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的PUA,潮牌學不會

品牌界的007 發佈 2024-03-26T09:49:33.268766+00:00

這兩天,奢侈品的世界又吹來了一股「韭菜風」。一是杭州大廈一家香奈兒精品店2022年銷售額達到了18億元,讓我除了震驚無話可說。二是,lv的 2023 秋冬女裝秀在抖音直播,評論都在刷「什麼玩意兒,看不懂」。沒錯,秋冬的時尚,春天就要開始引領。

這兩天,奢侈品的世界又吹來了一股「韭菜風」。


一是杭州大廈一家香奈兒精品店2022年銷售額達到了18億元,讓我除了震驚無話可說。


二是,lv的 2023 秋冬女裝秀在抖音直播,評論都在刷「什麼玩意兒,看不懂」。


沒錯,秋冬的時尚,春天就要開始引領。


三是頂級潮牌off white迎來關店潮。


有多頂級?坦白說,我的世界此前並沒有這個品牌的存在。


我特意查了一下,雖然創立於2012年,但它曾在2019年登頂時尚潮流圈,力壓古馳、巴黎世家、芬迪。


看到這三個新聞,讓我想起王思聰說過的一句話,我有錢,但我不傻。


王校長推心置腹地講了有錢人買東西時的內心世界,破除了我們認為有錢人人傻錢多、揮金如土、不講性價比的幻想。


對,頂級豪門也講性價比。


王校長說,我非常喜歡陳奕迅,但不會花十幾萬買張票去看他的演唱會,畢竟有錢和傻子是兩碼事。


其實,有錢人的「性價比」和我們普通人的「性價比」是一個意思——值不值!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值與不值」之間仿若潮牌和奢侈品之間的一道天塹,始終無法逾越!


01

奢侈品的性價比「陷阱」


人來人往、潮起潮落。


仔細想想,其實潮牌是個挺擰巴的存在。


一方面時刻宣揚自己的時尚、潮流與逼格,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消費者自己和普通品牌的區別。


另一方面,卻又變著法的向奢侈品靠攏,告訴消費者自己和奢侈品一個調調。


可圈子終究有門檻,不是所有貴婦都能擠進名媛圈,背香奈兒的終究沒法和挎愛馬仕的一起玩兒。


潮牌也一樣。


就像這個曾經的頂級潮牌off white,向來推崇的就是「3%原創理論」——對,就是字面意思。


這個理論有條捷徑就是——跨界。


Jimmy Choo、NIKE、Mytheresa、 Levi『s Made & Crafted......off white最紅的那幾年也是它跨界最瘋狂的時期。


▶圖源:微博WilliamsWearDaily


然後再加上高價、限量和名人上身的奢侈品「三板斧」,彼時的off white似乎找到了成功秘籍。


哦,對了,吳亦凡、鹿晗可是鐵粉,家裡的off white可能有幾衣櫥。


但不幸的是,off white的這套跨界思路很快被LV們學了去。奢侈品牌利用更強的號召力和更高的預算來跟頂級藝術家合作。


▶圖源:VogueFilm


對於消費者來說,奢侈品牌和草根藝術家合作帶來的吸引力必然要比街頭品牌更大,也更容易引發自傳播。


雖然Off-White也在繼續進行各種合作,但許多奢侈品牌早已經將市場上優質的合作對象搜刮殆盡。


導致Off-White直接玩不下去了。


再加上品牌創始人Virgil Abloh的離世,Off-White的品牌信仰也崩塌了。


畢竟作為一個新晉潮牌,Virgil Abloh的潮流理念並沒有過多的沉澱到Off-White身上,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罷,多數還是衝著Virgil Abloh下的單。


人走茶必涼。


Off-White不會想到,自己發明的「利器」有一天會刺向自己。


其實這裡面的內在邏輯很簡單,同樣的跨界,同樣的價格,有錢人憑啥不選擇奢侈品?


某種程度上,是奢侈品的昂貴,讓很多人忘記了性價比這回事兒。


人們天生地以為性價比是便宜貨的專利。


可王健林花幾十億建個萬達廣場還要討價還價一番呢。


更可況幾萬塊的奢侈品。


人家上百年的品牌沉澱就在有錢人選擇的關鍵一刻讓天平傾斜了。


這就是品牌價值的作用。


也是潮牌們將自身定位向奢侈品牌靠攏的惡果。


潮牌們作為「追趕者」最大的誤解:插上雞毛就以為可以變鳳凰了。


但問題的關鍵是,鳳凰的一撇一動,家雞學不來,終究是莞莞類卿罷了。


歸根結底還是性價比在作祟——花同樣的錢,可以裝更高的逼,何樂而不為。


畢竟有錢人只是有錢,不傻。


Off-White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有錢人。


02

潮牌「自負學」


一瓶子不響,半瓶子亂晃。這話形容潮牌十分貼切。


某種程度上來說,潮牌都有「自負」的通病。


往往都是還沒當上皇帝,就擺起皇帝譜了。


比如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歐陽娜娜潮牌、王鶴棣潮牌和鹿晗潮牌。


大家討論的一個點是貴,一件浴袍敢賣988;一個是質量不行,一件外套做工極差敢賣1500。


▶圖源:微博網友


說實話,奢侈品敢賣這個價格,肯定會被同行恥笑——這麼低,還好意思叫奢侈品?


