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真的清了,消失幾十年的物種重現,預示著什麼?

愚哥魚世界 發佈 2024-03-26T11:53:01.846564+00:00

愚哥魚世界/圖文前言:詩仙李白曾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你可曾知道這天上之水來自哪裡,又流向何處?我國有著眾多得大江大河,黃河被我們尊稱為「母親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

愚哥魚世界/圖文


前言

詩仙李白曾書: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你可曾知道這天上之水來自哪裡,又流向何處?

我國有著眾多得大江大河,黃河被我們尊稱為「母親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

它和世界其它河流相比,已經不單單是一條河流,而是我們民族、文化、文明符號的象徵,縱觀歷史五千年,都和黃河有著緊密相連。

這條「母親河」孕育著華夏子孫,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如今得黃河早已褪去了當年的鋒芒,昔日的黃沙奔流,怒吼咆哮,也早已離我們遠去,因何如此?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歷史,去品鑑一下黃河的「野性之美」,以及給人類帶來福祉與恩惠。

黃河—源起之地

黃河的形成在距今大約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地理板塊抬升運動中,其它版塊邊緣發生斷裂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後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

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時光更替,各湖泊、盆地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皺形,在人類走向文明後,開始——溯源。

據文獻《禹貢》記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在大禹時期「黃河源」早期被開發在積石山(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一帶。

而《舊唐書·侯君集傳》記載:「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至於柏海,頻與虜遇,皆大克獲,北望積玉山,觀河源之所出焉」。

也就是貞觀九年(635年),李靖率軍征討吐谷渾,派侯君集率軍追擊,一直抵達星宿海以西的河源地區,穿過了積石山,又翻過了鄂陵湖和扎陵湖 ,來到了星宿海,這是早期漢人抵達星宿海考察河源的記載,此後的幾百年間,星宿海一直被誤認為是黃河的源頭。

到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組織了一支河源科學考察隊,深入黃河上游,對河源進行了官方考察,翰林侍都潘昂霄對考察結果進行了記載,寫成了《河源志》一書。

河源志》記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人跡,逼觀弗克,旁復髙山,下視燦若列星,以故名。」

遺憾的是,科考隊沒有進一步越過星宿海向西繼續前進,可能是受當時氣候,物資,工具等各方面得制約,我們現在無從考證。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命門侍衛阿彌達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察,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我們現在都知道,在星宿海以西,黃河有三個源頭: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但都實的這次科考並沒有確定到底哪一支才是黃河正源,直到新中國成立,1978年科考隊證實了三大支流中的卡日曲流量很大,長度很長,基本確定這才是黃河的根本源頭。

「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在卡日曲的盡頭,冰川融化成水,從巴顏喀拉山下噴涌而出,與扎曲、約古宗列曲兩支支流匯合,然後流入星宿海,這條河流如今改名為「瑪曲」。

瑪曲藏語為「孔雀河」,在孔雀河流過得地方形成了沼澤和湖泊,如同孔雀開屏一樣非常壯觀。

星宿海是青海高原上,扎陵湖(古代叫柏海)以西的一大片沼澤區域,這裡水網縱橫,湖泊密布,猶如天上星宿陳列,兩者遙相呼應,勾畫出高原得夢幻美景。

現在這些地方被我國加以保護,還專門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但是規定了黃河源頭是禁止一切旅遊活動,違者將受處罰。

為什麼稱黃河稱母親河

從小歷史課本上就告訴我們,黃河就是母親河,深深得印烙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

放眼世界,能夠稱為文明得國家,都是傍水而居,因為「水乃萬物之源」。

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文明足跡遍布尼羅河畔,古印度文明起始於恆河與印度河之中,古巴比倫則在底格里斯河成長,而中華文明則誕生於黃河之畔。

自古就有:黃河寧,天下平。說明了黃河的安寧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

黃河究竟是為何被我們稱為母親河的?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詮釋它。

  • 歷史文化

5000年前,中華文明的胚胎在華夏大地各處萌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滿天星斗」,由於各種原因,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而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一帶,開始生根發芽,在世界文明的花園裡獨領風騷。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在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綿延達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a安、洛陽、開封4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東周定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定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Z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

  • 科技

「四大發明」的智慧之光,轟動全球,惠及至今,為世界文明寶庫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初次記錄哈雷彗星。

