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趙恆

雲舒1971 發佈 2024-03-29T19:59:15.145306+00:00

宋真宗趙恆畫像趙恆,原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為北宋王朝第三任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3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北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968年)十二月初二,趙恆出生東京開封府第,與長兄楚王趙元佐為同母兄弟。

趙恆,原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為北宋王朝第三任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3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北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968年)十二月初二,趙恆出生東京開封府第,與長兄楚王趙元佐為同母兄弟。自幼英睿、姿表特異的他與諸王嬉戲之時,喜歡作戰對陣,並且自稱『元帥』,因得伯父宋太祖趙匡胤的喜愛,養於宮中。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年),授為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封韓王,改名『趙元休』。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年)七月,又改名為『趙元侃』。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年),改封襄王。

北宋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年)九月初三,改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時值,趙恆留心獄訟的裁決輕重,時人稱快,其父宋太宗趙光義曾多次下詔褒獎。

北宋太宗至道元年(乙未,995年)八月十八日,立為皇太子,此時更名『趙恆』,仍兼開封府尹。趙恆並非長子,亦不是皇后所生,太子之位原本無份,因其長兄趙元佐發瘋、次兄趙元僖無疾暴薨,方才有幸得立太子。唐中葉至五代以來,很少有冊立皇太子的皇帝,因此趙恆被立為太子之後,參拜太廟回宮途中,開封民眾歡呼:「真社稷之主也!」宋太宗聞知不悅,當即召寇準入宮,並對他說:「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準答:「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宋太宗聽此,方才消氣,遂請寇準飲酒,大醉而歸。

按照慣例,作為皇太子的趙恆上殿之時,位於宰相之上,東宮僚屬稱臣,趙恆推讓不受,且見到輔導自己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定會先行拜禮,迎來送往至宮門外台階。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宦官王繼恩與明德皇后李氏謀劃宮廷政變,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30歲的趙恆得以繼承皇位,是為北宋真宗,並於次年改元『咸平』。

同年十二月,夏王李繼遷復上表歸宋,授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然其繼續擄掠邊地,不斷與北宋朝廷發生局部戰爭。

這一年,北宋真宗趙恆任用李沆等為宰相,分全國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蠲免五代以來的欠稅。時值,鐵製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遂引入暹羅良種水稻,以致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蓬勃發展,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時期,史稱『咸平之治』。趙恆本人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其所撰的《勵學篇》中。然而,趙恆自小生活深宮之中,性格較為懦弱,北宋自雍熙北伐慘敗之後,對契丹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導致契丹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遼聖宗統和十六年(戊戌,998年)四月,發生旱災。當月初四,宋真宗趙恆於白鹿山祈禱求雨。二十一日,遣使檢查全國吏民拖欠錢物,全部免除。時值,定州冰雹傷害莊稼,趙恆遣使予以賑濟撫恤,免除當年租稅。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遼聖宗統和十七年(己亥,999年)十月,契丹梁王耶律隆慶攻宋,破狼山寨(今河北易縣西南),北宋都部署溥潛守鎮州(今河北正定)不敢出戰,閉營自守。當月初四,宋真宗趙恆免除澧州蠻境內歸業百姓租稅。初九,設置福建路惠民倉。

同年十二月,宋真宗趙恆親征契丹。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遼聖宗統和十八年(庚子,1000年)正月,契丹聞知宋真宗親征,於是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北宋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都部署康保裔大敗,被擒,契丹大掠而去,(河北)定州都部署范廷召追及莫州,斬首萬餘,宋真宗趙恆喜作《喜捷詩》,群臣稱賀。

同年,北宋益州(今四川成都)兵變,戌卒擁都虞侯王均為主,占據成都,四出攻掠。益州知州雷有終擊之,王均自縊而死,雷有終入成都,積薪引火,盡捕受王均官職者,捽投火中,自晨至晚,焚數百人,備極冤酷。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遼聖宗統和十九年(辛丑,1001年),契丹梁王耶律隆慶攻宋,至威魯軍(今山西左雲東北),以積雨引還。

同年四月,吐蕃六穀部長潘羅支接受北宋封授,統治西涼,出兵助宋攻李繼遷。

九月,李繼遷陷宋清遠軍,乘勝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時值糧道斷絕,知州裴濟血書求救,然北宋朝廷方議棄靈州,

北宋真宗咸平五年、遼聖宗統和二十年(壬寅,1002年)三月,援軍不至,李繼遷破靈州,改名『西平府』。

同年四月初七,北宋真宗趙恆詔以陝西百姓運送北方邊境糧草者,免稅一半。當月十七日,詔命三司每年考核戶口。二十一日,免深、霸等9州百姓租稅。二十八日,恢復雄州榷場。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一年(癸卯,1003年),夏王李繼遷攻西蕃(回鶻殘部),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六穀蕃部酋長潘羅支偽降,乘隙反擊,李繼遷中流矢而卒,時年42歲,其子李德明嗣位,聽取父親遺言,向宋請和,保持和平。李德明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將勢力範圍擴展至玉門關以及整個河西走廊。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甲辰,1004年)四月,因溪蠻戰禍已經平息,很多百姓恢復農業生產,宋真宗趙恆免除澧州石門縣二年租稅。

同年閏九月初八,遼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脅北宋都城東京(汴梁)。軍報一夜5至東京,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任職才1月的宰相寇凖厲聲反對:「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必定大振,定能擊退敵軍。」

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趙恆自(河南)開封出發,遣李繼隆、石保吉任駕前排陣使。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卒驛報,趙恆命隨行參知政事王旦返回,負責留守東京。臨行之時王旦問:「十日不勝,何以處之?」趙恆沉默良久,道:「立太子。」

