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徐州挖出一橄欖形炸彈,退休上將病中怒令:給老子拆碎它

博覽歷史 發佈 2024-03-27T01:46:39.123367+00:00

原來,在不久前,徐州銅山縣張集鄉的農民,在挖河清泥時碰到一個尖銳的物體,挖出來一看,竟然是兩頭尖的橄欖型炸彈。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無論如何,都要給老子拆碎那顆炸彈。」

1988年,在上海居住的宋時輪,已經79歲高齡。本應安享晚年的他,卻在聽到一則從軍區傳來的消息後,怒不可遏地說出這句話。

原來,在不久前,徐州銅山縣張集鄉的農民,在挖河清泥時碰到一個尖銳的物體,挖出來一看,竟然是兩頭尖的橄欖型炸彈。他們急忙報警,然後公安人員又聯繫到南京軍區。

經過技術人員的勘測,發現這顆橄欖型炸彈長約103厘米,直徑33厘米,重量達250公斤,並非軍事演習時使用的模擬炸彈,應該是屬於抗戰時期的遺留。

之後,軍區又通過查找資料進行對比,確認這顆炸彈是1947年美國製造的航空炸彈,炸彈引信是M109AR型,是一顆殺傷力爆破性的重型炸彈,並且推測應該是1947年之後的戰役殘留品。

「難道是淮海戰役時在徐州戰場交戰時留下的?」

軍區首長疑惑萬分,為了更加準確地弄清楚炸彈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處理,只能斗膽聯繫到參加過淮海戰役的開國上將——宋時輪。但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會怒氣沖沖地說要「拆碎炸彈」。

那顆炸彈與淮海戰役有何關係?宋時輪又為何會有異常情緒呢?

一切要從那場以少勝多的慘烈戰役說起!

悲痛的勝利一戰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蓄意發動內戰,解放戰爭由此拉開序幕。那時,國民黨軍隊想以極快的速度,吞噬掉解放軍部隊,卻最終發現,不過是痴人說夢而已。

時間來到1948年11月,經過我軍在遼瀋戰役中的頑強抵抗,東北全境解放,大大提升了我方革命抗戰的信心,給人民解放軍提供了穩定的戰略後方,更重要的是,成了我軍占據戰場主動一方的轉折點。

因此,中央軍委下達作戰方案,要華東野戰軍圍殲駐紮在徐州地區的黃百韜兵團。這一戰被稱為「徐州阻擊戰」(徐東阻擊戰),也是淮海戰役的第一戰,但是,我方獲取作戰勝利的結果,著實來之不易。

首先是黃百韜兵團從徐州東面開往徐州城內,企圖與國軍隊伍匯合,組成一支接近30萬兵力的大兵團。而蔣介石也擔心杜聿明領導的「剿總」主力被吞下,命邱清泉二兵團、李彌十三兵團前去支援、營救。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國民黨軍隊受到美國的「特殊照顧」,其武器裝備等都是世界先進水平。而我軍在抗日戰爭中「從無到有」,也不過是些支離破碎的武器裝備。

因此,軍事力量的懸殊,是我軍在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中的唯一不足。不過,每次國民黨得意洋洋,自以為能勝利時,都會成為我軍的手下敗將,而這次也不例外。

毛主席對蔣介石的支援及突破包圍圈的計劃一目了然,立即下達指示:對支援國軍隊伍實施阻擊。

作為華東野戰區首長的粟裕立即反應過來,派出宋時輪和劉培善政委指揮第七、第十和第十一的3個縱隊,共6萬餘兵力,阻擊邱、李兵團。

其中第十軍隊是華野部隊的主力軍,號稱:排炮不動,必是十縱。而宋時輪一貫擅長防禦作戰。可見組織對他給予厚望。

不過,在宋時輪接到命令時,卻忍不住地說了一句:「這是一場死打硬拼式的戰鬥。」因為要完成阻擊任務,必須要正面迎戰,不能迂迴作戰,更不能放棄陣地。

不過,他依舊選擇迎難而上,其手下的解放軍將士們更沒有退縮。

阻擊戰打響前,宋時輪分析局勢,發現邱清泉兵團與李彌兵團內隨時可以增援戰場的兵力達15萬人,是第十縱隊的三倍,且武器裝備等自然優良。

他思索片刻後,決定採取頑強固守和局部反擊的作戰策略,實施阻擊。很快,他們對上了邱清泉二兵團第五軍第200師。

在之前的抗日戰爭中,這支國民黨第五軍血戰崑崙,以進攻作戰的方式,將日軍第21旅團的五千餘人悉數殲滅,還直接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稱得上一支強硬隊伍。

而且,第五軍與宋時輪帶領的第十縱隊,算得上戰場上的老朋友。在1947年的沙土集之戰,宋時輪就身肩阻擊隊伍,與第五軍正面相抗。

棋逢對手,誰能笑到最後呢?對於當時的兩方交戰人員來說,是一個未知數。

阻擊戰打響後,邱兵團第五軍200師率先出手,以23輛坦克作先導,還有飛機重炮的襲擊,不斷地對宋時輪領導的十縱隊82團陣地發起攻擊。而當時的陣地是在徐東的平原地區,土地是典型的黃土地,無法立時築建堅強有力的陣地。

可以說,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陣地因素,都對我軍的攻勢非常不利。因此,國軍長驅直入,沒過多久便衝到我方82團指揮所附近。一旦指揮所被攻陷,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過,宋時輪沒有自亂陣腳,反而愈發沉著應對,根據陣地的地形特點,打造防禦縱深,構築大量品字或梅花形的據點,使得各個陣地之間可以相互支援,也能獨立防守,緊密聯繫十縱隊的各個力量。