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誕生於兩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非常先進的應用數學,標誌著古代數學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醫學工作者,推動了傳統醫學的發展壯大。《考工記》、《禹貢》、《水經注》、《齊民要術》、《夢溪筆談》等綜合性典籍,體現了古代科技的發展水平。

這些文明的出現標誌著農業技術、天文曆法、傳統醫藥、數理算術等均代表著當時世界的最高成就。

  • 經濟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上的黃土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土質疏鬆,易於墾殖,具有易耕性、自肥性、土層深厚等特點,是遠古時期適合農業起源的土質。

豐厚的自然稟賦加之長期的農業實踐,逐漸使黃河文化成為一種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國風·豳風·七月》是一首典型的農事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現狀。

沿黃地區的百姓興修水利,改進農具,革新農技,促使早期的精耕農業區的形成。

除了農業,以絲綢和瓷器為代表手藝品,暢銷世界,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通過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王安石變法等措施,中國的經濟在世界上獨占鰲頭。

在農業和手工業的助力下,沿黃地區散布著長安、洛陽、開封等6處古都群,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華夏民族由鬆散的Z治實體逐步走向融合和統一。

  • 思想之光

黃河流域一直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所在,印證了黃河文化的璀璨和輝煌。

春秋時期,沿黃地區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雜家等思想流派異彩紛呈,出現了《老子》、《莊子》、《論語》、《孟子》、《韓非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等思想巨著,其中儒學的影響非常深遠,由此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碰撞,先後湧現出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董仲舒、周敦頤、程頤和程顥等歷代思想人物。

千百年來,黃河流域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傳承儒家思想,主張與鄰為善,強調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並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思想。以這種思想為目標,成為華夏文化的主線並且延續至今,並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重塑著民族精神信仰。

黃河究竟有多長

黃河作為母親河,那這條河到底有多長?流向哪裡?

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答案,也許你對黃河的了解,可能僅僅只停留在課本知識裡面。

黃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注入渤海。她的幹流全長5464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千米(含內流區面積4.2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根據流經區的自然環境和水文情況去劃分黃河分為:上、中、下游,橫跨我國的一、二、三階梯,溝通了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 黃河上游

自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河道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占黃河總量的51.3%。從黃河的正源約古宗列曲至龍羊峽部分為河源段,這裡有我國Z大的高原淡水湖扎陵湖和鄂陵湖,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黑河、白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是該河段的兩大重要支流。

大部分流入三四千米的高原,兩岸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比較清澈,水流比較穩定,水流量大,是黃河水的主要來源。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此段落差較大,水流湍急,兩側的洮河,湟水支流注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這裡就有聞名的龍羊峽水電站,是我國著重開發的水利工程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衝擊平原段,出青銅峽後沿著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直抵河口鎮,這些流經區域大部分為荒漠和荒漠草原,河床平緩,兩岸有長900公里寬約30-50公里的沖積平原,也就是銀川平原河套平原,這裡有引黃灌區,自古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 黃河中游

河口鎮至河南滎陽桃花峪,河道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占黃河總量45.7%。從內蒙古河口鎮到山西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Z長的一段連續峽谷也就是晉陝峽谷

該河段內支流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這裡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河流年輸流沙達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河段比降很大,水利資源豐富,這裡有黃河第二大水電站基地萬家寨,此段還有更聞名的「壺口瀑布」。

從山西禹門口至河南三門峽為汾渭平原段,河谷較寬,水流緩慢,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原,這裡是晉陝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渭河的重要支流,這裡也是黃河下游的泥沙主要來源地之一,年均來沙量達5.5億噸。

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道變窄,形成天然卡口,有名的古渡口風陵渡就在此,河南三門峽至鄭州桃花峪的河段由小浪底分割為兩部分,其中晉豫峽谷為黃河幹流的Z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有洛河和沁河注入,河谷漸寬,這裡是山區到平原的過渡段。

  • 黃河下游

桃花峪至黃河入海口,河道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僅占黃河總量的3.5%。這裡有大汶河支流注入,受中游大量泥沙的衝擊,這裡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

這裡也是海河流域河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是歷史上黃河泛濫的重災區,到了下游,河床越堆越高,一定程度後,就會改道,從低處衝下去,而後奔向大海。

黃河改道多到什麼程度呢,有句諺語:「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可以說每一次改道,可以說都是一次災難。

