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坦蕩的星星mg 發佈 2024-03-29T01:29:47.065529+00:00

研習易學,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但是真正的功能,在於「心易」。品德良好的人,有占卜的資格,看看求雨能不能應驗便知道了。

研習易學,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但是真正的功能,在於"心易」。用心改變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品德良好的人,有占卜的資格,看看求雨能不能應驗便知道了。外界環境不容易加以改變,尋求妥善自處之道比較實在。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已,自己的事情自己調整,效果更如意。人人各有一套,還要有兩把刷子,看起來很紊亂,實際上是亂中有序。

一、真正的功能其實是心易

研修易學,真正的功能,是改變自己的命運。方法十分簡便,就是以自己的心,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態度。也可以說,用心選擇合乎自己需求的人生途徑。簡單一句話,用心變易,所以叫做"心易",和"心想事成"是一樣的。很可惜﹣般人只知道把"心想事成"當做祝福用的祈願語,卻不知道它原來是一種可以成為事實的敘述語。起心動念,想正確的事,表現出合理的行為態度,事情就順利地完成了,這不是很簡單、方便、愉快嗎?《易經》的卦爻辭中,經常出現"貞"字。如"乾,元亨利貞"(乾卦卦辭)、"坤,元亨利牡馬之貞"(坤卦卦辭)、"含章可貞"(坤卦六三爻辭)、"屯,元享利貞,勿用有攸往"(屯卦卦辭)、"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屯卦六二爻辭)、"小貞吉,大貞凶"(屯卦九五爻辭)等等,其中的"貞"字,原本指"占卜"。而占卜的主要作用,在預測吉凶。繫辭上傳說:"極數知來之謂占。"意思是占卜的目的在"知來",預知未來是吉還是凶。知道了,怎麼因應呢?能改變結果嗎?恐怕未必。能改變外在的環境嗎?實在很困難。能改變他人嗎?並沒有把握。看來趨吉避凶,全在於自己的合理調整。至於結果如何,外界能不能稍有配合,恐怕不是自己所能夠控制的。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知所自處。也就是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以求趨吉避凶。"心易"的意思,便是依據占卜的結果和《易經》所說的道理,來台理變易自己的言行態度。

二、不占卜也可以妥善自處

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的觀點,主要在占卜準不準,牽涉到很多問題。若是假手於人,怎樣判斷這個人居心如何?假定自己占卜,又有多大的信心?求神問卜,各人的解說經常不一致,到底要聽誰的?何況占卜的目的,不在接受占卜的結果,而在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趨吉避凶。既然如此,按照道理做人做事,時時立公心,事事求合理,處處都謹慎,就用不著占卜了。曾子的每日"三省三身",隨時提高警覺,常常如履薄冰,應該就是最好的實踐。占卜的正確用法,應該是針對不方便明說的人,講解道理之用。周朝設置專門負責占笨的官員,每逢國家大事,都由他占卜,然後透過占卜的結果,向君王講授一些相關的道理,以免有冒犯或輕視的嫌疑。一般人如果以占卜來發現自己現有的處境,尋求妥善自處之道,實在也無可厚非。但是每卜一卦,都應該用心研究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只問吉凶。這樣累積下來,對於卦爻辭愈來愈熟悉,相關的道理也愈來愈明白。遇到事情,稍為冷靜下來,很快就會明了自己的處境,尋思妥為自處的因應,也就可以不占了。占或不占,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只是占卜之後,還是要善盡努力,不可以知道吉凶的結果,便全盤地接受,什麼事情都不做,放棄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如此一來,就算占到吉,恐怕也會變成凶。妥善自處,還需要隨時應變,因為內外環境的變數很多,不可能固定下來後便一勞永逸。"時中"的要求,最好常常放在心上。隨時提醒自己:即使不占,也應該有趨吉避凶的能力與準備。

三、重視道德實踐才是根本

繫辭上傳記載孔子的一番話,<易經)是做什麼的呢?是開創萬物,成就事務,包容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聖人以(易經》來通曉天下人的心志,確定天下的大業,決斷天下的所有疑難。因為<易經>本身沒有思慮,也沒有作為,它寂靜不動,卻能夠透過陰陽的交感,通曉天下萬事萬物。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重視道德實踐,具有美好的德行。孔子的用意,在喚醒我們本有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自主性。人的尊嚴,實際上繫於高度的自主性。若是完全接受占卜的結果,那就是放棄自主,接受命運的擺布。重視人性尊嚴,不可能如此。若要發揮自由意志的力量,必須以道德實踐來改變自己的言行態度。所以《易傳》把"貞"字解釋為"正",和周文王重卦時用做"占卜",有著極大的不同。以"貞"為"正",是不計較成敗而重視得失的重大改變。成敗的標準比較複雜,所牽涉的因素很多。從某一角度來看,很可能是成,而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是敗。有時對"忠孝難兩全"的抉擇,就很難分出成敗。得失的標準,相對比較單純。實踐道德而有所得,便是得,反之即為失。忠孝兩全難以兼顧,是國和家的需要不同。依據各人不同的情況和價值觀,比較容易做出此時、此地對自己有所得的決定。當年齊桓公殺死公子糾,管仲並未以死相報,孔子說管仲不算是有仁德,卻又讚揚他輔佐齊桓公對於保存中原種族和文化的偉大功績,說他是一位了不起、有功於天下後世的大政治家,便是很好的案例。

