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大腦被監控嗎?

哈佛商業評論 發佈 2024-03-26T14:58:56.422914+00:00

全球各地的企業已開始將神經接口集成到手錶、耳機、耳塞、安全帽、帽子和VR頭盔中,用其在工作場所監測疲勞、跟蹤注意力、提高生產力、增強安全性、減少壓力,並創造一個響應性更強的工作環境。

大腦監控的時代已經開啟。神經技術設備在商業和管理上的應用範圍在迅速擴大。全球各地的企業已開始將神經接口集成到手錶、耳機、耳塞、安全帽、帽子和VR頭盔中,用其在工作場所監測疲勞、跟蹤注意力、提高生產力、增強安全性、減少壓力,並創造一個響應性更強的工作環境。這是一個新的未知領域,對僱主和員工均充滿了希望和危險。神經技術設備為僱主提供了提升員工幸福感和生產力的方法,從而創建更健康、更成功的企業。

可是,神經技術的進步也會給員工帶來重大的隱私問題。他們是否知道哪些大腦數據正在被收集,是否知道僱主會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在工作場所安全性或生產力方面獲得的任何好處都可能因失去員工的信任而被抵消,而信任是企業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在信任度高的企業中,員工的生產力更強,精力更旺盛,合作更好,忠誠度也更高;而在信任度低的企業中,員工感到權利被剝奪,變得不再敬業。不敬業的影響很大:據最近的估計,美國的企業每年因此蒙受的損失達4500億至5500億美元。

現在尚屬早期,但數以萬計的員工已經在使用早期的設備,而且科技巨頭正在大力投資,用集成在耳機、耳塞和腕戴設備中的神經接口取代電腦滑鼠和鍵盤等外圍設備。因此,現在是時候開始從實際出發,思考如何最好地與這個開啟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打交道,方式上要周全地考慮員工、僱主和社會的利益。

當前形勢

讓我們首先評估一下神經技術已在工作場所使用的三種方式:跟蹤疲勞,監測注意力和關注點,以及讓工作環境適應員工的大腦。

跟蹤疲勞

2019年,SmartCap的CEO蒂姆·埃克特(Tim Ekert)發表了一個大膽的聲明。他宣布,他公司的旗艦工具——LifeBand,即一種跟蹤疲勞的頭帶,裝有嵌入式腦電圖傳感器,可以單獨佩戴,也可以集成到安全帽或帽子中——將「改變美國卡車運輸業」。

LifeBand收集腦電波數據,並通過SmartCap的LifeApp進行處理,該應用程式使用專有算法對佩戴者的疲勞程度進行從1(超警醒)到5(不由自主睡眠)的評估。當系統檢測到一名員工開始危險地昏昏欲睡時,它會同時向員工和管理者發出預警。

全世界採礦、建築、卡車運輸和航空等行業的5000多家企業已使用SmartCap來確保員工完全清醒。SmartCap和類似的腦電圖系統可用於各種工作環境,疲勞在這些環境中會對安全產生負面影響——工廠車間、空中交通管制塔、手術室、實驗室等等。安全並不是唯一的問題:疲勞還會降低動力、專注力和協調性。它會減慢反應時間,削弱判斷力,並損害員工執行哪怕最簡單的腦力和體力任務的能力。它每年會造成約1360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

隨著神經技術和解碼大腦活動的算法不斷改進,神經接口將成為監測工作場所疲勞的黃金標準。不僅僱主,而且整個社會可能很快就會判定,在安全性和生產力方面的收益非常值得在員工隱私方面付出代價。可是,我們最終能從工作場所的大腦可穿戴設備中獲得多少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僱主如何使用該技術。比如,是員工會收到來自設備的實時反饋、以便根據反饋自行採取行動,還是說管理人員會直接監測員工的疲勞?如果是後者,管理人員是會利用這些信息來改善工作場所條件,還是會為紀律處分、扣減工資和解僱員工提供理由?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影響腦電波監測的未來。