他還下達命令:「等敵人的炮火休息時,趁機反攻。」很快,敵人的炮火攻勢漸漸變小,全軍戰士們奮勇抗擊,以步槍對敵人的坦克。

兩方都非常熟悉彼此,一交戰就進入白熱化狀態,不留一點餘地。

兩個小時過後,在宋時輪及十縱隊戰士們的頑強戰鬥意志下,原本耀武揚威的第五軍200師損失4輛坦克,後倉皇逃離陣地。可是,國軍豈會善罷甘休,李彌十三兵團又派出第八軍發動又一輪攻擊。

宋時輪分析形勢後,直接給駐守陣地的一營營長宋家烈打電話,下達指示:「死守到底,決不能讓敵人繼續前進。」

這是一個悲壯的命令,但一營全體戰士們還是堅定地貫徹,以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飛機大炮與坦克,損失慘重。另外,不止一營,其他陣地上的守軍情況也是如此

據記載,在徐州阻擊戰的十天時間裡,邱李兩兵團日均損失一千人左右,且每天打了1.2發子彈。最終,隨著華野軍殲滅黃百韜兵團,邱、李兩兵團退回徐州等地。

宋時輪領導的十縱隊取得徐州阻擊戰的勝利,但苦戰程度之慘烈可見一斑。

那時,粟裕司令員曾上交兩封電報,據實講出了此戰中我軍的人員傷亡。

一封是12月31日向中央軍委報告的《淮海戰役中部隊情況簡報》,其中提到:當碾莊作戰進到一周(11月12日至18日)時,參戰各縱隊至少已傷亡達五千人,原有戰鬥人員所剩無幾。

另一封是11月20日的《粟裕、陳士榘、張震關於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兵團的部署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的電報》:部隊旬余日來均已全部參戰,傷亡不一,大致五千以上為八、九縱,四千以上為四、十三縱,三千以上為十、六、一縱,二千以上為三、魯中南、十縱,千人以上為二、七、十一縱,(均因行動陸續作戰,無精確統計)。

雖然並未明確標出華野軍在徐州阻擊戰中的實際傷亡數量,再加上部隊一直處於即俘即補的狀態中,但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出傷亡情況,尤其是負責阻擊主要任務的十縱隊,參戰前2萬9千人左右,戰後損失5千人。

代價之大,自然令宋時輪難以忘懷,也正因為此,當聽到徐州發現國軍炮彈時,才會情緒激動。可是,最終處理結果並沒有如他所願。

變廢為寶,留於後世以警醒

要知道,派出所接到報案後聯繫南京軍區,是因為南京軍區的前身是華東軍區和三野部隊,也就是淮海戰役的主力。因此,才會有文章開頭中專業鑑定後得出美制航空炸彈,並坐實是淮海戰役中的遺留品。

不過,要想弄清楚這顆航空炸彈具體是哪場戰役中留下,又為何留下,以及如何安全地處理炸彈等問題,只能查閱相關資料記載。

終於,在位於南京市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發現國民黨在1948年11月17日的《中央日報》上發表的一篇名為「出擊空軍報告」的文章:

「……徐州東線匪軍的攻勢完全被粉碎……空軍在這個戰役中,表現最為出色……當黃兵團與邱兵團尚未會師的時候,空軍使用一種橄欖形的特製炸彈,殺傷力既大,燃燒力也極強,且爆炸聲音巨大,有如山崩地裂,凡炸中之地,即成一片火海,匪軍無法潰逃……」

這篇報導有蔣介石的一貫風格:顛倒黑白,以及對自己濃墨重彩的誇獎。但是,其中「橄欖形的特製炸彈」的描述與被農民發現的美制航空炸彈一模一樣,由此推斷是國民黨在徐州阻擊戰中發現的。

南京軍區的領導得知情況後,想到宋時輪曾擔任第十縱隊阻擊任務的指揮者,於是求證對方後得到驗證。

至於為何落地後沒有爆炸,技術人員也給出解釋:大概是炸彈投放後尾部引信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及時打開,再加上落地地點是在河道淤泥附近,而若著陸情況下沒有多少衝擊力,最終未能爆破。

關於這顆炸彈的來龍去脈都被調查得一清二楚,最後一步就是採用哪種方式進行處理。

第一方案就是按照宋時輪的方案——「拆碎炸彈方案」,他作為那場阻擊戰的親歷者,自然不想奪取戰友性命的武器再存在於世。

對於上將的態度,南京軍區的領導也表示理解並痛心,但是這顆炸彈是難得的戰爭遺留物品,拆碎太過可惜。如果可以作為珍貴文物,以教育後世不要忘記曾經的慘痛教訓,也算是一樁利事。

可是,宋時輪的夙願不能違背,領導只好找一個折中的方法:將引信拆掉,清理炸彈內的炸藥,保留空彈體。為了得到宋時輪的同意,領導專門上門協商,最後達成一致。

「好好好,能教育後代,也算是這顆炸彈的功德。」

最終,這顆航空炸彈被展覽在軍事博物館中,並配有對徐州阻擊戰的詳細介紹,讓來往遊客駐足觀看。而宋時輪上將在兩年後因病離世,畢生戰績,也在軍事博物館中被一一詳述。

後記

戰爭是殘酷的,但也正是因為無數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和平來之不易,後人珍惜的同時,也要銘記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