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與盛唐的開元政局,你都了解多少呢

博濤聊歷史 發佈 2024-03-27T21:59:40.929907+00:00

作為一位LC家,宇文融在z壇上活躍時間不長,前後不足十年時間(721-729),但他卻參與、主持多項財z改革,政績突出,並捲入朝廷內部的糾紛,兩次遭到外貶。那麼, 宇文融因何得以崛起,並在政z上縱橫捭闔?開元中葉的中樞政局怎樣演進?

作為一位LC家,宇文融在z壇上活躍時間不長,前後不足十年時間(721-729),但他卻參與、主持多項財z改革,政績突出,並捲入朝廷內部的糾紛,兩次遭到外貶。那麼, 宇文融因何得以崛起,並在政z上縱橫捭闔?開元中葉的中樞政局怎樣演進?宇文融又是如何介入朋黨之爭,對開元中葉的中樞政局產生什麼影響?對這些問題,我們都不是很清楚,需要結合當時的政z局勢,進行深入探究。

宇文融的支持群體

古人云「政者,眾人之事也」。宇文融能夠在政z上發跡,並運用自己的理財之能,發起並主持括戶運動,參與開元十四、十五年的救災,並在開元十六年財政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離不開一大批官吏的支持、幫助。

大體來說,宇文融的支持群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宇文融的政z盟友,即曾經賞識和支持他的一些大官僚另一類是一些中下層官吏,他們因為才幹和政績突出,得到宇文融的推薦和提拔,成為他推行多項財政改革的人事保證。

宇文融的政z盟友

幸運的是,入仕後,宇文融先後得到一些「貴人」的賞識,如源乾暇、孟溫禮等。特別是,在與張說等人的鬥爭中,他更得到源乾曜、崔隱甫、李林甫等人的大力支持。

源乾曜,相州臨漳縣人,進士出身。開元四年,黃門監盧懷慎病故,源氏由尚書左叢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過兩個月,即「與姚崇俱罷」,創下開天時代最短命宰相的記錄。其後,源乾暇為京兆尹,仍京師留守,「政存寬簡,不嚴而理」。正是在京兆尹任上,源氏結識了辦事幹練的富平縣主簿宇文融,對他很器重「賢其人,厚為禮」, 成為宇文融的第一位「導師」。

開元八年正月,源乾曜再度拜相—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尋遷侍中。至開元 十七年六月,才「停兼侍中事」,在宰相任上一干就是九年半,在開天時代僅次於李林甫十八年七個月。同年秋,源氏改拜太子少傅,封安陽郡公開元十九年冬卒,贈幽州大都督。

史稱,源乾曜「在政事十年」,這些記載似對源氏的政z地位和作用過於輕視,因為唐玄宗曾下詔表彰他「德行可稱」一一「顧問則出納斯允,左右則啟沃居多」,並親自賜其中上考。在括戶問題上,源乾曜也堅決支持宇文融,成為他政z上最大的靠山。

孟溫禮,貝州宗城人。兩《唐書》無傳。開元九十一年任京兆尹。,開元十三十四年任光祿卿,後官至河南尹、太子賓客。史載,孟溫禮擔任京兆尹時,對下屬宇文融也曾「厚禮之」。

陸堅,河南洛陽人,官至中書舍人、秘書監。開元初,玄宗「開廣視聽,搜延俊賢」 ,始命「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相繼為之(指翰林待詔)」。當陽翟縣尉皇甫憬、 左拾遺楊相如上書指責括戶時,陸堅(時任中書舍人)與侍中源乾曜都站在宇文融一邊, 使括戶得以繼續進行。

崔隱甫,貝州武城縣人,開元初遷洛陽令,「理有威名」。開元九年,自華州刺史轉太原尹,政績卓著,「人吏刊石頌其美政」。開元十二年,入為河南尹。

在御史大夫任上,崔隱甫辦事認真,下令廢除御史台獄,並對全台御史進行考核— 「事無大小,悉令諮決」,稍有件意者便加貶黔,「前後貶黝者殆半,群僚側目」。同年冬,崔隱甫出任考使,負責考校天下朝集使,連皇帝也認為他很稱職。

不過,由於捲入朋黨之爭,次年二月他被罷免,回家侍奉母親。過了一年多,才復任御史大夫。開元十八年,遷刑部尚書。後來,崔隱甫又任太原尹、刑部尚書、河南尹、東都留守。史載,崔隱甫「為政嚴肅,甚為人吏之所嘆服」。

李林甫,唐高祖從父弟長平王李叔良的曾孫。初入仕途,李林甫在大官僚姜皎、侍中源乾曜的關照下,先後升任太子中允、太子右諭德。開元十三年正月,唐廷派遣御史中承蔣欽緒等分往各道「疏決囚徒,宣慰百姓」。

通過源乾曜的關係,李林甫也廁身其中,被派往山南西道,開始在政z上嶄露頭角,受到唐玄宗的注意氣「累擢國子司業」。

開元十四年,權頃一時的宇文融又「引之同列」,李林甫遂拜御史中壓稍後,在打擊張說的政z風潮中,李林甫與宇文融、崔隱甫聯名彈劾,迫使張說黯然結束,李林甫也因此出盡風頭,深受宇文融賞識。

次年,由於黨爭激化,唐玄宗對雙方「公平處理」,既命張說致仕,又罷了崔隱甫的官,將宇文融趕出朝廷,只有李林甫因為得到侍中源乾曜的庇佑,安然無恙。後來,李林甫「歷刑、吏二侍郎」,又取得皇帝的寵妃—武惠妃、宰相韓休的支持,官拜黃門侍郎。

至開元二十二年,李林甫終於爬上宰相的高位—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兩年多後,再升中書令,執掌朝政。

開元十七年中樞政局述略

在盛唐政z史上,開元十七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這一年,中樞政局一連三變,快得讓人眼花繚亂。不論是對於唐玄宗,還是對於宇文融,這一年都具有特殊意義。迄今,尚未見有學者對此有研究,故加以揭示。

在中國歷史上,唐玄宗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在前期,他勵精圖治,孜孜不倦,是典型的「明君」到後期,他卻驕奢自大,日漸昏庸。在一治一亂之間,李隆基的演變有 一個大致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究竟在哪一年?