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垻頭決口後,才改走現在的河道,從山東大清河流入渤海,在入海口出受多年泥沙沖積,造就了「黃河三角洲」,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

鯉魚躍龍門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達河津地區,為疏通河道鑿開龍門,黃河水一瀉而下把原本在此生活的黃河鯉魚衝下瀑布。自此以後每到春季都有金黃鱗片的鯉魚逆流而上,越過龍門的黃河鯉都化身成龍。

李白還以此寫了首詩: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世人也用魚躍龍門的故事來比喻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但願魚化龍,青雲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宮」。

雖然只是個傳說,我們從地理結構推敲一下,故事裡的龍門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那麼是那個地方呢?

河南的朋友肯定知道洛陽龍門,而外地的即使不知道洛陽龍門,那肯定知道有個地方叫「龍門石窟」,因為這個地方太出名了。

那麼洛陽龍門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洛陽南方有一道門戶,兩山對立,就像一道巨門,隋煬帝建都洛陽,皇宮大門剛好正對這道巨門,於是便有了龍門的叫法,寓意代表著「天子之門」,著後來就被大家認知為「鯉魚躍龍門」的龍門應該就是這裡。

其實在在黃河流域叫「龍門」的地方有好幾個,山西和陝西的交界處有個龍門山,而在陝西韓城也有個龍門鎮,還有人認為壺口瀑布才是龍門所在地。

傳說中的龍門具體是指的哪個呢?

對於龍門,漢代地理著作《三秦記》給予了準確回答:"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上則為龍"。黃河從關中平原流入山西,地勢突變,在山陝之間形成一個陡峭險峻的大峽谷,雙峰對峙之Z窄處,勢如咽喉,稱作「龍門」。

經過現代學者的研究,龍門所在地應該指的是晉陝大峽谷南端的出口——黃河峽谷

此地也叫「禹門口」,相傳為大禹所開,晉陝大峽谷南北走向,橫切黃土高原,綿延幾百公里,兩岸懸崖峭壁,峽谷落差超大,接近黃河大峽谷的地方河床變窄,奔騰的黃河到此,橫衝直撞,激山為浪,也被稱為「龍門三激浪」,這裡是黃河Z為神奇壯觀的地方。

這裡是魚類難以逾越的地方,所以鯉魚躍龍門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在古代龍門這個地方是重要的渡口,因水勢太湍急,渡船過河那是相當不易,今天黃河大峽谷已經建橋,直接溝通了山西和陝西兩省,兩岸也成為了風景區,在這裡你可以體驗「黃河天險」,盡情的欣賞黃河那種奔流而下的恢弘氣勢。

黃色的瀑布

位於山西吉縣和陝西宜川之間,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黃顏色瀑布,它就是「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寬約30米,深約40餘米,瀑面為3萬平方米。

黃河卷著大量泥沙而下,黃河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僅次於貴州黃果樹瀑布),世界上Z大的黃金色瀑布。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游流經秦晉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西臨陝西省宜川縣,東瀕山西省吉縣,距陝西省宜川縣城40公里,距山西吉縣城西南約25公里。滾滾黃河水至此,300餘米寬的洪流 從陝西一側觀看壺口瀑布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


黃河在這裡「虎嘯龍吟」,像千萬匹脫韁的烈馬在奔馳,無情地將黃土高原撕開成峽谷,滾滾巨流呼嘯而下,浩浩蕩蕩,一瀉千里。

你聽:「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個神奇壯觀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冒險故事,為人類征服大自然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1987年9月,黃河漂流隊探險隊員王來安乘坐由40個汽車輪胎纏結成的密封艙,順瀑布而下,揭開了人類在壺口體育探險的序幕,人稱「黃河第一漂」。

天津勇士張志強在黃河大橋跳懸索,人稱「中華第一跳」。

1996年8月,河南馮九山橫跨壺口走鋼纜,創下高空走鋼纜Z長的世界吉尼斯紀錄,被譽為「華夏第一走」。

1997年6月1日為迎接香港回歸,「亞洲第一飛人」柯受良駕車飛越壺口,創下世界跨度Z大的飛車世界紀錄,被稱為「世界第一飛」。

不管大自然如何的兇險,人類正在用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去證明,我們能征服它。

現如今壺口瀑布已經是國家有名的旅遊景區,如果你喜歡世界地理奇觀,那這裡肯定是你此生必不可少的一站。

水中精-靈

在這條浩瀚的長河裡面,孕育著萬物,而這些生活在「水中的精-靈」,讓黃河變得更加靈動起來。

那麼黃河到底有多少種魚類呢?

