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伙合作愛科農玉米產量翻倍 齊齊哈爾農戶大呼服氣

新農觀點 發佈 2024-03-27T13:11:43.438894+00:00

2014年,高校「農林管理」專業畢業的張津瑋,回到家鄉齊齊哈爾甘南縣,一頭扎進農業,開了一家農服公司。經過8年的深耕,張津瑋憑藉專注和敢於嘗試,借力數位化的東風,而今將服務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2000畝。「原來服務土地面積也就在1000畝左右,一直到今年,我們才擴大到萬畝的。

2014年,高校「農林管理」專業畢業的張津瑋,回到家鄉齊齊哈爾甘南縣,一頭扎進農業,開了一家農服公司。

經過8年的深耕,張津瑋憑藉專注和敢於嘗試,借力數位化的東風,而今將服務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2000畝。「原來服務土地面積也就在1000畝左右,一直到今年,我們才擴大到萬畝的。」

這是一年前的張津瑋沒想到的,他竟然能在農村服務1萬多畝地,還遊刃有餘。

返鄉創業遇冷 7年未見起色

2014年以前,張津瑋對自己的認知是這樣的,「我大學的時候就想搞一些研究類的東西,感覺自己的性格比較偏向於坐辦公室或是做研究,原本是計劃回家考個公務員。」

但回到家鄉甘南縣之後,張津瑋的想法就變了,「我在學校學的是農林管理,經常接觸一些比較前沿的國家農業政策或者農業發展趨勢,比如土地集約化方向、全託管新形式。所以在回到家鄉後,發現我們當地的農戶還都沒有這個意識,如果我帶頭做起來,說不定能幹出一番事業!」

於是,抱著一腔熱血,張津瑋在老家開啟了農服事業,「開始沒有成立公司,就是自己集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一些常年種田的土專家,以及當地農墾部門退居二線,經驗能力很強的『老農人』,一起來探索一條適合我們當地的農業模式。」

說干就干,張津瑋開始挨個村進行摸底和宣講,「我挨個村走,把種植戶聚在一起,介紹全託管模式,機械作業的精細程度和效率,以及賣糧的一些優勢。」現場一聽,農民都很認同。

但後期合作推進起來卻比較困難,「一是農村信息比較閉塞,農民對於新技術新模式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二是土地承包者擔心,一旦我們和土地所有者達成合作,他們將失去現在承包的地塊。」

這樣一來,張津瑋試圖大範圍獲得合作地塊的計劃就暫時擱淺了。

從千畝到萬畝 擴大服務面積只用了一年

張津瑋說,在多年和種植戶們的「鬥爭」和協調中,他一直在反思,為什麼和種植大戶的關係是對立的?「我慢慢發現規模經營過程中,我們和種地大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只能搶地、搶利潤,更可以互相合作,一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實現雙贏。」如今合作後,種植戶依然種著原來承包的地塊,而張津瑋則為他們補齊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短板。

「愛科農數字工具,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大助力。我利用數位化手段有能力服務當地規模大的種植戶,別管你是幾千畝還是幾萬畝,我都服務得過來!」

而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甘南縣專注農業7年的張津瑋,隨著數位化的發展和豐富經驗的積累,終於在2021年迎來了他的事業轉折點。

「去年通過朋友了解到愛科農數字工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使用,初期對於『智慧種植決策』推薦的種植方案,只是在部分地塊里進行嘗試,就拿施肥方案這塊來說,愛科農『智慧種植決策』系統建議施肥量是每畝40斤左右,但以往我們是至少每畝施肥量要在50斤左右。擔心肥料用少了影響產量,所以大部分地塊,我們還是使用了經驗用量,後面看作物長勢,結果是多施10斤肥料並沒有長得更好。」張津瑋說,後來他們在除草劑的使用上,就完全採納了愛科農的用量建議,比往年減少了30%以上的用量。

衛星和無人機遙感監測作物長勢功能,也獲得了張津瑋的青睞。「我們的種植面積比較大,每次巡田都要一兩天,但現在我在手機APP上就能看到所有地塊長勢,哪塊地不好一眼就看到了,我們可以直接去指定地塊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了。」這一次嘗試合作,讓張津瑋真切地感受到了農業數字工具的魅力,「在我創業初期,數字農業還是處於一個概念階段,國內還沒有類似愛科農這樣的公司,在種植端能做到如此的數位化落地,我還挺驚喜的。」

隨後,張津瑋在2022年初果斷地擴大了種植面積,「今年我們全託管了12000畝地,種植鮮食玉米,在新承包的地塊中,有2000畝的地塊近3年減產嚴重,每年收成都在7000-8000斤之間。但今年在種植前我們根據愛科農的建議改變了種植方案,目前來看,預計產量將在15000-16000斤左右,當地的農戶都很服氣。」張津瑋說到這裡不由得開心地笑了。

「我想明年多採購一些無人機,結合愛科農「智慧種植決策」系統,將無人機遙感功能應用到更多服務的地塊上,結合數字工具其他功能,幫服務的規模種植戶做更精準的指導。」說起這些,張津瑋一臉興奮和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