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殖民機構改革時期,北美殖民統治集團的構成

秉燭鑑史 發佈 2024-03-26T13:53:24.608641+00:00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議會通過了對其北美殖民地徵收高額關稅的法案,並為加強殖民地稅收徵收和管理,對殖民地統治機構進行了改革。

歷史回顧:殖民機構改革時期,北美殖民統治集團的構成——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議會通過了對其北美殖民地徵收高額關稅的法案,並為加強殖民地稅收徵收和管理,對殖民地統治機構進行了改革。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徵收高額關稅,一方面是為支付駐美英軍軍官高漲的薪資,另一方面,英國通過殖民機構改革加緊對殖民地稅收的管控,掌管北美殖民地的財政大權。

這一時期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徵收進口關稅的稅率雖然日益高,但品類基本控制在北美統治階層消費的進口奢侈品,對殖民地普通居民影響較小。

殖民機構改革時期的政治派別

此時的北美殖民地,除了統治階級與普通民眾的分立外,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上層的英王食封貴族和較早本土化的北美商業貴族階層的政治地位分差,但他們在壯大北美殖民地的國際商貿實力的問題上存在共同利益。

此時兩派之間尚能合作,基本不存在什麼齟齬。他們致力於向英國政府和平請願,要求獲得北美殖民地在對外貿易中獨立自主的決策權。直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北美殖民統治集團內部的有些激進派不再滿足於等待宗主國政府對殖民地自由權利的「施捨」,要求向議會輸送北美殖民地代表。

保守派則認為英國徵收茶葉等奢侈品進口關稅對殖民地居民的福祉無甚影響,同時感到激進派唯恐殖民地自由民權遭到英國當局損害的擔心是杞人憂天。這樣,激進派在思想路線上日益與統治集團中的保守派漸行漸遠,最終以北美殖民地第一屆大陸會議為契機,形成了政見分立的兩個政治派別,這便是日後虔誠派和愛國者的雛形。

然而,美國早期政治文化史專家麥金農指出虔誠派和愛國者是因對英美關係的態度觀點不同而自然劃分的兩個思想流派,並不具備現代意義上政黨的特徵。

北美殖民機構改革時期,北美殖民地統治集團內部存在著兩個文化同源、政治地位卻有別的統治階層。居於至高無上地位的是英王的食封大臣,即擁有爵位的英國貴族,受命英王統轄管理殖民地事務,接下來是歐裔白人士紳,他們多是受歐洲天主教國家逼迫而出逃的新教避難者。

依據賴瑞的論述,北美殖民上層官員多受封於英王室,被英王視為可靠的殖民地監管官,以英國貴族的身份待遇派駐英屬北美殖民地,幾乎都成為日後的虔誠派。他還指出後世稱為愛國者的所謂激進地要求殖民地自由權乃至力主獨立的殖民官員,其中的部分高層也出身於英國食封貴族。英王在與北美殖民官員的往來信件中稱他們是「(我們在)北美(的)朋友」。

愛國者的主體是北美殖民官員群體中的中下層,即歐裔白人士紳。歐裔白人士紳多為殷實富足的家族,他們彼此之間甚至與美洲土著上層聯姻,多為從事國際商業貿易活動的大商人、銀行家,為北美殖民地較早本土化了的商業貴族。

這些歐裔白人士紳不僅享有巨額財富,而且滿腹治國理政的學問和才能,只苦於未得英王冊封爵位,屈居英裔食封貴族之下。不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這兩派殖民統治者之間除了是否持有不列顛爵位,並無甚分別。

北美殖民地統治集團的社會分層

英王賦予了北美殖民統治集團,殖民政策的制定者和法規的執行監管者的雙重身份。英王食封貴族出生於英國本土,從小接受英國傳統貴族公學教育,立志為大英帝國和英王的整個殖民商業體系效力。他們多半世襲祖輩爵位,又在英國政府部門有過從政歷練,再經英王直接綬印,作為英王使臣派駐到英屬北美殖民地,日常監督管理殖民地各項政策制定以及執行英國政府對殖民地政策。

他們利用在大西洋兩岸的特權地位為個人及親眷的商業利益謀取便利,有的採取從英國王室拿到專賣券到北美殖民地充當徵稅商人,壟斷行市,有的則直接與殖民地零售商人掛鈎,繞過英國政府的專賣政策當起了同宗主國政府競爭的走私大商人。

他們違背了歐洲中古即傳承下來的「從政不經商」的傳統,為一己私利不惜犧牲貴族顏面。北美商業士紳階層由於沒有英王的親自封賞和家族族徽,只能將子弟送入當時剛剛興辦的私立大學,接受現代政治學和法學教育。他們日後成為北美殖民地的知識精英從而進入殖民統治集團。

