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薩爾滸之後八旗軍隊的又一經典戰役——大凌河之戰

左都御史 發佈 2024-03-29T17:23:30.453772+00:00

天聰五年七月,皇太極親率五萬八旗精銳攻打大凌河城,這一次皇太極改變了以往硬碰硬的打法,採取了圍城打援的新戰略。

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七月,皇太極親率五萬八旗精銳攻打大凌河城,這一次皇太極改變了以往硬碰硬的打法,採取了圍城打援的新戰略。在歷時一百餘天的交戰中,後金最終拿下了大凌河,守將祖大壽降清。

明末清初的遼東戰役中,大凌河之戰論規模及烈度,都不算是最突出的。但對於皇太極來說,大凌河之戰的戰略意義極大,為清軍攻堅戰積累了重要的經驗,更對日後的松錦決戰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在寧、錦吃過大虧

天命三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次年明朝政府調集四路大軍,號稱47萬,準備一舉消滅後金政權,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天命四年,明軍戰敗後金占據主動,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進攻,連下開原、鐵嶺、撫順、清河等城。兩年後,後金攻占瀋陽、遼陽兩個重鎮。至此,遼東大小五十餘寨、七十餘城,俱歸後金。

天命七年,後金再克廣寧、義州,將戰線推至大凌河一線。按照明軍原先的部署,遼東的防禦主要以遼、廣、關、寧四鎮為重點。因遼陽、廣寧的陷落,明軍不得不收縮戰線,這才加強了寧遠、錦州的軍事力量,以鞏固山海關大門。

努爾哈赤擅用兵、有謀略,他於萬曆十一年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幾十年來未嘗一敗。故而心生驕縱,認為八旗鐵騎天下無敵,拿下寧遠、錦州指日可待。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傾巢而出,率13萬八旗(號稱20萬)進攻寧遠。此時的寧遠城守軍不過二萬老幼,然而寧遠一戰成了努爾哈赤的絕響。後金戰敗,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火炮重傷,當年八月便鬱鬱而終了。

皇太極繼位後,決意要為父汗報仇,天聰元年五月,他再率十餘萬八旗攻打寧遠、錦州,結果又被袁崇煥打敗。

如果說努爾哈赤敗於寧遠多少還有一些輕敵的話,那麼皇太極之敗,無疑暴露出了八旗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的事實。就連皇太極本人也感慨說:「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固守,我國每每難下。」

打不下寧遠、錦州,皇太極就無法染指山海關,更不可能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

後金政權因軍事層面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加上努爾哈赤晚年執政出現的種種失誤,導致了後金內部危機重重,人心渙散,生產凋敝,漢人反抗,蒙古、朝鮮首鼠兩端。

此後數年,後金屢次毀邊牆入關燒殺屠戮,蹂躪土地人民,甚至兵臨北京城下。但這些軍事行動,都無法給明朝造成實質性的危害。這是因為山海關外寧、錦一線,明朝尚有堅固的防線,八旗來去自如卻不敢久留,所忌憚者關寧鐵騎也。

故而,皇太極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便是:不破山海關就無法在關外站穩腳跟;要破山海關,就必須奪取寧、錦防線。既然寧、錦暫時無法拿下,皇太極決定先端掉大凌河,以除錦州一臂。

大凌河之戰

早在天啟七年(1627)的時候,明朝為了鞏固遼東防線修築錦州城時,同時也修了大、小凌河城,作為錦州的前沿。

天命朝明軍與後金曾在大凌河有過戰事,城牆破壞嚴重。袁崇煥主持遼東政務時,總兵祖大壽建議再築大凌河城,不過進度很慢。至天聰五年時,大凌河城牆尚未完全成型。

對於皇太極來說,明軍不斷加強大凌河的防衛是一件十分讓人擔憂的事情,一旦大凌河城牆修築完畢,那麼將是第二個錦州城,對後金政權的威脅不言而喻。

天聰五年八月初,五萬八旗軍進抵大凌河,祖大壽親率馬步軍一萬四千餘人駐守大凌河城,城中民夫、百姓尚有一萬餘人,總計三萬人左右。

皇太極在寧遠、錦州吃過苦頭,出征前下令諸將務必要改變以往的強攻堅城的戰法,試圖以圍城打援的戰略拿下大凌河。

圍城之處,清軍將領圖賴急功好利不遵軍令,在進攻的過程中被明軍炮火猛烈轟擊,清軍死傷一千餘人,圖賴本人也被重創幾乎喪命。

經過這次教訓,清軍圍而不攻,只在明軍出城時接戰。在圍城的一百多天中,兩軍交戰數十次。

大凌河部署了大量的火炮,但缺乏後勤補給,到了九月城中糧食、軍械幾乎消耗殆盡,餓死之兵丁、民夫不計其數,史料中記載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九月初,明軍從關內抽調七千兵力增援,皇太極親率兩黃旗精銳阻擊,援軍敗回錦州。九月二十四日,監軍張春、總兵吳襄等率馬步軍四萬援大凌河,但遭到了二萬八旗的埋伏,一天之內四萬明軍被擊潰。

兩次援軍潰敗,使得大凌河的局面更加危急,在解圍無望、城中糧盡的困境下,祖大壽及一萬守軍降清。

大凌河之戰讓清軍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戰法,其影響是深遠的。祖大壽降清後,清軍沒有進駐大凌河城,而是將其平毀後回師瀋陽。

可以看出,皇太極圍攻大凌河的目的不在取城,重點是嘗試新戰法的實施,結果表明,圍城打援後來成了清軍在松錦決戰中的制勝法寶。

其次,在大凌河之戰中,清軍首次在戰場上試行新式火炮。天聰五年,正是後金「紅衣大炮」誕生的第一年,從此以後,清軍在戰場上可以與明軍展開同等烈度的炮戰,使得明軍的優勢不復存在。

正如後來明兵部的奏疏中提到的:「火器原為中國長技,但所為長技者,已為奴有,則我之防範可不預為綢繆,以遏其將來之狂逞乎?」

崇德五年,清軍故伎重演,在四十多門紅衣大炮的加持下,在錦州城下再行圍城打援的方法,並生擒洪承疇於松山。松錦決戰之後,明軍精銳盡失,再也無力阻擋清軍入關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