一大生態。

從體驗來看,各家其實已經能適應常規的辦公體驗,Deepin已經初步具備了替代windows的可能,例如簡單辦公、在線看視頻、聽音樂等,甚至還能玩一些簡單的遊戲,完全沒有問題。2019年,華為開始銷售預裝有Deepin作業系統的筆記本電腦。

比如說,開源鴻蒙已經適配PC,在 PC 上可以正常啟動、登錄、運行應用、聯網等功能,也具備跨平台和兼容性的優勢,但冷啟動、常用軟體適配,軟硬體生態搭建也是當前的難題。

純國產電腦已經能夠攢出,不過體驗層面可能還有很大差距。

國產作業系統的生態要求要有自己的晶片指令集,要有統一CPU晶片與架構支持。

一般來說,目前的PC產品,對應的硬體供應商是,CPU是英特爾,AMD,內存是三星,美光,海力士等(中國剛追上主流水平,產量還不大)硬碟是西部數據,希捷,三星,東芝(鎧俠),美光,海力士,英特爾等。

無線網卡是博通,高通,英特爾等等。顯卡是英偉達,AMD,英特爾。

在國產CPU層面,有龍芯、兆芯、華為鯤鵬、海光、飛騰、申威等晶片玩家。目前國內也有了完全自主的指令集——龍芯LoongArch指令集。

要攢一台100%的國產電腦,其實也已經可以做到了,比如說,CPU,能替代英特爾與AMD的,有6核龍芯3C5000。替代X86架構、ARM的有龍芯LoongArch。

如果想要X86的CPU,還有兆芯飛騰可選,除了面向消費級的開先KX-6000G系列,兆芯今天還發布了同樣x86架構、面向伺服器與工作站的「開勝KH-4000系列」表現非常不錯的,達到了10代i5的水平。

ARM架構的CPU,還有飛騰、華為鯤鵬等可選,顯卡方面,有景嘉微、芯動科技、摩爾線程這些,這些廠商發布的顯卡,其性能,與AMD\NVIDIA發布的顯卡相比,可能處於中低端水平,有個3、5年差距。尤其是AI、FP這兩個方面,這個方向的GPU,需要的高性能,高算力。國內還處於追趕的狀態。

內存方面,2021年,合肥長鑫存儲生產的DDR4內存顆粒,大規模鋪貨,已經有光威、朗科等多家品牌商採購。此外,主板廠商有技嘉主板、微星主板,硬碟有長江存儲,無線網卡有華為、Netcore磊科等。

依賴國內供應鏈,去年搭載國產作業系統+國產晶片,核心組件實現100%國產化的寶德自強龍芯台式機PT620L3也正式上市開售。

此外,搭載龍芯中科自研的3A5000處理器的國產電腦也由清華同方推出,顯卡是景嘉微JM7201,運行統信UOS作業系統,在核心零部件上也全部採用國產供應鏈。

某種程度上,依賴國產替代軟硬體供應鏈,能夠攢出100%純國產的電腦,只不過體驗層面,要比依賴全球供應鏈,軟硬體都用頂尖的,肯定是要差很多,比如說,上述國產廠商的GPU,與AMD\NVIDIA的GPU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在linux系統下,用UnixBench來測試,龍芯 3A5000 的單核成績為 1772,多核成績為 4453。其性能大約相當於i7-7700k 處理器相當,龍芯理論上與intel應該有5年左右的差距。這顆晶片用於筆記本等場景上,辦公是沒什麼問題,玩大型遊戲就不行了。

目前國產晶片替代基本能用,對於用戶來說,在使用體驗上要隔著代差。

作業系統層面,好在最近幾年,一些廠商的軟體進步非常快,不管是圖形化、熱鍵,還有軟體的支持,都讓人很容易上手。比如統信UOS的國產Linux,在辦公與瀏覽器的速度體驗上,在用戶群體中也有一定的口碑。但是專業軟體的缺失是硬傷,這是PC軟體的一個重要短板。

整體來看,國產桌面作業系統從軟體到硬體已經基本完成布局,從技術到能力層面,在逐步發展之中,但生態欠缺是所有玩家的共同短板,在硬體層面的關鍵零部件上,已經做到對等替代,但在性能與體驗上的差距依然肉眼可見。

國產替代,從量變到質變的十字路口

簡單來說,如果頭部作業系統消失,國內作業系統整個生態系統有望發展並推進下去,但是軟體體驗層面還不樂觀。對個人用戶來說,一台電腦一般不過安裝幾十個軟體。如果將用戶的各種個性化軟體需求疊加,系統層面的軟體數量需要達到百萬級別。

從軟體層面,國產作業系統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比如麒麟作業系統目前已突破150萬款軟硬體數量,統信UOS適配兼容的軟硬體也突破了60萬,合作廠商4800+家。例如微信、qq、騰訊會議、釘釘等等企業辦公軟體都能流暢運行。

簡單來說,目前國產系統軟體基本上可以替代輕度辦公,但在市場接受度和用戶體驗以及專業軟體的使用上,其實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可能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基本的應用要求。

此外,雖然說玩家很多,都在疊代自己的產品,難以形成整合力,很難形成大一統生態。如果有一天不得已要實現國產作業系統的替代,可能在初期會迎來混亂的局面。用戶對國產作業系統品牌認知度非常有限,普及非常困難。

專業軟體層面的欠缺是個硬傷。當前多數國產作業系統使用體驗能滿足基本的常用軟體需求,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特殊的辦公需求,往往在常用軟體之外還會安裝少數幾款小眾軟體。Windows超過3500萬應用數量,仍然是一個短期甚至長期難以企及的目標。很多專業的軟體,軟體開發工具,資料庫,伺服器上高性能服務軟體,專業的圖形影音編輯工具,工業設計軟體等等如何突破依然是大問題。

但在中國市場,微軟的市場份額還算非常穩定,家用、個人、企業單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Windows。核心原因依然在於體驗,它很全能,生態非常成熟,支持各種各樣的軟硬體,也非常適應於中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總的來說,當前國產作業系統的現狀是雖然進步不小,但當前其實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十字路口,依然需要有危機感,在市場競爭中,要挑戰Windows的地位,依然任重道遠,國產作業系統如何解決專業軟體以及易用性、生態難題,如何改變各自為戰局面,形成大一統生態,硬體廠商需要攻克性能代差難題,這是國產替代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