一件浴袍賣一萬塊都算地板價了。


但潮牌們賣十分之一的價格,消費者們就各種不服。


可潮牌們忘了,這個世界的規則由精英定義,不管普通人服不服。


時尚潮流亦是如此。


很大程度上是潮牌們弄錯了打造品牌的邏輯,不該將第一把高價的鐮刀割向普通的粉絲群體,誤以為價格上去了,品牌就高端了。


奢侈品牌打造從來都是自上而下的戰爭,征服了精英,也就征服了大眾。


▶圖源:路易威登


奢侈品的邏輯正是如此,在上百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它們在將自身打造為精英生活一部分的同時,也早已掌握了時尚話語權,是它們定義了時尚、潮流。


所以,歐陽娜娜、鹿晗潮牌的問題根本不在價格,而是他們沒有精英階層的背書。


普通人不認可以,但精英階層的認可可以為品牌鍍上一層自帶濾鏡的傳奇調性。


逼格有了,調性也有了,價格也就高了。


這叫順其自然。


這種情況下,貴也好,割韭菜也罷,普通人的吐槽,多數情況下也都落入到「酸」的話語體系。


所以我強烈建議,潮牌們在品牌逼格、調性沒建立起來之前,千萬別本末倒置,學奢侈品那一套。


因為消費者天然地會區分。


你見過哪個奢侈品消費者買完之後一直在討論質量好不好?用成本算價格?


引發熱議的從來都是迷之操作的昂貴新品、大呼看不懂的秀場大秀。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奢侈品們的目的,正是這種普通人看不懂的「時尚」,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區隔度。


畢竟對於奢侈品而言,要擴大品牌的受眾群就等於稀釋它的價值,因為這不僅會使品牌丟失一些獨特之處,還會腐蝕那些精英群體、那些想法獨到的領導者實現夢想的潛能。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lv「剔除」年收入300萬以下的客戶。


但潮牌的尷尬就在於,沒有逼格,卻空有價格。


結果價格還太低了,導致普通人瞧不上,有錢人也瞧不上。


03

潮牌跟隨流行,奢侈品創造流行


跟隨or創造流行,我想這是潮牌和奢侈品的本質區別。


最開始的陳冠希也好,後來的李晨、周杰倫,白敬亭也罷,很大程度上他們對潮流的理解都在跟隨消費者的口味而變。


年輕人喜歡什麼,他們就發布希麼,從這個角度講,一點也不符合潮流圈的real精神。


雖然他們嘴上不承認,也像奢侈品一樣依葫蘆畫瓢搞什麼春夏、冬季系列「引領」潮流。


▶圖源:微博


但就像選秀idol黃明昊基礎款T恤印個logo就敢賣600引發的爭議一樣。


本質上不是因為膽子大,恰恰因為膽子小,怕像奢侈品發布會「奇形怪狀」的設計連粉絲都不買帳了。


不是時尚敏銳度不夠,是沒有引領潮流的底氣與底蘊。


但奢侈品從誕生之日起就似乎「一身反骨」,從來不會考慮消費者需要什麼,而是從一開始就遵循了扔掉「定位」的反營銷法則。


對於奢侈品來說,自身的獨特性才最重要,無需與競爭者進行什麼比較,也無須考慮當下的消費者喜歡什麼。


它直接宣稱「我就是我」,而非「我要看情況而定」一這正向定位的概念所暗含的意思。


▶圖源:路易威登


於是,我們看到奢侈品們在時尚秀場裡的「反叛感」——用一些反大眾審美、反常規的設計製造衝突。


甚至春天還沒過完,秋冬的時尚就開始引領了。


除了提前發出品牌聲量賣貨之外,還純粹想告訴你:


你有不喜歡的權利,但奢侈品用定義未來時尚、潮流的權利,告訴你不喜歡,不是奢侈品不行,而是你不懂。


當然,這裡面的內在邏輯沒有變,將產品價值置於基底,輔以藝術、文化、精神、理念進行pua,最終內化為大眾認可的時尚規訓。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十年前二十年前的LV包袋放在現在還有回收價值,哪怕是20年前買的勞力士、歐米茄放在現在也依然可以保值不錯的保值率。


我們熟知的LV neverfull、speedy、alma、keepall都是上世紀的產品,但是到了2023年依然存在,並且長盛不衰,且每年還會調價。


▶圖源:小紅書


這就是奢侈品時尚定義權的魔力。


而二十年前風靡全國的韓流審美,如今卻成了殺馬特的笑話。


這就是大眾定義的時尚潮流難以逾越的時間鴻溝。


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源於奢侈品這種對所謂「精神、文化、故事、藝術」的追求以及對消費者的「叛逆」,讓自身擁有了超越時間周期的流行性,而不被消費者審美牽著鼻子走。


而這,卻正是潮牌遙不可及的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