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誰最會用人?用人標準是什麼?一文說清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佈 2024-03-27T14:18:36.263186+00:00

劉邦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均為人傑,劉邦在謀劃上不如張良,在內政上不如蕭何,在軍事上不如韓信,劉邦雖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自己的下屬,但劉邦有一個特長,就是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人傑均心甘情願為劉邦賣命,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

劉邦稱得上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之一,用人是領導者管理的藝術,作為一方霸主,不需要什麼都懂,只需要找到某一方面的行家,然後合理用人、正確決策就行了,把目光轉向三國,看看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等人誰最會用人。

曹操、劉備、孫權均為第一代的創業者,三人依靠各自的資源,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維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華夏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三個政權並立,三大政權的成功建立均有著自己獨特的原因。

曹操用人的原則是:宗族為主、異姓為輔、忠心為上

曹操的用人原則從來就不是什麼唯才是舉,那只是曹操招攬人才的幌子,曹操政權其實就是一幫由宗族聯盟組成的集團,曹操手下所有軍事大權均為曹氏與夏侯氏宗親,其他將領哪怕能力再強,也只能給宗族當副手。

曹魏政權西部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是被稱為白地將軍的夏侯淵,所謂的白地將軍是一個貶義詞,是說夏侯淵打仗沒有謀略,從夏侯淵的最終的結局也能看出,在定軍山之戰,夏侯淵中了劉備的聲東擊西之計,當場被斬殺。

張郃、徐晃等人都是夏侯淵的副手,論能力,張郃、徐晃真比夏侯淵差嗎?當然不是,夏侯淵能成為西部戰區最高軍事長官的根本原因是他姓夏侯,並且忠於曹操。

曹魏政權東部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是夏侯惇,夏侯惇曾在居巢都督二十六軍,從他一生的履歷來看,敗仗打得多,勝仗打得少,夏侯淵在博望之戰還被劉備打得大敗,但這些都不影響夏侯惇不斷升官的經歷,曹魏的第一個大將軍就是夏侯惇。

張遼、李典、樂進等人都曾是夏侯惇的逼手,論能力,張遼、李典、樂進不如夏侯惇嗎?當然不是,只因為夏侯惇姓夏侯,並且忠於曹操,是曹操的親信兼宗族。

曹魏中部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是曹仁,就連左將軍于禁也要受曹仁節制,龐德、于禁等人都是曹仁的副手,曹仁的能力並不比于禁、龐德強多少,曹仁能夠受重用,最大的原因是:他是曹操的族兄弟,其次曹仁也有些能力。

從這些例子就能看出,曹操用人的原則有三大關鍵因素:宗族、忠心、能力。宗族排第一,最為重要,其實是忠心,而能力排在最後,這就是曹操的用人。

劉備用人的原則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

劉備是三國政權中唯一沒有宗族支持的人,曹操有曹氏與夏侯氏宗族,孫權有孫氏宗族的支持,劉備卻完全沒有,劉備的宗族對他唯一的支持就是:同宗的劉德然資助劉邦在盧植門下學習。

劉備手下受到重用的將領是清一色的外姓將領,比如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等人,關羽軍事能力強,號稱三國第一名將,所以劉備讓關羽守衛荊州,張飛有勇力,喜歡鞭打下屬,所以劉備讓張飛當巴西太守,守二線。

諸葛亮政治能力超強,文武雙全又忠心耿耿,所以劉備讓諸葛亮管理自己的左將軍府及漢中王府,劉備稱帝後,又讓諸葛亮當丞相,管理內政與百官,諸葛亮都能做得非常好,甚至比當初的蕭何管理內政還要優秀。

趙云為人正直,對劉備又非常忠心,所以劉備讓趙雲保護自己的家人,總有人說劉備不重用趙雲,把自己的家人性命都交給趙雲了,這難道不是重用嗎?劉備外出,趙雲就是留營司馬,負責警戒軍營治安,保護劉備的家屬。

從這些例子來看,劉備總是能夠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雖然他沒有宗族支持,依然能夠依靠自己的個人魅力吸引大批優秀的人才加入,並且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劉備的基本盤其實就是以劉關張兄弟般的感情為基礎,以劉備個人魅力為吸引力,不斷吸引人才加入。