四、道德實踐不能保證成功

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時候,只想到中華文化的普遍性、廣大性和悠久性。而當我們想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時,我們又會怎樣解釋?是不是想到同樣身為中華民族,卻由於種種原因,各有其特殊性、狹小性和短暫性?易學所重視的"時"和"位",便是提醒我們,隨著身份、場合、時機、情勢的變遷,合理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聖人和盜賊,各有不同的道。雖然說"盜亦有道",畢竟和"聖人之道"大不相同。同樣是運用科技,有的對人有益,有的知對人顯然有害。孔子說過:"君子之道有四件事,我還沒有做好一件:為人子事奉父母應該做的事,我尚未完全做好;做臣子事奉君上應該做的事,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做弟弟的敬兄長應該做的事,我都沒能夠做到;朋友之間互相對待應該做的事,我也不能以身作則,率先做好。"聖人尚且如此,一般人想要"平常的德行盡力實踐,平常講話力求謹慎、說話時顧到能否實踐,而做事時也要考慮到自己所說的話",實在是談何容易!我們常常覺得很不服氣,這樣盡心盡力,怎麼不會成功?想想孔子的話:"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天天都在吃東西,卻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品嘗真正的滋味。現代人的智慧,大多被知識淹沒了,缺乏選擇的能力。太多的人,都在好心做壞事,自己還不能知曉。在這種情況下,徒嘆"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又有什麼用?不如好好反省,看看是不是定位出了差錯?

五、中庸是恰到好處的效果道德實踐要求產生良好的效果,必須"致中和",合乎中庸之道。"中"的意思是百發百中而又恰到好處,"庸"表示用得有功效。"中庸"就是道德實踐恰到好處,必然成功。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走中間路線"或者"騎牆觀望不置可否",當然,也不一定"不走極端"。孔子主張"正名",提示我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對待的道理。"正名"就是易學所重視的"正位",我們常說中國人和外國人相比較,中國人特別重視身份地位。這句話是正確的,並沒有什麼不妥。可惜一般人不理解,誤以為中國人喜歡擺臭架子,造成人際間的不平等。繫辭上傳,開宗明義便點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在上而尊,地在下而卑,這是人人都看得出來的自然現象。乾為天,坤為地,乾尊坤卑的地位也因此而確定。投射到人類社會,身份地位愈高,愈接近天,所以君王自稱天子。身份地位愈高,愈是和天一樣,一言一行,都是千目所視,千手所指,大家都看得到,明的暗的都加以批評。尊卑不過是高低的地位,並不一定高就貴而低便賤。高要貴,還得費一番心神,花很多功夫,講求身份地位,就要比別人更加小心翼翼,時刻不可大意。易卦初爻,代表平民的位置,三爻代表諸侯,四爻代表卿士,上爻代表宗廟或太上皇。二、五兩爻,通常代表皇后和天子,各有定位,也各有名分。現代社會,應該怎樣定位才合理?不妨依據實際現況,以求做出合理的定位。

六、名位不同各有行事準則

繫辭上傳指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天下的人為數雖然很多,可以按照類別的不同,各自聚合,成為不一樣的族群。天下萬物,同樣可以按照群體的不同,彼此有所區分。只要人、事、物都各歸其位,而又表現得各當其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行事準則,扮演好不一樣的角色,社會的秩序正常,國家治理得好,人民就要安居樂業了。現代社會日趨複雜而且多變化,我們要做到道德、宗教、政治、國家、家庭、學校、社區等等,都能夠謹守一定的分際,實在是談何容易?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社區歸社區、家庭歸家庭,各當其位,各自保持不一樣的獨特性,然後再講求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因為各種活動並不可能各自孤立,必須有所關聯。這種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做法,保持亂中有序,才合乎易理的要求。近百年來,我們羨慕西方的科技發展、生活富有、自由活潑。窮到連志氣都沒有了,竟然用西方的標準,反過來檢視我們的言行,把優點也看成缺點,以致自信心低落,自尊心喪失。明明是對的,卻被罵得抬不起頭來;好意被誤解成壞意,好人被看成壞人;有功勞的挨罵,沒有功勞的受獎勵:自己看不懂,卻反而笑別人;不知道的人,說起話來最大聲......凡此種種,都是不明易理的緣故。無心,卻造成很大的禍害,必須正本清源,把《易經》好好讀一讀,先了解自己的所言所行,原來是有所本的,不過和西方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一定是錯的。把自己的"心易"功夫做好,才能走上正道。

