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耳、陳余之「情同父子」的刎頸之交變為死敵看人性之可怕

四野後人論歷史 發佈 2024-03-29T16:42:17.374732+00:00

相如知廉頗亦趙國之擎天柱,為免將相失和,藺相如出行遇見廉頗的馬車就遠遠避開。藺相如的隨從不滿意欲與廉頗計較,但藺相如則以現場秦不敢侵趙,皆因老將軍與我在,我倆要是內鬥就是給秦國機會。

刎頸之交這個詞起源於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緣於藺相如出使秦國立大功歸趙以後,趙惠文王為酬功封他為上卿。這件事令讓屢立戰功身為上將的廉頗非常不滿。為了折辱藺相如,廉頗甚至揚言要當面羞辱他。相如知廉頗亦趙國之擎天柱,為免將相失和,藺相如出行遇見廉頗的馬車就遠遠避開。藺相如的隨從不滿意欲與廉頗計較,但藺相如則以現場秦不敢侵趙,皆因老將軍與我在,我倆要是內鬥就是給秦國機會。

事為廉頗所知,明理他甚為慚愧,立即命從人脫去衣甲,光著上身背上綁著荊條,親赴藺相如府去請罪。

自此以後,二人「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意即是結為同生共死的朋友。他們之間這段明大義、棄私怨的故事從此成了千古傳誦的佳話。

然而這個故事到了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張耳、陳余身上就徹底變味了。

那麼他們之間到底因為什麼使他們這對「情同父子」的刎頸之交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的呢?

秦二世胡亥時,「天下苦秦久矣」,由於秦實施暴政已歷數世,再加上胡亥與趙高的倒行逆施,最終引發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

這時距東方六國被滅時短,六國後人亦紛紛響應陳勝的起義。張耳、陳余也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加入了反秦的隊伍中。


張耳、陳余皆為魏之大梁人,只不過陳余比張耳小十多歲。張耳做為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倍陵君的門客,魏未被秦吞併時曾任過外黃縣令。由於跟隨信陵君的原因,張耳亦喜招募門客,就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曾在張耳府中短期寄食。陳余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張耳的門客隊伍。

陳余這個人很會為人處事,再加上他歲數比張耳小了許多,張耳又對他時刻關照,陳余更把張耳當父京那樣朝夕問安,因此二人便結成了刎頸之交,發誓同生共死。

秦始皇滅魏後,以張耳、陳余乃魏之餘孽,下令通緝他們兩個人。張耳、陳余聞迅便隱名改姓跑到陳地(河南淮陽)當起守門的小吏。

陳勝起義軍上占領陳縣稱王時,張耳、陳余便投靠了陳勝。陳勝以二人為賢者便命他倆為校尉,令他倆跟隨將軍武臣去略定趙地。


畢竟張耳、陳余皆有能力,因此武臣在他倆的輔佐下很快的就拿下了趙地。但有能力的人能力大野心更大,他倆都認為以二人之能力陳王給個校尉太屈才了,於是張耳、陳余便一起忽悠武臣就地稱王。

武臣一介武夫哪經得起他二人的忽悠,因此他在沒請示陳勝的情況下便自立為趙王,張耳和陳余因忽悠有功,一個被封為丞相,一個被封為大將軍。

武臣自立趙王不久便死於一場內亂,張耳與陳余經研究又把舊趙國的後裔趙歇推上了王位,但大權由他倆共掌。

秦將章邯擊敗吳廣以後迅速南下又打敗了楚軍並斬殺了項梁,接著他便移兵趙地。張耳與趙歇放棄邯鄲以後逃入巨鹿城,緊追不捨的章邯部將王離立即率所部包圍了巨鹿。

當時陳余率部下數萬人駐守在巨鹿城之北。王離兵多,陳余不敢貿然進攻秦兵。面對秦軍的猛攻,張耳一邊指揮部下拚命抵抗,一邊多次使人向陳余求救,但陳余懼怕秦軍眾多,便以自己人少不是秦軍對手拒絕救援張耳。


巨鹿被圍日久,城中糧食已經吃光,急得他立即派親信張黶、陳釋前往陳余軍營,指責他為什麼不來救援。

面對二人的指責,陳余給出不去救援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他是這麼說的,天下皆知我與張君是刎頸之交,今張君有難我不去救援就是要留下我這有用之身為張君報仇。

不管陳余如何解釋,張黶、陳釋二將還是堅持要求陳余出兵,被逼無奈的陳余只好撥了5000人馬,命他二人前往巨鹿城救援。

這5000援軍連同張陳二將進入秦軍陣中如羊落狼群,很快就被秦軍吞噬掉,張陳二人雙雙戰死。

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章邯投降,王離被俘,巨鹿城圍解以後,張耳、陳余再次見面時,張耳問及張黶、陳釋二人,陳余回說二人已戰死。誰知張耳就是不信,陳餘一怒之下把將印扔給張耳。

張耳起初不敢接印,但陳余去廁所時,張耳在門客的建議下收下陳余的將印。

陳耳歸來時見將印已收便深恨張耳,一怒之下便帶領親信數百年去河邊打魚狩獵,自此二人便走向陌路。

項羽稱霸王分封天下時,以張耳賢者早著名於世,便分趙國一半封張耳為常山王,同時以南皮三縣封陳余為侯。

陳余聞迅大怒,發誓自此專以項羽、張耳為敵。隨後不久他便聯合同樣恨項羽的齊王田榮一起攻打張耳。

張耳戰敗逃跑投了劉邦,陳余迎立代王趙歇復為趙王。為了酬功,趙歇以代地封陳余為代王。從此張耳、陳余成為了死敵。

漢王使韓信、張耳平定趙地時,陳余被韓信以背水之戰斬殺。張耳又被劉邦封為趙王。

古往今來,多少如張耳、陳余這樣的關係從刎頸之交走向反目,最終成為相互恨之欲死的死敵,這是不是緣於人性之可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