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趙光義

雲舒1971 發佈 2024-03-29T17:50:27.659237+00:00

趙光義,字廷宜,為北宋王朝第二任皇帝,是宋宣祖趙弘殷與杜太后所生第3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本名趙匡義,後避其兄名諱改名,即位後改名趙炅。

趙光義,字廷宜,為北宋王朝第二任皇帝,是宋宣祖趙弘殷與杜太后所生第3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本名趙匡義,後避其兄名諱改名,即位後改名趙炅。

後晉高祖天福四年(己亥,939年)十月十七日,趙光義出生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北坊護聖營官舍。早先,其母夢神仙捧著太陽授予自己,遂有娠孕,直至趙光義出生當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趙光義自小聰穎而不群,與別的孩子遊戲之時,全部畏服於他。

後周恭帝顯德七年(庚申,960年),趙光義參與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政權,封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尋領泰寧軍節度使。

同年七月,征討後周淮南(今江蘇揚州)節度使李重進,因功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占太原之後,改封東都留守,別賜門戟,晉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北漢末帝劉繼元廣運三年、吳越錢弘俶太平興國元年、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八年(丙子,976年),在位16年的北宋太祖趙匡胤駕崩,38歲的趙光義繼位,是為北宋太宗,並於當年改元『太平興國』,任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晉封齊王;侄子趙德昭(趙匡胤次子)為節度使、晉封郡王,趙德芳(趙匡胤第4子)封節度使,並將其兄趙匡胤、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時值,宋太宗趙光義注重培養提拔親信,其幕府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逐漸替換前朝大臣。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北漢末帝劉繼元廣運四年、吳越錢弘俶太平興國二年、遼景宗耶律賢保寧九年(丁丑,977年)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北漢末帝劉繼元廣運五年、吳越錢弘俶太平興國三年、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十年(戊寅,978年),吳越王錢弘俶入朝,卻為朝廷留之不遣返國,錢弘俶大懼,上表盡獻其地。於是,宋太宗趙光義令兩浙將錢弘俶五服以內親屬以及管內官吏,全部遣送京師。至此,立國72年的吳越滅亡。宋得13州,1軍,86縣,550608戶。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北漢末帝劉繼元廣運六年、遼景宗耶律賢乾亨元年(己卯,979年)正月,北宋朝廷以大將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揮師北上,四面圍攻北漢都城(山西)太原;又以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切斷遼國援軍。

同年二月,趙光義率軍親征,擊退遼國援兵,北漢末帝劉繼元出降。至此,立國33年的北漢滅亡。宋得10州,1軍,41縣,35320戶。於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拆毀太原城,改為『平晉縣』。自至,五代十一國時代終(907年-,凡73年)。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90年藩鎮割據混戰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五月,宋太宗趙光義不顧眾將反對,乘勝轉軍攻遼,欲收復幽薊之地。

六月,圍遼南京(今北京),遼惕隱(官名)耶律休格援至。

七月,兩軍戰於高粱河(北京西),宋軍大潰,死萬餘人,宋太宗趙光義親臨戰場,亦中箭傷,乘驢車倉惶南逃,遼追至(河北)涿州方止。

十月,遼景宗耶律賢為報圍困南京之仇,發兵討伐北宋,並於(河北)滿城對陣。決戰之前,宋軍詐降,韓匡嗣信之,準備納降,隨行耶律休哥勸諫:「宋軍軍容整齊,銳氣十足,絕對不肯屈服,此乃詐降引誘之計,我們應當嚴陣以待,靜觀其變。」韓匡嗣不聽,宋軍突襲成功,兩陣合攻遼軍,韓匡嗣倉促應戰,無法抵禦,士卒紛紛丟棄兵器逃命。宋軍乘勝追擊,遭到耶律休哥頑強抵抗,只得退回,遼軍免於全軍覆沒。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遼景宗乾亨二年(庚辰,980年)三月,遼軍以10萬重兵圍攻雁門(今山西雁門關),北宋代州刺史楊業領兵大敗遼軍於雁門之北。