據文獻記載,上世紀80年代黃河水系曾有魚類191種,黃河幹流有魚類120多種,而到本世紀初下降為80多種!近30年間黃河魚類資源數量減少約一半,土著珍貴稀少保護魚類資源減少六成。

目前黃河到底多少種魚不得而知!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黃河中的魚類資源就已經面臨枯竭的狀況,又經歷30多年的高強度捕撈,目前黃河漁業資源岌岌可危,更有一些品種已及滅絕,我們的後代再想見到它,只能在博物館裡尋找了。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細述一下這些水中精-靈。

  • 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是我國的「四大名魚」之一,從古至今都備受推崇。

開國第一宴的壓-軸大菜就是紅燒黃河鯉魚,作為魯菜中的傳統名菜,主料為位於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的「黃河鯉魚」。

在我們北方的宴席上,鯉魚更是不能缺少的菜餚,市場價格也非常貴。

但真正的野生黃河鯉魚卻並不多見,市場上賣的黃河鯉魚大部分都是人工養殖的,吃起來有一股土腥味兒。

野生黃河鯉魚稀少的原因,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以後,黃河流域的環境污染和漁民們的過度捕撈導致的。

有資料顯示,近幾年與上個世紀50年代相比,內蒙古和陝西段黃河鯉魚的產量下降了40%~50%,河南段也下降了20%左右。

時至今日,野生黃河鯉魚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能見到的大都是經過以前人們放生的鯉魚雜交後的品種,體型和體色包括品質都比黃河鯉魚有所下降,還有的是拿普通鯉魚來冒充黃河鯉魚,這個需要自己鑑別。

而在山東,野生的黃河鯉魚基本上已經絕跡——這與水利大壩的興建、水質污染以及長期的過度捕撈直接相關。

  •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一個陌生的名字,作為一個釣魚老司機,我都沒有見過,可見該魚之少。

因為不能飼養且影像資料非常少,所以圖片很少,大部分人應該也並不太清楚它們的樣子。

秦嶺細鱗鮭曾經瀕臨滅絕,它們對水質的要求非常苛刻,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澈,水溫較低的山澗河流之中,生存溫度不能超過20℃,但卻能在零下20多度的環境中生存。

在過去,秦嶺生態環境惡化,山澗溪流乾涸,秦嶺細鱗鮭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家園,僅有局部地區充當著「庇護所」作用,才讓它們沒有滅絕。
後來咱們大力保護野生環境,秦嶺細鱗鮭不僅僅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了保護當地生態,咱們又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山澗溪流重新流淌
原先棲息在「庇護所」的秦嶺細鱗鮭有了適宜的生存空間。

  • 洛陽三角魴

這個魚從外觀看真的很像「武昌魚」,但是他們倆不是一個種類的魚。

魴魚是鯉科魴屬魚類的統稱,主要有三角魴、團頭魴、長體魴、厚頜魴等,尤以三角魴和團頭魴常見,其中三角魴亦稱三角鯿、烏鯿、平胸魴等,特徵是頂鰭高聳、頭尖尾長並因從側面看呈三角狀而得名,團頭魴亦稱武昌魚、縮項鯿、槎頭鯿等。

雖然鯿魚和魴魚是兩種不同的魚類,但人們習慣將鯉科鯿屬魚類和三角魴、團頭魴等鯉科魴屬魚類統稱為鯿魚。

  • 河豚

如果世界上有一種美味,讓人丟了性命也願意嘗試,那一定是河豚。

嘗過它的人感慨著「劫後餘生」,驚嘆於它的鮮美,而沒嘗過的人則既憧憬又害怕,美食家將河豚之味描述成「無味之味」,說它的滋味不同於其他任何一種食物,聽起來非常玄乎。

俗話說「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河豚與刀魚、鰣魚並稱江中三鮮,自古就是文人雅士餐桌上的「奢侈品」。