這些本土精英默許子侄、姻親夥同北歐走私商人,參與國際大宗走私貿易,分取英國在國際商業市場上的巨額利潤。1760年,英國王室頒發給一位名叫T.Jefferys的英國貴族的貿易許可執照,允許他在哈利法克斯擁有種植園,在其自有種植園上擁有對黑人奴隸的勞力支配權和安排生產計劃的權力,且享有利用種植園上出產的產品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力。

北美殖民統治集團中的激進派和保守派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殖民統治集團內部尚未在思想領域發生分化。殖民機構改革時期他們都曾議改革殖民管理策略,改善殖民者與殖民地居民的關係。六十年代中期,《湯森德法案》以對北美徵稅稅收供養駐美英軍進而防止北美殖民地叛亂的議一經通過,北美殖民統治集團內部便產生了不同聲音。

對和平請願方式漸漸失去信心的被稱為激進派,他們認為宗主國英國以議會的徵稅權控制殖民地財權,將來還會奴役殖民地居民,成為殖民地的「太上皇」,保守派則堅持英國的決策者會始終秉持憲法約束下的貴族公義心,做出有利於北美殖民地人民福祉,有益於不列顛商業殖民體系的明智決策。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激進派和保守派是相對的概念。

卡普認為那時候所謂的保守派代表出的有些觀點建議似乎比激進派的還更「進步」。例如,後來加入愛國者陣營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建議從北美殖民地選派代表去英國議會代表殖民地人民的聲音。相反,有些後來加入虔誠派的代表委員議建立一個北美議會,來抒發北美殖民地的民憤。

後來成為虔誠派的大威廉•史密斯曾建議建立一個由英王親綬的世襲貴族、以憲法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北美聯合議會,這樣可以緩和兩個極端上的矛盾意見,達成折中妥協。著名的虔誠派領袖、來自紐約城的塞繆爾·席瑞也出要建立英國議會在北美殖民地的分支機構以加強在殖民地上的立法權威,但他卻只認可世襲貴族擔任議會代表。

然而,殖民機構改革進入到尾聲之時,激進派意識到了他們這些本土化的歐裔移民知識精英,不可能贏得宗主國政府的平等對待。

激進派憤恨地詰問道:「生於英國的自由民難道會因劫掠他人而被褫奪公民權嗎?傳統教徒家庭出身的法國人難道會認同我們(指清教徒)為主里的弟兄姐妹嗎?」北美殖民地的激進派指責英國政府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過的對北美殖民地一系列稅率日益高漲的課稅法案,怒斥「他們繼續把我們當成牲畜一般剝削奴役,永不休止,通過眾多稅法法案,想僅以一個案例、一場審判就企圖將我們洗劫一空。」

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激進派已經發動群眾在北美殖民地的一些重要港口城市,開展針對英國來美貨物的禁止進口運動。有鑑於此,一些有遠見的保守派殖民官員向英國政府建議對北美殖民地的反叛行為暫緩處置。這些保守派預見到,一旦宗主國殖民當局採取鎮壓行動,北美殖民地下一步就會發動禁止出口運動,接著便會有禁止購買運動,到那時殖民地的群眾抗稅運動便會「呈燎原之勢」,不利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上的統治。

比起激進派對北美殖民地自由人權的竭力維護和爭取,保守派更注重憲政制度體系約束下的貴族統治的穩固。於是,北美殖民統治集團的激進派和保守派就因在英美關係問題上的不同觀點,逐漸分離成兩個獨立的政治思想派別。

保守派和激進派的思想分野

保守派與激進派雖是持不同政見的政治思想派別,但卻與前述北美殖民統治集團內部兩個統治階層的來源屬性有較高的重合度。賴瑞發現後世所謂激進的愛國者大多出身本土白人知識精英階層,而英王冊封爵位派駐到北美殖民地的殖民官員,幾乎都可歸為相對保守的北美虔誠派。

兩派的階級出身、社會政治地位等原生因素決定了他們最終會形成在英美關係立場問題上的思想分化。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激進派以各殖民市、州代表大會為陣地,開始質疑議會對北美殖民地的徵稅權,進而抨擊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專制統治。

總的來說,直到第一屆大陸會議中的1774年10月,代表殖民統治者上層的保守派只把激進派的言論作為一種民眾的不同聲音來對待。保守派只是在見識到激進派領導發動的民眾反英抗稅武裝運動後的十個月,才集中發表政論文小冊子,回應激進派對宗主國英國的「不當」言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