同年七月,北宋朝廷以邕州(今廣西南寧)知州太常博士侯仁寶為交州(今越南河內)轉運使、蘭州團練使孫全興為都部署,攻擊交趾(今越南河內)。

十月二十九日,遼景宗耶律賢親率大軍攻宋,於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大敗宋軍,俘虜宋將數名,斬殺甚眾,是為『瓦橋關之戰』。

這一年,宋太宗趙光義敕令內侍張廷訓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等10所佛寺,鑄造金銅文殊像,安置於真容院;又詔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雲、臥雲、歸雲、黑水、白水諸寺,鑄造普賢菩薩銅像1尊,重達62噸,供奉於白水寺,這就是『萬年寺』。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遼景宗乾亨三年(辛巳,981年)三月,孫全興不用命,侯仁寶為降卒所殺,恰逢炎瘴,兵士多亡,於是引還。北宋朝廷逮孫全興下獄,斬之。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遼景宗乾亨四年(壬午,982年),定難(今陝西靖邊北)留後李繼捧入朝,獻夏(今陝西靖邊北)、銀(今陝西榆林南)、綏(今陝西綏德)、宥(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4州之地。因為夏州久與中國絕,宋太宗趙光義大悅,留不使返,遷其親族於大梁(今江南開封)。

同年五月,北宋太宗趙光義誣其弟秦王趙廷美與中書侍郎平章事盧多遜交通,大逆不道,貶趙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今湖北房縣)安置,流放盧多遜崖州(今海南三亞)。

六月,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與親信張浦披麻戴孝,假稱乳母亡故,藉口出城下葬,實則藏匿兵器棺材之內。出城逃奔距離夏州300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合党項豪族,抗宋自立。然而,豪族因其勢單力薄,不肯與他同事,李繼遷於是懸掛遠祖拓跋思忠畫像,以示眾人。眾人見到畫像,泣涕跪拜,歸附李繼遷部落。不久,李繼遷攻打夏州(今陝西靖邊縣),自此走上與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

九月二十四日,在位14年的遼景宗耶律賢巡幸雲州(今山西大同),病薨於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行宮,時年35歲,葬於乾陵(位於今遼寧北鎮),遺詔12歲的兒子梁王耶律隆緒嗣位,是為遼聖宗,軍國大事聽從皇后蕭綽。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契丹聖宗統和元年(癸未,983年),遼改國號為『契丹』。

同年,北宋國史館編纂《太平御覽》。

北宋太宗雍熙元年、契丹聖宗統和二年(甲申,984年),日本僧(上大下目,此字五筆打不出來)然來中國。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契丹聖宗統和三年(乙酉,985年),宋太宗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相酷似父親,曾隨父出征太原、幽薊,本為合適皇儲,然其因為叔父趙廷美冤死,遂得狂症。

同年,李繼遷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留後,稱臣契丹。

這一年重陽節,趙光義召兒子們於宮內設宴飲酒,因為趙元佐病未痊癒,遂沒召之。諸王宴罷返回,陳王趙元佑前去看望,趙元佐得知設宴之事,怒氣難平的道:「你們皆侍候皇上飲宴,惟我未至,這是拋棄我啊!」於是自飲至夜半,放火焚燒宮院。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沖天。趙光義得知,命人查問,遂廢趙元佐為庶人。就這樣,趙元佑成為眾意所歸的皇儲人選,趙光義亦有此意。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契丹聖宗統和四年(丙戌,986年)三月初六,宋太宗趙光義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分東、中、西3路,並以東路為主,北攻契丹。曹彬至(河北)涿州,契丹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格迎擊,宋軍敗於岐溝關(今河北高碑店西北),再敗於巨馬河,於是大潰,死傷狼籍;潘美軍亦敗於飛孤(今河北淶源北),契丹兵馬都統耶律色珍逼代州,潘美與副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引兵護雲(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州)、寰(今山西朔州東)、應(今山西應縣)4州民眾南遷。