一是開元二十四年說。元和年間,宰相崔群認為「用人得失,所系非輕」,「開元二十 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對此,唐人劉肅深表贊同「雖理亂安危系之天命,而李林甫奸究,實生亂階,痛矣哉」。

另一種是開元十六年前後說,以唐憲宗為代表。元和末年,在閱讀《玄宗實錄》時, 他發現李隆基「開元初銳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後稍似懈倦,開元末又似不及中年」。

崔群雖力主開元二十四年說,但也並未排斥這種說法:「玄宗用姚崇、宋理、張九齡、韓休、 李元統、杜遙則利用李林甫、楊國忠則亂」,而李元紡、杜遙之罷相正在開元十七年。

對於唐玄宗來說,開元十七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他這一年恰好虛歲四十五,正處於 人生最寶貴的時刻—「春秋鼎盛」。這一年,他完成兩件大事一是將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八月),真是破了天荒—「自我作古」,驕傲自大之情溢於言表;

二是親謁五陵,並確定自己死後的安葬地(十一月)。一生一死,正反映李隆基志得意滿的心態,標誌著他逐漸失去奮發進取的精神,因而唐憲宗批評他「稍似懈倦」。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缺」,開元十七年既是宇文融的人生頂峰之年—官拜宰相,又是他敗亡的開始—從此,他連遭政z打擊,最後橫死嶺南。

因此,對於唐玄宗、宇文融,開元十七年都是具有一個指標意義的時間點,更是玄宗 一朝治、亂相分的轉折點。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號稱「良史」、經常進諫的太子右庶子吳兢「坐書事不當」,被 「出為荊州司馬,制許以史稿自隨」。大約就在這一年。吳兢主動進呈《貞觀政要》四十篇,大聲呼籲唐玄宗「克遵太宗之故事」,堅持銳意求治,玄宗卻無動於衷。吳兢其人「世謂今董狐」,既對「貞觀之治」有很深的研究,具有歷史眼光,又親身經歷「開天盛世」,他之所以選在這一年進呈《貞觀政要》,箇中大有深意。

開元十七年春,唐朝軍隊在對外戰爭中捷報頻傳:二月丁卯,「裔州都督張守素破西南蠻,拔昆明及鹽城,殺獲萬人三月,瓜州都督張守矽、沙州刺史賈師順擊吐蕃大同軍, 大破之。

自是河隴諸軍游弈,拓境千徐里。上聞,大悅,更命石堡城曰振武軍。」隨後,唐廷決定派忠王友皇甫惟明、內侍張元方出使吐蕃,與吐蕃開展和平談判,以爭取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為下一步的改革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

當時,矛盾比較突出,並為唐廷所注意,提上政z議事日程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一是財政、經濟問題。開元十四十五年的天災對大唐帝國打擊很大,特別是對國家 財政造成很大壓力。為了對抗天災,唐廷調動各方面力量,僅賑濟災民就動用余萬 石糧食,再加上姆免等開支,這場天災給財政造成的損失至少占全部預算內收入的, 其對國家財政的衝擊可想而知。

因此,大災之後,唐廷被迫進行財政改革,一方面疏通潛運,從江淮地區調集糧食等物資,另一方面承認「庸調折租」,並在北方開展大規模和乘, 取得一定的財政收益,使財政困境有所緩解詳參後文,但國家財政形勢並未從根本上 好轉,再加上土地兼併、「惡錢」等歷史歷史留存依然很嚴重。

二是選官問題。唐代的入仕途徑非常繁雜,據杜佑記載,有諸館學生、文武貢士、應制、軍功、使勞、微辟、奏薦、神童、陪位、親蔭、藝術、百司雜直,或恩賜出身,等等,「不可悉數」。

據不完全統計,在開天時代,「合入官者,自諸館學生以降, 凡十二萬徐員」,而根據有關法令,全部官員職位不過員,僧多粥少,「大率約七、八人爭官一員」。由於選人眾多,如何從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唐玄宗開始對人事布局進行調整,重新進行政z部署。

宇文融的百日罷相

史載,宇文融拜相後,雄心勃勃,為此,宇文融推行財政改革,如檢括僧尼、加鑄銅錢。可惜的是,由於捲入權力鬥爭,宇文融不幸黯然結束,這些改革也半途而廢。

宇文融拜相後,便積極籌劃,準備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改革,不過由於在位時間太短僅九十九天,只來得及推行兩項改革措施,其他改革尚未出台即夭折。

開元十七年九月壬子,正當宇文融躊躇滿志地進行財政改革之時,他突然被貶為汝州刺史,「在相凡百日而罷」,實僅九十九天。

宇文融的百日罷相,使得政事堂內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中樞政局發生很大化—裴光庭迅速崛起,成為最主要的宰相。

宇文融的百日罷相打亂了唐玄宗的政z部署,許多財政改革被迫停頓或推遲, 只有留待裴耀卿、李林甫和楊國忠去推動和完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