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北魏

歷史研學愛好者 發佈 2024-03-27T02:50:55.712084+00:00

北朝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之前我們提到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北朝的統稱。

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北朝結束了中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後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並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並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今天我們主要來分享北魏的文化和服飾。

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所建,傳12帝(列入正史帝紀者)。

4世紀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代國王族拓跋珪乘苻堅淝水之戰兵敗之機復國,稱代王,同年改稱魏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建立北魏。

拓跋氏建立北魏後,其疆域位於如今的哪些區域呢?

北魏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北至陰山南北沙漠、河套,東北至遼東半島,東至海,西至涼州流沙。南至江淮與南朝為界,南北國界雖然時有變化,但是大部分時間大致以淮河為界。

由此可見,北魏主要控制著如今的北方,那處於北方的北魏,有著怎樣的文化呢?

1、漢化運動

魏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在位期間,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進行漢化運動,比如禁北語、禁胡服、改姓氏

禁北語:鮮卑人原使用本族語言,北魏軍中也用鮮卑語。朝廷上則鮮、漢語雜用。遷都後,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

禁胡服:鮮卑舊俗披髮左衽;婦人冠帽著夾領小袖短襖。遷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裝一依漢制。

改姓氏:遷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獨孤氏改姓劉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2、文學

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徵,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

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水經注》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遊記。

3、雕塑

北魏雕塑下的石窟寺中,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

摩崖石窟分布很廣,西起甘肅,東至遼寧,保存著名的有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縣的石窟寺等。

這些石窟寺中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仍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4、宗教

北魏經歷了遊牧部落聯盟而迅速轉移到國家的歷史,拓跋鮮卑人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北魏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瑣羅亞斯德教。

北魏大部分時期,由於國家及私人贊助,佛教藝術十分興盛。位於敦煌莫高窟也在北魏時期發展較快,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髮髻。

北魏道教主要是經過寇謙之改良的天師道。當時佛道兩家的鬥爭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燾曾經大舉滅佛。

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稱為「胡天」,主要在入華的粟特人當中傳播。文成帝在平城開鑿了雲崗石窟。

北魏時期的文化就簡單分享到這裡。

北魏孝文帝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包括服飾,那麼北魏時期的服飾是怎樣的呢?

1、北魏遷都洛陽之前,整體仍以鮮卑族服飾為主,尚未全面地進行漢化改制。

2、通過已出土的墓葬陶俑和壁畫可以看出,在北魏前期的墓葬的服飾多是頭戴黑色垂裙風帽,頂上有「十」字形的縫綴痕跡,身穿交領窄衣及膝長袍。說明這一時期服裝的等級制度並不嚴格。

3、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通過已出土的墓葬陶俑和壁畫可以看出,在胡漢交融時期,服裝的袖子逐漸變得寬廣,逐漸形成「褒衣博帶」的風格特徵。

4、北魏初期,沿襲鮮卑的風俗,服飾注重保暖、便捷功能,主要流行上褶下褲或上褶下褥裙的穿著,並配以黑色的風帽。隨著漢化政策的推進,漢人褒衣博帶的風格為北魏所用。其帽飾也逐漸向冠轉變,北魏後期拓跋鮮卑男性以小冠為流行配飾,女性以扎髻為時尚。

北魏孝文帝關於服飾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五次大改革中的第二次大的改革。

關於北魏的文化和服飾就簡單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明天接著和大家分享東魏的文化。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