因為身帶劇毒,河豚躲過了不少自然界天敵,但是它再毒它也逃不過人類的手掌心。河豚魚含有大量胺基酸,這是它的鮮味來源,因為富含大量的膠原蛋白,口感濃郁,還有一種特別的青草香味。

其中肝臟、血液和卵有毒,是不能食用的,而魚肉、魚皮和白子的毒性較低,經過特定工序的處理可以變成盤中美味。

如果你足夠膽量,此身一定要品嘗一次。

  • 鴿子魚

鴿子魚是黃河僅有的珍貴瀕危物種北方銅魚的另一種稱呼。它的魚頭從側面看很像鴿子,因此也被人稱為是鴿子魚。

北方銅魚則只愛生活在黃河水流湍急的峽谷中,因此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除了味道好吃之外,豐富的營養元素也是北方銅魚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鐵以及各種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以及多種胺基酸,營養豐富並且均衡。

由於近幾十年來黃河水質的污染,非法捕撈等原因,尤其是幹流一系列水電站的建設改變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北方銅魚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數量急劇下降。

而且該魚目前無法人工繁殖,現已變成了瀕危物種,已多年不見蹤影,瀕危等級從「瀕危」上調為「極危」,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

一個曾經被視為黃河裡味美,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的「經濟魚類」,竟然因此而走向滅絕,豈不令人扼腕痛惜?希望有關部門重視起來,但願還能留住火種。

  • 黃河刀魚

刀魚、鰣魚、河豚、黃河鯉魚並稱「黃河四鮮」。黃河刀魚分為兩個種類:和鳳

從外觀看基本一樣,能看出不一樣的就是體型大小,刀鱭,體型更大,通常我們說的刀魚指的就是它。

刀魚分布於我國黃渤海和東海一帶,如遼河、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都能見到,因為刀魚是洄游型的魚類,只要江河通向大海就能找到其蹤跡,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黃河刀魚已經絕跡。

自古以來,刀魚的烹製多為清蒸。因為刀魚鱗少皮薄,自帶鮮味。除此之外,油煎或是油炸,但在一些老饕看來,這無異於暴殄天物。因為只有清蒸才能吃到刀魚的原味。

黃河刀魚現在是吃不到了,絕跡了。我們現在所暢談的美食刀魚,指的是長江刀魚,尤其是清明前的長江野生刀魚,大小在300g以上的基本上可以到7000/kg,餐桌上基本上都是江蘇小規模養殖的刀魚,野生的很少,Z貴的魚並不是刀魚,是一種海魚,黃唇魚,每磅要714美元。

清明十天後,刀魚鮮度下降,清蒸會變得越來越無味,所以紅燒可以提升刀魚的鮮味。

伴隨著國家大力度的整治黃河,環境開始好轉,前一段傳來好消息,官方新聞報導稱,今年黃河刀魚在消失了二十多年後,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這對黃河刀魚來說,算是涅槃重生的開始吧!

  • 大銀魚

大銀魚在我國常見於渤海、黃海、東海沿海及長江、淮河等中下遊河道和湖泊、水庫中,一般活動於水體上層,為冷溫性魚類,大銀魚為無胃型兇猛魚類,食管之後即為直管狀的腸,其幼魚和成魚食性差異較大,幼魚階段食浮遊動物的枝角類、橈足類及一些藻類,體長80毫米以後逐漸向肉食性轉變,110毫米以上主要以小型魚蝦為食,具有同種殘食現象,在食性轉化階段尤為嚴重。

大銀魚含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賴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等成分。銀魚可食率為100%,為營養學家所確認的長壽食品之一,被譽為「魚參」。

銀魚具有補虛、消積、健胃、益肺、利水之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小兒疳積、腹脹水腫等症。干制銀魚含鈣量為群魚之冠。

受環境的的污染,水電站的建設,人為的捕撈,如今大銀魚早已消失在黃河流域,不過個人認為黃河這麼長,又連接著大海,沒理由絕跡啊,可能在某個時間會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 鰻鱺

奇特的鰻鱺,用它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百變星君」。

鰻鱺別名:河鰻、江鰻、白鰻、青鰻等。似蛇,但無鱗,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閩江、錢塘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別名:河鰻、鰻鱺、白鰻、青鰻等。似蛇,但無鱗,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黃河、閩江、錢塘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

