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史】刀光劍影 煤價之爭(上篇)

唐山文化旅遊 發佈 2024-03-29T16:04:59.336523+00:00

開平煤礦的英國資本家為了扼殺灤州煤礦,最初想通過外交途徑讓英國駐華大使給清政府施加壓力,以達到阻止灤州煤礦的開辦,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以及後來接任袁世凱的楊士驤等清政府官員,態度很強硬,堅決不答應。

北洋灤州官礦招股章程

開平煤礦的英國資本家為了扼殺灤州煤礦,最初想通過外交途徑讓英國駐華大使給清政府施加壓力,以達到阻止灤州煤礦的開辦,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以及後來接任袁世凱的楊士驤等清政府官員,態度很強硬,堅決不答應。袁世凱對英國人說「停開灤礦之議萬做不到!」而楊世驤不但不阻止開礦,反而建議加強灤州煤礦的建設。這使得洋人資本家惱羞成怒,決定依靠他們雄厚的經濟實力擠垮灤州煤礦,具體的辦法就是降價競爭。開平煤礦英人資本家在「1909/1910年度總辦年報」中說:「我們贊成採用減價辦法來阻止灤礦銷售……如果我們立刻落價……我們定能扼殺他們。」英人的希望是「用不了多久就能使灤州煤礦關閉」。

開平煤礦具備唐廷樞營造的良好的產煤、運輸條件,他們有先進的礦井提升等設備,有天津、塘沽、秦皇島、上海、廣州、香港等十多個港口碼頭,有輪船多艘,有自己的火車頭,更不可忽視的是他們有完備的銷售渠道,「能銷煤於灤礦不能銷之處」。新生的灤州煤礦沒有這些運銷條件,它基本上只在華北一帶銷售自己的煤炭 ;英國人利用開平煤礦的諸多優勢已經經營十來年,本已積累了大量資金,再加上英國墨林公司和義大利等外國大財團做後盾,可以說在經濟實力上非同一般。灤州煤礦開辦伊始就股金不充足,它的第二期集資又沒有完成計劃,資金周轉有困難 ;開平礦在1910年之前,已經是日產四五千噸。灤州煤礦創辦時間短,出煤量不大,到1911年時也不過日產一千來噸 ;從煤質上說,灤礦煤也比不過開平煤。煤質與採煤技術和煤層賦存情況有關,但灤州公司的馬家溝礦跟開平公司的唐山礦相比,這兩項都有差距。上述諸多不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兩礦在煤炭市場上,銷售比例和銷售範圍這兩項都相差懸殊,灤礦煤主要在唐山本土及天津周圍銷售,外地雖有銷量但為數甚微。儘管直隸總督命令北方各企業必須購買灤礦之煤,可畢竟這些客戶用煤亦屬有限,而且這些客戶多是開平礦的老客戶,開平煤降價時各企業也未必肯買灤礦煤。在上述諸多不利情況之下,英國人發起的價格大戰,大有倚強扼住灤州煤礦脖子之勢。

灤州煤礦的建立,其宗旨就是為了抵制洋人掌控的開平煤礦的,洋人進行反抵制等各種阻撓中國人開礦的可能性,灤州煤礦的人當然會有所預料,必有思想準備,所以灤礦人不可能輕易俯首就範。再說,灤州煤礦在中國的這塊土地上同外國人掌控的企業競爭,首先占了地利 ;廣大的民眾支持自己民族的企業,它又占了人和,這兩點也足可以讓灤礦人自慰。面對英國資本家的挑釁,以周學熙為首的灤礦人理所當然要迎戰,於是,兩礦之間的價格大戰拉開了序幕。

競爭是從1909年末的天津開始的,當時灤州煤礦的煤炭剛剛銷往天津不久。從今天現有的檔案資料看,開始的幾個月內還不是特別激烈,因為灤礦煤的銷量還不是太大。到了1910年6月份,銷量漸增,開平礦資本家掀起了大的攻勢,他們採取了給經銷商「特種回扣」、為用戶代築爐灶、贈送炊事用具等各種手段,另一方面還暗中給灤州煤礦的產品銷售設置種種障礙,按那森的話說是「做了周密的布置」。這些布置包括收買灤礦關鍵部位的人員,甚至派人打入灤礦內部充當內奸,以獲取灤礦噸煤成本等一切經濟情報。1910年11月間,美國實業團到灤礦參觀,那森親自出馬,趁機去灤礦了解情況,在礦上通過與灤礦的德籍工程師雷滿接觸,從他口裡了解到灤礦管理不善,任意開採,不久將會造成嚴重困難。此後不久,那森又通過收買的人員了解到,灤礦每噸煤運到天津的全部成本是3.5元,那森覺得這條情報十分有價值,因為他們的開平煤運到天津每噸只有3元,成本比灤礦低自然便有取勝把握。在這個時候,那森更加堅定了降價決戰的信心。

