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出警告,2046年情人節或會有小行星來襲,1/600概率撞地球

科學黑洞 發佈 2024-03-27T06:04:51.514497+00:00

6500萬年前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統治了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算是給了人類這個物種發展崛起的機會。在混亂時代,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生物開始迎來發展新時期,哺乳動物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崛起,從而人類也算是應運而生。

6500萬年前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統治了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算是給了人類這個物種發展崛起的機會。在混亂時代,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生物開始迎來發展新時期,哺乳動物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崛起,從而人類也算是應運而生。

導致這次生物大滅絕的是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它高速撞擊到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撞擊形成了一個直徑150公里的隕石坑,順便帶走了以恐龍為主的大部分物種,狀況慘烈。

有學者曾發出警告,人類必須要重視這些天外來客,人類看似發展出高科技文明,但如果把現在的人類文明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互換,人類能做的事情其實也並不多!

而太空並不空,太陽系內大量的天體都在繞著太陽公轉,有時候某些小天體的公轉軌道可能就會和地球公轉軌道交叉,這意味著撞擊的潛在危險就存在。

人類目前監控著地球周圍很多的小行星、彗星或者天體碎片,掌握著它們的飛行軌跡,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的小行星被發現。2023年2月下旬NASA發現新的小行星,暫時命名為2023DW,通過追蹤發現這個小行星在未來很可能會和地球相遇。

當然準確的預測還需要數周的追蹤,獲得更能的數據,才能更好地確定這個小行星的飛行軌跡,當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就在於存在較大的變數。

根據NASA的預測,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3DW很可能會在2046年2月14日撞擊到地球表面,概率大約是1/560,當然從這個概率來看危險性並不是特別大,而歐空局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撞擊概率大約是1/625。

NASA強調雖然發生撞擊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如果撞擊真的發生需要及時疏散人群。按照飛行軌道預測,如果這個小行星真的撞擊到地球表面,它的影響區域將涉及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例如美國的洛杉磯、夏威夷甚至是華盛頓特區都有一定概率受此影響。

當然還是那一點,撞擊的概率並不高,只是存在這個可能性。

2023DW小行星的直徑49.29米,從發這個規格上來看即使撞擊地球表面也只是引發局部的影響,目前這和小行星正在距離地球2000多公里外繞太陽運行,它的公轉周期271天,遠日點1.145個天文單位,近日點0.495個天文單位。這意味著它的公轉軌道和地球的公轉軌道有交叉,按照飛行軌道它將在2046年飛到距離地球大約180萬公里的位置。

但是這種小天體當飛行到大天體附近,很可能受到引力的干擾,那麼最終一頭撞在地球表面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

一般情況下小行星的直徑達到140米以上,和地球軌道交互最近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這樣的小行星被認為是有潛在威脅的,距離近更容易撞擊,規模大撞擊後造成的破壞力比較強。

那麼目前來看2023DW直徑近50米,尚不在潛在威脅小行星之列,因為有些地外天體規模較小,在撞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會高速摩擦,最終在大氣層中瓦解爆炸,撞擊到地面上的碎片造成的破壞就要小。

但是目前在NASA的風險列表中,2023DW排在前列,在衡量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指標都靈危險指數中為1級,都靈危險指數分為0-10級,0級自然是完全沒有危險的,而1級意味著撞擊的機率非常低,2-4級需要天文學家注意,5-7級有威脅,8-10級就是肯定發生撞擊。當然,一般情況下等級達到3級就需要提醒公眾做防範了!

地球周圍有大量的小行星,很多都可能對地球造成潛在的威脅,因此預防地外天體的撞擊,是人類未來需要著重發展的領域,例如NASA在2022年9月就進行了一次行星防禦測試。

在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中,操控人造太空飛行器撞擊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這是雙小行星系統中的一顆,它圍繞著另外一顆小行星運動,最終的目的是想要改變「迪莫弗斯」的軌道。

通過這種方式驗證我們可以通過太空飛行器撞擊地外天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偏轉近那些對地球有危險的小行星,最終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生命。

從現有的觀測數據來看,撞擊後的效果很不錯,對小行星的飛行軌跡改變比較大,或許會成為未來人類應對小行星撞擊的一種手段。

當然,各國都有在發展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小行星撞擊,例如中國正在組建的「複眼」,可以利用分布式雷達體制開展深空探測,形成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其實我們還是期待儘量不要有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吧,如果規模過大任何辦法都難以應對。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