監測注意力和專注力

我們中的許多人缺乏一次性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生物信息公司Emotiv的前總裁奧利維爾·烏利耶(Olivier Oullier)認為,神經技術可以提供幫助。

幾年前,在「《財富》全球技術論壇」(Fortune Global Tech Forum)上,烏利耶公布了Emotiv的注意力管理企業解決方案MN8。MN8看起來像一副標準的耳塞(事實上可以用來聽音樂或參加電話會議)。不過,這個設備僅用兩個電極,每隻耳朵里一個,就可以讓僱主實時監測員工的壓力和注意力水平。

Emotiv與德國軟體公司SAP合作創建了Focus UX系統,該系統可以監測員工的大腦狀態,並實時與他們和他們的上司分享個性化的反饋。SAP預測,這將創造一個響應性更強的工作環境,員工在此環境中專注於他們「在那一刻最能夠處理」的事情。

其他公司也提供類似的技術。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CogC2(Cognitive Command and Control,認知指揮與控制)向企業提供對員工工作量的實時神經生理學評估,以便企業能夠「優化員工隊伍,提高生產力並提升員工滿意度」。根據巴伐利亞州教育部資助的研究,現在甚至有可能使用腦電圖來對個人所從事的活動類型進行分類。隨著腦電波數據的圖形分類變得愈加複雜,僱主將不僅能夠分辨出你是精神警醒還是心不在焉,而且能夠分辨你是在瀏覽社交媒體還是在寫代碼。

一些員工可能會自願使用這種系統,這有可能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同時讓他們掌控自己的大腦活動數據。這可以讓他們在不犧牲自主性的情況下受益於更好的時間管理。與其他神經反饋方法一樣,自我監測生產力也可以幫助員工建立更好的工作習慣,因為他們可以獲知自己何時以及為何分心。

問題是,一些企業可能禁不住會將「大腦-生產力」技術強加給員工,使注意力成為衡量生產力的手段。

創造更具適應性的工作環境

隨著神經技術、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大腦活動的神經接口設備得以用來令工作場所更具適應性。比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試驗員工用的腦電圖耳機,它可以向機器人提供信息,然後,機器人根據員工的精神狀態校準其工作節奏。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戴上了腦電圖耳機,監測他們的認知負荷,並檢測壓力的跡象。他們的機器人同事會放慢、加快或保持穩定的工作節奏,以此來對這些數據做出反應,從而為員工提供恰到好處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生產力,而不會使他們感到緊張。

其他研究人員發現,隨著自動化成為工業環境中的常態,而且裝配工人承擔的任務有著越來越複雜的裝配程序,腦電圖傳感器可以幫助監測和解決他們承受的更大認知負荷。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比利時的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模擬的工廠環境中執行裝配任務,同時承受不同程度的認知負荷(低、高及超負荷)。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跟蹤腦電圖活動和眼球運動,他們可以區分高負荷認知和超負荷認知,超負荷認知可能會造成錯誤、安全隱患,並對員工的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未來的智能製造系統可以自動調整生產水平,以成就更高的認知負荷,同時避免超負荷,從而開創一個「認知工效學」的新時代。

負責任地使用腦部可穿戴設備

為了從工作場所的腦部可穿戴設備中最大程度獲益,同時將風險降至最低,企業必須採取一些政策和做法,規定這些設備如何以及何時使用。首先,這需要在五個關鍵領域採取行動。

員工權利

員工擁有精神隱私權。各國政府應將其列為國際隱私權的一部分。精神隱私權將令企業肩負起責任,確定腦部可穿戴設備的具體用途,其範圍僅限於合法目的,如監測商業司機的疲勞狀況或跟蹤空中交通管制員的注意力。精神隱私權還會禁止未經授權就訪問在合法監測期間可能附帶收集的其他腦電波數據。即便如此,企業也應該被禁止將數據用於任何非當初收集的目的。