1910年底,灤州煤礦在天津的銷量達到 35,927噸,嚴重地影響了開平煤的銷售,英國資本家開始瘋狂降價,到1911年1月份時,開平煤在天津的價格比灤州煤礦在井口售煤的價格還要低。後來,英國資本家不惜每噸賠四至五角出售,灤州煤礦則賠得更多。歷史檔案顯示灤礦「每噸虧本一元左右」。有一次灤礦做成了一宗往外地銷售六萬噸的大買賣,但噸煤價格僅僅一元七角,也就是說賣得多賠得多,但存的煤不賣又不行。灤礦股東在咬牙堅持著,開平煤礦的資本家也不輕鬆,其財團股東因為不掙錢也對開平資本家有了怨言,一旦這些財團對開平礦失去信心,開平礦也會成為無根之木。開、灤雙方誰都明白,這是你死我活的決鬥,誰先敗下來,誰就徹底完了。從這點來說,實際上這種價格競爭的局勢,正像開平煤田上空被懸起了一柄利劍,它最後掉下來時,戳住誰的腦袋都同樣是致命的。

然而,財大氣粗的英國人,遠比中國人占優勢,他們成功地奪走了灤礦在礦區一半左右的市場,使得灤州煤礦大量客戶流失,沿著京奉鐵路兩旁的銷售業務差不多全部停滯。嚴重的虧損和債台高築,徹底摧毀了灤礦「以灤抵開」的企業精神支柱,灤礦股東和董事們中,除去周學熙等少數幾個意志堅定者,大部分都喪失了鬥志。

1911年2月3日,開平公司總經理那森給倫敦董事部的信中說 :「為了抵制灤煤而安排的競爭業已發生效力,我聽見各方面盛傳,灤州公司的董事和股東們在展望前途時莫不極度驚惶,他們對於任何一種不致使他們的投資受到損失的和解,都將表示歡迎。只有周學熙自己才是一個非山窮水盡不會找我們和談的人。事實上,我認為他大概是寧願把整個企業讓給別的股東去干,或者繼續同我們鬥爭,直到他把為了經營所能籌到的最後一文錢都花光了為止。」

英國人在競爭中基本上掌握著主動權,他們每一次降價,都逼迫得中國人跟著降。那森在給董事部的信中表現出好整以暇一派悠閒的樣子,他說 :「在天津,我還不能十分肯定我們是否需要再來一次減價,因為他們還繼續在他們的煤廠售煤,其價格比我們的稍微低一點。不過,這種煤也許大部分是賣給那些跟灤礦有利害關係的商號的。因此,在開河(指春季河水解凍可以運輸煤炭)以前,我暫時還不準備再次減價。」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整個天津市場的煤價降不降他說了算。

與英國資本家的悠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學熙等灤礦人的忙亂,為了付給股東那必須付出的8厘股息以及其他日常開銷,周學熙等人不得不四處奔走,上門借貸以求渡過難關。英國人一開始就怕中國人發行國債或借款實現購回開平礦的夢想,時值「第二次收開」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通過外交手段威嚇和阻止中國政府為灤礦擔保向外國銀行借款,周學熙向俄國及德國銀行借款的計劃也均被英國人破壞 ;國內的銀行眼見灤礦瀕臨倒閉,不但不借款給他,反而上門逼著還債。想依靠清政府吧,這時候的清政府比過去更加靠不住,因為處於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大清朝廷內外交困,已經是岌岌可危自顧不暇了。鑑於上述諸多原因,周學熙借貸無門,處處吃閉門羹,在政府方面也得不到任何支持,這個難關實在是難以渡過,殘酷的價格戰就像英國人的一把利劍抵住了灤礦的咽喉。更令人不安的是在這四面楚歌的生死關頭,灤礦內部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有的灤礦股東和董事意志動搖了 ;有的股東乾脆被英國資本家收買了。他們開始繞過周學熙,私下與開平公司密謀合辦,在遭到周學熙質問時,領頭人李希明聲稱自己仍「有志實業」,但「總以保全股東利益為主」。另一名董事李士偉說得更為直白,他抱怨「政局紛紛如此,將來托誰宇下,殊不可知」,只有開平和灤州兩礦合辦「最為穩固」。很多人對周學熙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他們紛紛要求總經理與洋人資本家講和,以圖生存。面對昔日跟隨自己創業的股東的逼迫,周學熙本人有些心灰意懶,萌生了退隱之意,這個灤州煤礦的創始人無奈地做出了讓步 :同意聯合。他後來悲嘆道 :「學熙對於股東意旨,實出於屈曲求全」。全體灤礦股東開會,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最終達成一致的決議,就是「停止在售價上的致命競爭」,設法向開平的英國資本家妥協。

待續。(文/郄寶山 來源:《百年開灤舊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