鰻魚的一生是非常奇特的,要經歷六次進化:卵,柳葉鰻,玻璃鰻,鰻線,黃鰻,銀鰻!幼年時期全身都是透明的,就連全身器官都是透明!至目前為止,人工無法繁殖,也是典型洄游魚種。

鰻魚渾身是寶,有水中軟黃金之稱,味道鮮美,加上還有入藥功能,導致種群急劇減少。

2014年,鰻魚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在三個瀕危級別中屬於第二等級不久的將來野生瀕危可能性屬於較大的物種了。

導致這些鰻魚快滅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過度捕撈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棲息地生境被破壞,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升高,以及在河流築壩導致洄游受阻,都可能使鰻魚越來越少。

所以這件事情其實是全人類的鍋,不能光扣在吃貨的頭上。

  • 黃河鱤魚

鱤魚在我國分布廣,黑龍江流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紅河及其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湖等大水域都有分布,而其中以長江為較多,可以說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在淡水魚中,有著獨孤求敗般的存在,成年鱤魚可長到100多斤以上,那妥妥的魚類收割機,例如養殖塘里丟進一隻鱤魚,那麼整個魚塘將無魚存在。

魚這種極為兇猛的魚類,是絕對處於魚類食物鏈的上層了,它們的個體又大,肉質又結實細膩,味道也是鮮美,一向被列入上等的食用魚類,曬製成的鱤魚乾為很多人所喜愛。

近幾年來,由於山區水利工程的建造、水域環境的惡化等原因,使黃河鱤魚自然資源急劇下降,現今,除長江及與長江直接相通的湖泊中尚可捕到鱤魚外,絕大部分的江河、湖泊已難尋鱤魚蹤跡。

  • 黃河鲶魚

我們常說「長江有三鮮」(河豚、鰣魚、刀魚),「黃河有兩條魚」,一條是名魚,一條是凶魚。聞名的魚是上面提到的黃河鯉魚,而兇猛的魚是黃河鲶魚。

黃河鲶魚與南方的鯰魚塘虱之類是大為不同的,黃河鲶魚頭大扁寬小眼,兩根鬍鬚下血盆大嘴布滿利齒,通體土褐色,腹部柔軟肥大,尾巴十分有力。

黃河鲶魚雖然醜陋,兇猛,但它卻是河套的一種美食。身上香美的部分是尾巴。

河套人說,「鲶魚尾巴鯉魚頭,寧舍一頭牛,不舍個鯉魚頭。

黃河鲶魚是幾百種鲶魚品種中品質為上乘的一種,因其少有、天然生成、肉質細嫩、營養成分獨特,故被稱為河魚之王。其肉質中含有許多人體所缺乏的微量元素,食用與藥膳價值被眾多食客所推崇。

這種魚生存能力強,而且在黃河裡面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所以暫時不用擔心會不會瀕危。

  • 川陝哲羅鮭

談起川陝哲羅鮭,估計很少有人聽說過它的名字。

川陝哲羅鮭主要生活在長江上游的支流當中,如岷江、青衣江上游,以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陝西秦嶺山脈南麓漢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在我國,除了黑龍江、內蒙等冷水河流中保留著哲羅鮭魚類的種群外,在長江上游高原支流中倖存在哲羅鮭群體,屬於一個單獨的存在。

有人稱它們是一個沒有亞種的獨立物種,是青藏高原上唯一存活至今的哲羅鮭魚類。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川陝哲羅鮭的棲息地喪失了91%。然而這還不是致命的,在剩下9%的棲息地當中,一座即將修建的水壩會阻斷其洄游、產卵的路線。

目前,川陝哲羅鮭的種群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其數量可能不足2000條,這個數字對於一個魚類種群來說,遠未達到「保險」的程度,因此,保護它們迫在眉睫。

好消息是現在已經攻克了人工繁殖,每年Z府都會固定向野外投放育苗,這就意味著該物種暫時不會絕跡。

  • 達氏鱘

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在長江的湖北長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較習見,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於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垻的河灣或深沱中。

分布於中國的長江干支流及黃河流域以及沿江大型湖泊,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由於捕撈過多、河流環境變化等原因,使得許多稀有魚類大幅減少,可惜的是野生白鱘、達氏鱘已經超過10年沒有見到過了,又是一種消失物種,已經宣布功能性滅絕。