楊業知契丹之勢銳不可當,欲出大石口(今山西應縣東南20公里),強弓護衛谷口,以保萬全。然而,監軍王銑欲出雁門關(今山西代縣北),因為路程較近;楊業力爭,王銑卻說:「君素號無敵,今不戰,非有他志乎!」楊業不得已出兵,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州南),泣曰:「請於此為左右翼,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相救,不然無遺類矣!」說畢進兵,契丹伏兵大起,楊業敗還,力戰至陳家谷口,望無一人,拊膺大慟,身被數十創,與其子俱被殺,親兵300人皆死,無一生還。

同年七月,陳王趙元佑更名『趙元僖』,封開封府尹兼侍中,成為準皇儲。

北宋太宗雍熙四年、契丹聖宗統和五年(丁亥,987年)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契丹聖宗統和六年(戊子,988年)三月,李繼遷遣牙校李知白前往契丹入貢。

同年五月,北宋朝廷送李繼捧還,授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賜名『趙保忠』,命圖李繼遷。

十月初二,契丹大軍四面進攻涿州,城被攻破之後,守將投降。契丹連戰大捷,當月進軍長城口,宋定州守將李興御之,敗於唐河(今河北唐縣境)。

十二月,李繼捧為向北宋邀功,假稱李繼遷歸順,宋太宗趙光義遂授李繼遷為銀州刺史,賜名『趙保吉』。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契丹聖宗統和七年(己丑,989年)正月,李繼遷因為不接受北宋所授官職,得罪族兄李繼捧,於是前往契丹,說明自己與李繼捧有怨,並且乞和。遼聖宗耶律賢知其並非誠心,沒有準許。

同年三月,李繼遷再次向遼乞和,遼聖宗耶律賢遂封王子帳節度耶律襄之女為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賜其馬匹3000。

四月,李繼捧出兵擊敗宥州御泥、布囉樹兩部。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契丹聖宗統和八年(庚寅,990年)四月,李繼捧與李繼遷戰於安慶澤,李繼遷中流矢敗退。

同年十月,李繼遷先遣破丑重遇貴前往夏州詐降,然後率部攻城。於是,破丑重遇貴城中接應,李繼捧大敗。

十二月,契丹國進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契丹聖宗統和九年(辛卯,991年),李繼遷再攻夏州,北宋朝廷遣兵來援。

同年七月,李繼遷攻占銀、綏二州,並且聯合遼軍,多次襲擊北宋西北邊境。

九月,王庭鎮作為夏州外部屏障,連接大漠,素有寨柵可守,李繼遷之前將之燒毀。時值,李繼遷占據王庭鎮舊地,預謀夏州;定難節度使李繼捧見狀,遂向宋太宗趙光義提議,率軍可於夜間偷襲。於是,熟戶貌奴、猥才兩族兵馬趁夜襲擊李繼遷,奪其牛畜20000餘,李繼遷只得再次放棄銀州,逃奔鐵斤澤。

十月十二日,李繼捧據夏州投降契丹,契丹封之為西平王。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契丹聖宗統和十年(壬辰,992年)正月,李繼遷再次引兵進據銀州城,遣李繼捧前往契丹請命入貢。遼聖宗聽說其有二心,遂遣西南招討使韓德威率兵持詔前往銀州詰問。韓德威至銀州,李繼遷以西征為由拒不相見,韓德威大怒,縱兵大掠銀州撤回。

同年四月,李繼遷自接受遼聖宗賜婚,每年進貢禮品皆為蕃族之間徵用,境內財產越發貧乏。時值,宋、夏邊境的陝西地段處於邊禁狀態,北宋商旅進不去西北,李繼遷於是上書北宋朝廷:「自古中原君主皆主張王者無外,我們西戎之人難道就不是皇帝的臣民嗎?如今請求准許兩方商旅相互往來,以滿足邊境民眾生活。」宋太宗趙光義從之,詔許雙方互市。

十月,李繼遷因為遼使韓德威大掠銀州,入告遼聖宗耶律賢。

十一月,陳王趙元僖早朝回府,身體不適,突然暴卒。宋太宗趙光義極為悲傷,黜朝5日,並且寫下《思亡子詩》。於是儲位空缺,馮拯上疏請立太子,結果貶至嶺南。自此,無人敢議繼承問題。