我們的建議

1.《易經》的道理,並沒有錯,是我們看不懂,聽不明白,也想不通,所以造成很多誤解。其實我們所言所行,很多仍然依據易理,可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容易拿捏得恰到好處,反而產生很多流弊,令人失望。2.《易經》重位,有人說換了位置便換了腦袋,這是對的。只不過不該換的換了,該換的部分卻反而不換,當然要挨罵。換是換了,換得不能恰到好處,自己活該受罪。3.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靠翻譯。這是高度困難的事情,翻錯了會引起雙方面的誤解。我們又習慣於望文生義、不求甚解,而且自以為是,因此造成很多扭曲、錯亂和冤枉。好像誰也沒有錯,通通是翻譯惹來的禍!4.西方人說"公平",即是"不能不公平"。我們說"公平",大家都心知肚明,便是"有一點不公平"。可惜我們現在用西方的標準來檢驗我們的話,請問公平嗎?5.我們的資源有限,機會也不充足,根本沒有公平的可能,做得到"合理的不公平",大家就已經心滿意足。為什麼一定要欺騙自己,凡事都要求一視同仁地公平對待,是不是有一點可笑?6.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除非恢復易理的標準,否則我們永遠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多人一輩子不了解自己,我們又不方便明說,只好祈禱他能自己回頭了。

結語

二十一世紀來臨時,全世界一片歡呼,期待跨越一千年才有一次的千禧年,懷抱著美好的願望,迎接光明的未來。然而,似乎事與願違,一年又一年過去,我們發現紛爭依舊,還不斷加上新的挑戰。氣候異常,天災的頻率加快,嚴重性也升高,對人類構成十分可怕的威脅。人類能不能活過二十世紀,曾經引起廣泛的討論。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大家的信心,建立在"和平與發展"的兼顧並重,經由各方的努力,已經有了初步的共識。和平與發展必須相輔相成,人類才可能有光明的未來。這使我們想起《易經》乾卦的綠辭中明白指出:"保合太和,萬國咸寧。"太和是陰陽會合時,保存和諧的元氣。各國的文化不同,必須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彼此包容,互相尊重,由萬國共同組成的地球村,才有安寧的可能。和平友好,共同合作,謀求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十世紀最不幸的話語,應該是"求新求變",造成大家只要不違法,什麼花樣都可以玩,只要是新的,仿佛便是好的。變到政府管不了百姓,老師管不了學生,而父母也管不了子女。種種亂象,都把責任推給了"時代不同了"這一句陳腔濫調。即使想負起責任,也擋不住"一切一切都在變"的藉口,導致大家都亂變,誰都沒有辦法。

易學告訴我們:有常才有變。堅守常則,才可以應變制宜。必須有所不變(守常、守經、有原則),然後合理地有所變。只能夠合理應變,千萬不可以為變而變。變到離經叛道,大家都受害。西方人把"易經"翻譯成" TheBookofchange ",以致"只看到變易的﹣面,卻忽略了不易的重要性"。現代西方人,比較明白變易與不易缺一不可的道理,已經將"易經"直接翻譯成" I - Ching "。可惜"求新求變",流傳了這麼久,受害的人成千上萬,要找誰求償呢?"男女平等"的觀念,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實際情況,才提出來的。西方人"平等"和"不平等"是相反的,男女平等,便要廢除所有的不平等,以致男女有別,也要變成不男不女,實在十分可悲。現代人只戀愛不結婚,只結婚不生小孩,有了子女,照樣想離婚就上法庭,都是由於不明白"男女有別"的道理。《易經》由天尊地卑,投影為"男尊女卑",完全沒有不平等的意思。但是長久以來,大家食古不化,解釋不當,再加上西方的"男女平等"的推波助瀾,大家都不敢說實在話了,只敢表面上虛偽應付,對於男女有別,不方便明說,以免被扣上大男人主義的帽子,有口難辯。我們現代有很多亂象,實際上來自顛倒乾坤,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也不像女人。特別是"坤道"錯亂,弄得"乾道"不振,沒有一個男人,敢說自己是"大丈夫"。當務之急,應該是趕緊走進乾坤的《易經》大門,好好了解其中的奧妙。我們的下一本書,就是《走進乾坤的門戶》。期待和各位同道,一起來探討"乾"、"坤"這兩個卦,何以重要至足以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