隱私法律和法規

僱主應該了解生物識別隱私法律的最新進展,並實施符合其要求的政策。在美國的一些司法管轄區,腦電波數據的收集現在或不久就會受到嚴格的隱私法律和監管要求的約束。如果不能事先獲得書面同意並向員工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這可能會給僱主帶來代價高昂的財務和聲譽影響。

比如,2022年10月,在一起涉及近4.5萬人的集體訴訟中,陪審團裁決,北美最大的貨運鐵路網之一的BNSF鐵路公司向員工賠償2.28億美元,因為它違反了伊利諾州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Illinois 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收集並儲存了指紋數據。鑑於收集大腦生物識別數據具有相關的獨特責任風險,計劃在工作場所引入神經技術的企業應該仔細考慮美國各州和其他國家頒布的法律,包括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使用條件

在合適的時候,僱主應該為員工提供在工作中使用腦部可穿戴設備的機會,以監測他們自己的壓力水平、注意力減弱程度或認知負荷增加程度。

企業也可以選擇向希望提升幸福感的員工提供指導性的冥想和其他神經反饋工具。如果員工選擇使用這些工具,企業不應訪問或挖掘收集的神經數據,除非員工明確同意將其用於特定目的。對於收集到的任何神經數據,員工必須有權獲得一份副本,以及由此得出的任何解釋。未經同意使用這些工具會構成失信,從而破壞它們原本可以創造的價值。

賦予員工審核自己大腦數據的權利有助於建立信任,並確保只有相關和合法的大腦數據才會被收集。它還對正在收集的數據提供了質檢,並為員工提供了質疑無效解釋的機會。

信息披露

無論生物識別數據收集的法律或其他法規是否存在,僱主都應該向員工公開他們從腦部可穿戴設備中收集了哪些數據,以及他們打算如何使用這些信息。他們應該具體說明收集大腦數據的目的,以及他們將採取什麼行動來回應從中得出的見解。

他們還應該僅在員工工作時通過腦部可穿戴設備收集數據。比如,如果僱主發放嵌入腦電圖傳感器的耳機,並且員工獲許不僅可以將這些耳機用於工作,而且可以用於休閒活動,那麼僱主就不應該在 「非工作」時間收集神經數據。

儲存大腦數據

僱主應採用數據最小化的最佳做法,儘可能將大腦數據存儲在員工自己的設備上,而不是存儲在設備製造商、軟體公司或僱主的伺服器上。這一點至關重要。

人們會將自己的自我意識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最緊密地聯繫起來,這使得神經數據特別敏感。隨著機器學習算法的改進,挖掘和解釋神經數據的能力也會提升,從而讓企業能夠更多地了解員工的感受或想法,以及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大腦的認知或情感的變化。僱主應採取安全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訪問、破壞、披露或使用神經數據的風險。比如,企業應該確保大腦數據在其有限的目的達成之後被「覆蓋」。

神經接口將越來越多地與現有的外圍設備競爭,成為人們與技術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為企業提供有關員工及其幸福感的強有力的新見解,並揭示出令工作場所更安全、更具生產力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些好處,僱主必須了解這種技術對精神隱私構成的獨特風險,並採取明確的工作場所政策,賦予員工權力,贏得未來員工隊伍的信任。

妮塔·法拉哈尼(Nita A. Farahany)| 文

妮塔·法拉哈尼是杜克大學法學及哲學羅賓遜·埃弗里特特聘教授(Robinson O. Everett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也是研究新興技術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的學者。她著有《為你的大腦而戰:在神經技術時代捍衛自由思考的權利》(The Battle for Your Brain: Defending the Right to Think Freely in the Age of Neurotechnology,聖馬丁出版社,2023年)一書,本文改編自該著作。

永年 | 譯 蔣薈蓉 | 校 時青靖 | 編輯

本文有刪節,原文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23年3月刊。

出色的領導者,善於提出大問題

企業真正的影響力,要用什麼標準來衡量?

隱藏情緒,是不是職場人的必備素養?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