所謂功能性滅絕,就是達到一定年限沒有在大自然中出現過,生存的條件基本不具備了,很難再繁殖起來。

  • 黃河紅眼

黃河紅眼也叫黃河赤眼鱒,黃河專屬,也是目前不能人工繁殖的魚種之一,出了黃河水,必死無疑,在中國,唯有黃河中有。

此魚肉質細膩白嫩,吃起來特別有勁道,營養價值是鯉魚的數倍,所以比鯉魚價格貴很多,在黃河邊每斤15元左右。二斤以上的野生黃河紅眼魚,每斤300元左右,屬於非常珍貴的野生魚種之一。

許多人不知道它的原因在於數量太少,再加上污染和人為的破壞,前不久幾乎絕跡了。好在後來小浪底蓄水以後,數量才慢慢的多了起來。

這種路是路亞愛好者的夢想,和路亞軍魚有的一拼,因為此魚肌肉發達,爆發力和耐力極強,手感超爽,能讓釣魚愛好者的腎上腺素直線飆升。

  • 胭脂魚

胭脂魚體形側扁,背鰭起點處隆起,幼魚體色桃紅或墨綠,成魚通體呈現猩紅色縱橫,好似塗抹胭脂一般,色彩十分絢麗,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

胭脂魚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色,比如說暗紅色,褐色以及花斑,但是以暗紅色為主。由於這種魚的觀賞性實在是太強了,所以在有一段時間裡面,許多人出高價讓漁民到河流裡面去捕撈胭脂魚。

不但外觀靚麗,其味道也堪稱美味,不亞於長江三鮮。

胭脂魚是一種在中國分布相對而言比較廣泛的魚類,在我國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區的一些大江大河中都能夠看到胭脂魚。屬於洄游魚種,在水流湍急的礫石和亂石灘上產卵,仔魚和幼魚隨江水漂流到中下游或附屬湖泊中生長。

因為電站水壩的原因,下游魚類不能洄游到上游產卵,又因為過度捕撈,胭脂魚的野生種群數量逐年下降,已處於瀕危狀態,黃河流域已經尋不到蹤跡。

  • 瓦氏雅羅魚

瓦氏雅羅魚,俗稱滑子魚,達里湖滑子魚,滑魚,白魚。唇薄,無角質邊緣,無須。眼較大,鱗中等大,側線完全,微向腹面彎下,向後延至尾柄正中軸,背鰭無硬刺。

雅羅魚味鮮美、在中國東北地區和黃河中游地區都被列為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瓦氏雅羅魚肌肉中的含水量低,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其中以達里諾爾湖產量Z多。

高鹽鹼度水體有較強的適應性,是中國半鹹水水域中的主要經濟魚類。

瓦氏雅羅魚的資源比較豐富,由於它們有集群的習性,捕撈方便,黑龍江流域產量較高,在內蒙古的烏梁素海產量僅次於鯉、鯽。

黃河還有很多魚種,像「四大家魚」大家見的多,這裡就不囉嗦了,我挑選這些比較有代表性的魚種來寫,讓大家了解一下。

上面有的魚已經絕跡,有的已經瀕危,這跟我們人類發展是脫不了關係的,水電工程、截水斷流、水質污染三大因素是造成黃河魚類資源減少的基礎性原因,而過度捕撈卻是造成漁業資源滅絕性減少的直接原因。

目前黃河流域全年的水產品捕撈量僅有6點5萬噸,比30年前下降了80%以上。而這個捕撈量僅占全國一年水產品總量6500萬噸的千分之一。

長江流域已經於2021年1月1日起進入了十年禁漁期,而漁業資源同樣陷入枯竭的黃河流域卻沒有得到相同的「待遇」。在2018年初,黃河流域雖然也開始從每年的4月1號至6月30日實施全流域禁漁,但是禁漁時間還是太短,力度也不夠大,對於瀕危魚種的「搶救」而言,3個月的禁漁期無異於「杯水車薪」。

不知道黃河的十年禁漁什麼時候能夠來到,我們期待這一天,它一定會來的。

黃河的水為什麼不黃了

黃河、黃河、黃顏色的河,一直以含沙量高著稱。

自高原山地飛馳而下,黃河裹挾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淤積造就了大片陸地。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黃河水,黃河水並不是說整條黃河都是黃的,上面我們說過黃河共分:上中下游,而上游的黃河水不但不黃還很清澈,那它是從哪裡開始變黃的呢?