孫權用人的原則是:恩威並濟、互相制約。

孫權的江山是依靠父親與兄長留下的基本盤,然後以個人的努力,實現了江東政權的擴大化,在孫氏兩代人中,對政權功績最大的顯然是孫權。

赤壁之戰時,周瑜出盡了風頭,事實上,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的官職與程普是一樣的,周瑜是左都督,程普是右都督,兩人職責、權力、兵力是對等的,並且能夠相互制約,誰也無法一家獨大。

打仗不設主將其實就是江東政權的一大傳統,到了219年時,呂蒙還說過這事,呂蒙認為不能設置左右都督,否則處處受到制約,這種制約其實就是孫權的用人。

再比如陸遜,出身吳郡四大家族,孫策對付吳郡四大家族的辦法就是殺,孫權則顯得柔和很多,採用的是一邊打壓,一邊恩賜,陸遜後來當了東吳的丞相,但在晚年被孫權責備而死,陸遜的死顯然與孫權脫不了干係。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東吳最有影響力的人才,四人都是受到孫權的提拔,周瑜是創業功臣,魯肅是世家子弟,呂蒙是從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陸遜出身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孫權既用人,又時刻打壓,並且還處處制約,這就是孫權的用人。

孫權的基本盤其實就是孫氏宗族+北方流亡來的士人+當地士族,儘管很雜,但孫權卻完成了柔和,並且實力更為強勁,這都與孫權的用人是不分開的。

諸葛亮用人的原則是:道德高尚、出身荊州、小心謹慎。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他最為看重的是道德,選擇人才先看道德其實就是兩漢的孝廉制,道德高尚一些,能力差一點沒有關係。

比如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無一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再看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的人物: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這就是道德因素,像那些道德不好的人,就容易受到諸葛亮的排斥,比如李嚴、劉琰等人,都不得重用。

諸葛亮選擇人才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看其出身是不是荊州,這是蜀漢政權的特色,作為外來政權,必須團結外地人,壓制益州本地人,才能維持政權的正常運轉,而劉備與諸葛亮在荊州多年,有著廣闊的人脈關係。

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選擇人才也的確如此,都是經過反覆確認後才推出的,但諸葛亮用人也有重大失誤,比如馬謖,在街亭之戰中不遵守丞相的命令,導致北伐失敗,諸葛亮承擔了用人失誤的處罰。

司馬懿用人的原則是:培養親信、忠心為上、能力次之

司馬懿是厚黑的鼻祖,忍耐力超強,沒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司馬懿是不會出手的,比如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抓住了一次絕無僅有的機會,對於高手來說,一次機會就夠了。

司馬懿是靠高平陵政變上台的,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到司馬炎時期,篡奪了江山,建立了晉朝,由於司馬家的江山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是依靠陰謀詭計搶來的,所以對於司馬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忠心,其次才是能力。

比如賈充,他是司馬家的忠臣,在甘露之變中,魏帝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殺害,為了忠於司馬氏,連皇帝都敢殺,這就是司馬懿的用人。

司馬懿掌權時期,培養了大量的親信,用人也是從中選擇,比如洛陽城中的三千死士,鄧艾也是司馬懿提拔的,鄧艾對司馬家也是忠心耿耿。

這五人相比較而言,劉備是最會用人的,劉備用人沒有考慮宗親、血緣,是把能力放在首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有劉邦的遺風,別看曹操手下名將如雲,其實很多名將在曹操手下並不能有較大的發展,這受限於曹操的用人原則,關鍵領導崗位清一色的宗族成員,外姓就別想了。

看一下劉備用魏延,很有當年劉邦的風範,在漢中之戰前,魏延名不見經傳,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連張飛都不用,把魏延連升數級,直接提拔到漢中太守的位置上,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曹操、孫權能做出這樣的事嗎?不能。

在古代,用人的標準主要有三條:

1、忠心。任何領導用人都是把忠心放在第一位的,一個不忠心的人才,再有能力,也沒人敢用。

2、道德。漢朝有孝廉制,這是人才選拔制度,要求就是道德高尚,兩漢以孝治國,所有皇帝諡號中都有個孝字,廉就是廉潔的意思,也就是要求道德高尚。

3、能力。能力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滿足了前面兩點,才能進入能力的選擇,才有可能被領導重用,忠心與道德並不能代替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