這一年,北宋太宗趙光義征終南山隱士种放,然其辭疾不赴。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遼聖宗統和十一年(癸巳,993年),北宋益州(今四川成都)自後蜀滅亡以來,除常規賦稅之外,更課織作,禁商旅私自買賣,小民貧困。

同年二月,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南)民王小波聚眾起兵,聲稱:「吾恨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四川)彭山令齊元振貪暴,王小波殺之,剖其腹,以錢刀塞之。西川(今四川成都)都巡檢史張玘進擊,王小波中流矢死,民眾復擁其將李順為主。當月,宋太宗趙光義詔賜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值這日,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又遣使賜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以及若干米、炭。

四月,李繼遷雖然收復綏、銀二州,卻沒恢復宥、夏等州,於是遣使入宋請求賜還,宋太宗拒絕,李繼遷生氣道:「五州故地,是先祖遺留我們,如今開疆拓土收回舊地,亦是我們的責任。」遂令部眾:「我雖德行淺薄,但是承繼先祖業績德行,安撫諸族世家大族,即使這樣就能守住地盤,在西北立足嗎?希望大家定要團結努力。」隨之以李大信為蕃部都指揮使,率眾攻打慶州(今甘肅慶陽)。慶州之北連接沙漠,地形非常坦蕩,無險可恃。知州劉文質拿出私人200萬兩賞賜軍隊,以致士氣大增,李大信未能成功。

北宋太宗淳化五年、遼聖宗統和十二年(甲午,994年)正月,李順占據(四川)成都,建立『大蜀國』,自稱『大蜀王』,改元『應運』。時值,不少義軍與民眾臉上刺有『應運雄軍』字樣。北宋朝廷大為震驚,遂以昭宣使、河州團練使、宦官王繼恩為西州招安使,率兵鎮壓,於劍門大敗起義兵,斬殺數千。

同年四月,王繼恩攻下綿、閬、巴3州,自小劍門入研口砦,越青強嶺,攻入劍州。

當月,北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繼隆攻夏州,擒李繼捧,墮毀夏州城(夏州為胡夏京都統萬)。李繼遷攻夏州不勝,退居沙漠。

五月,王繼恩集中兵力攻打大蜀國都,殺30000餘人,成都失守,擒獲李順,磔死。大蜀政權雖然存在很短,卻鑄有『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兩種貨幣。

北宋太宗至道元年、遼聖宗統和十三年(乙未,995年),李繼遷遣張浦前往北宋談和,宋太宗將之扣留。

同年,契丹攻打北宋,敗於子河汊(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

這一年,宋太宗趙光義因為早年箭傷所擾,自知不久人世,私下詢問寇凖,遂立第3子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更名趙恆。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遼聖宗統和十四年(丙申,996年)三月,北宋洛苑使白守榮護送輜重前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李繼遷設伏浦洛河(今吳忠東南苦水河),佯弱誘敵,大敗宋軍,獲糧40萬石。

同年四月,李繼遷侵襲吐蕃折平族,首領握散上表北宋,請求會師討伐李繼遷。

五月,李繼遷糾合党項諸族,發兵圍困靈州,意圖索回被北宋扣留的謀臣張浦。宋太宗趙光義招諭諸族,命十州都部署李繼隆出環、容二州,觀察使丁罕出慶州,殿前都虞候范廷召出延州,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張守恩出麟州(今陝西榆林神木縣),5路進援靈武。

八月,李繼遷回師援平夏,與宋軍戰於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李繼遷大敗。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遼聖宗統和十五年(丁酉,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位21年的宋太宗趙光義崩於東京宮中萬歲殿,享年59歲,上尊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其子趙恆繼承皇位,是為北宋真宗。隨著宋太宗的去世,標誌著宋朝開創局面結束,守成時代來臨。

同年十月,入葬永熙陵(位於河南鞏義市西村鄉滹沱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