真正變黃是從支流湟水的注入才開始變黃,湟水夾帶著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得黃河水變得渾濁。

據統計,匯入黃河的支流中,來沙量Z大的是涇河,年平均來沙量高達 2.62 億噸,占到全河來沙量的 16.1%,其次還有無定河、渭河(咸陽)、窟野河等眾多來沙量大的支流。

因此「九曲黃河萬里沙」,並不是黃河本來就黃。

造就黃河變黃的原因主要還是一條條流自黃土高原裹泥帶沙的支流匯入,黃河 90% 的泥沙均來自黃土高原。每逢暴雨,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通過千溝萬壑匯入黃河,黃河變得愈來愈黃。

可是你們有沒有發現,近些年黃河的水不再是那麼黃了,黃河水不僅變清了,也相對變少了。

根據黃河花園口站 2000 年以來實測,徑流量數據相較前期減少了 35%,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是黃河流域正面臨的Z大挑戰。

個人認為,如今得黃河變得清澈起來和人類對大自然得索取有一定得關聯,都知道我國基建厲害,黃河流域帶來得泥沙其中一部分被過渡得開採,據統計黃河每年被人類挖走了約4億噸沙子,這是不可忽略的一項。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年我們國家大力提倡退耕還林,在不要金山銀山,只要綠水青山的主題下,土地綠化在全世界可圈可點,這其中就有很有名氣的「毛烏素沙漠」的綠化治理。

毛烏素沙漠:地處陝西和內蒙古交界部位,黃河幾字形彎道區的中南部,榆林市西北方向,主要位於烏審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境內,總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

從歷史上看,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原本是土地肥沃、水草肥美而且風景宜人的地方,也是原匈奴人活動集中的區域之一,自古這裡是與「中原政權」來回爭奪之地。

但是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開墾,再加上氣候的影響,這裡的地表植被被嚴重的破壞,經過千年的變化,這裡就成了一片大漠,到近代,毛烏素沙漠已經一片不毛之地。

在毛烏素沙漠周邊長大的孩子肯定能體會到每當狂風颳起,黃沙漫天可見度甚至不超5米,風沙揚起,一陣接一陣,Z大的痛苦就是沙蒿帶來的大規模過敏性鼻炎。

在黃河每年十六億噸的輸沙量中,毛烏素沙漠就貢獻了三分之一。

在我國成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防護林建設,大力推進退耕 還林 還草。

毛烏素累計造林治沙63萬畝,在控制流沙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效,森林覆蓋率達竟然41%甚至更高,已經科學地築起了防止毛烏素沙地西擴和南移的「綠色長城」。

在毛烏素地區,當地村民和Z府一起努力,終於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將毛烏素沙漠的六百萬畝流沙治理完畢,人類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了它,恢復這片土地的血脈,令它再現生機,春回大地。

由於毛烏素沙漠綠化後,有效的防止泥沙的流失,讓黃河中下游的水隨之清澈起來。

因為改變了生態平衡,很多學者一直爭論到底沙漠變綠洲是對是錯,這個咱們無權評論,等著咱們的後代去總結吧!

雖然黃河泛濫危害人民的安危,破壞財產,但相應的,長期泛濫的黃河也造就了肥沃的華北平原。由於過度使用土地,濫用化肥,華北的沃土越來越板結嚴重,越來越不適合耕種。

另外,黃河裹挾著的砂石流入大海,滋養著海里的生物,同時也填出了新的土地。

黃河清澈之後,這一切的福利也消失了,流量的減少導致海水倒灌,會不會極有可能傷害土地,形成鹽鹼化,朋友們你們覺得黃河水變清了會有影響嗎?

  • 結尾

黃河,橫臥北方大地,滋養大地,哺育人民,造就了華夏文明發展的搖籃,以黃河為軸,社會、經濟、科技和思想為輪,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前進。

風雨滄桑,母親河孕育了流芳千古的華夏文明;歲月流觴,母親河仍將支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只有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會有萬物睦鄰繁榮昌盛。

保護母親河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建設美好未來。

--END--

這裡是愚哥魚世界,一個愛好釣魚的人,因為釣魚而喜歡上了山川湖泊,我致力做一個大自然的愛護者。

同時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大自然。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即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