當月,宋軍於澶州前線以伏弩(床子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蕭撻覽),遼軍士氣受挫。時值,宋真宗趙恆行至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聞遼兵勢大,又欲退兵,寇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進軍將使河北諸軍士氣百增,後退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於是,親征軍隊只得繼續前行,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帝黃龍大旗,歡呼雀躍,高呼萬歲。宋真宗趙恆在寇凖的要求下,登上城牆,鼓舞士氣,宋軍大振。時值,蕭太后出兵伊始,經宋降將王繼忠之手,曾多次提出議和。即見宋帝親征,再次請求議和,宋真宗趙恆求之不得,兩國簽訂盟約,制定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以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隍城;

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於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遼朝,以致其之後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

自是,契丹與中國114年間無爭戰(-1122年,宋先叛盟)。由於和議簽於澶州,此處古稱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乙巳,1005年),澶淵之盟簽訂,北宋真宗趙恆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一日,大臣王欽若卻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之話,本想貶低寇凖,不料卻給趙恆潑了一盆冷水。

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北宋所納歲幣初次送至遼,以後每年交納1次,成為常例。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遼聖宗統和二十四年(丙午,1006年),夏王李德明再次遣牙將劉仁勖奉表請求,將歸附誓表放於北宋盟府(掌管保存盟約文書官府),並且聲稱歸附北宋朝廷是其父李繼遷的遺命。北宋真宗趙恆為此對之大加讚賞,授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並冊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加封西平王;賜銀10000兩、絹10000匹、錢20000貫、茶20000斤,准許於保安軍設立榷場。

同年八月十六日,遼改稱南京宮宣教門為『元和門』、外三門為『南端門』、左掖門為『萬春門』、右掖門為『千秋門』。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丁未,1007年)正月,遼開始修建中京。

同年,夏王李德明為了表示對北宋朝廷的誠意,獻馬500匹、橐駝300頭,宋真宗回謝,賜以奉廩,襲衣、金帶、器幣等物。於是,李德明表請前往宋朝都城東京互市,購置所需物品,得到宋真宗趙恆的准許。

五月,夏王李德明之母罔氏薨,北宋冊封李德明為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其他官職一切如故,並以殿中丞趙稹前去弔唁,李德明以禮樂迎接宋使至其母柩前。次日釋服,李德明哭著對宋使謝恩。

這一年,北宋(廣西)宣州知州劉家規馭下嚴酷,軍校陳進因為眾怨,將其殺之,推判官盧成均為南平王。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曹利用擊之,盧成均投降,陳進被殺。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六年(戊申,1008年)正月初一,北宋真宗趙恆於崇政殿宣告群臣:「去歲十一月,朕方就寢,忽見一室明朗,驚而視之,有神人對我說:『來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3篇。』」

當月初三,宰相王旦率領群臣早朝方畢,有司奏報:「左承天門屋之南角,有帛長2丈,系有一物隱約有字,殆是天書。」於是,宋真宗乃引群臣至承天門,焚香拜望,再命宦官升屋對捧以降,迎奉道場,當眾啟封,帛布上書:「封受命。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另有黃色字條3幅,內容是說趙恆以孝道承統,務以清淨簡儉,必致世祚長久云云。宋真宗趙恆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宣讀之後,依舊包起,鄭重盛入預先準備好的金櫃之中,另遣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即於崇政殿設齋宴,接受百官朝賀,並於當年改元『大中祥符』,特允京師聚飲3日,以示慶賀。一時間,舉國上下掀起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

同年三月,由宰相王旦牽頭,動員文武百官、藩夷僧道、耋壽父老等24300餘人,連續5次聯名奏請宋真宗趙恆封禪。於是,趙恆向三司詢問經費事宜,且命翰林、太常詳擬封禪儀注,又任主要負責官員。

六月,北宋真宗趙恆遣王欽若為先行官,往赴泰山籌辦具體事宜。王欽若至乾封(今山東泰安),上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現。」遣人將自己偽造的『天書』馳送京都。宋真宗趙恆再次召集朝臣,宣告自己所夢『來月上旬,將賜天書泰山』的預示。

十月初四,趙恆就道東行,『天書』載以玉輅,在前開路,文武百官相隨,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歷時17日,始達泰山,於山下齋戒3日,始行登山。此次『東封』前後花了47日,宋真宗趙恆成為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後一位皇帝。3年之後,在一些人的慫恿下,趙恆又至山西汾陽『祭祀后土』,謂之『西封』。泰山封禪之後,北宋朝廷遣使賜封李德明為中書令,增加食邑1000戶,實封400戶。當年,西夏境內大旱,北宋下詔禁止不賣給河西糧食,以解決西夏境內饑荒。

這一年,遼中京城建成。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七年(己酉,1009年),夏王李德明西攻回鶻,因為白日見到恆星,以為不吉,故而回軍。

同年十二月初五,遼太后蕭綽病重。當月初八,對境內犯人進行赦免或緩刑。十一日,蕭綽薨於行宮。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遼聖宗統和二十八年(庚戌,1010年),高麗西北巡檢使康肇,殺高麗王王誦,立王弟王詢為高麗王。

同年十一月初十,遼聖宗耶律隆緒起兵以弒君之罪,軍至高麗銅州,斬殺康肇,再陷開京,王詢出奔。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九年(辛亥,1011年)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遼聖宗開泰元年(壬子,1012年)十一月初一,遼朝文武百官奏請遼聖宗耶律隆緒加尊號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聖神贊天輔皇帝』,大赦境內,並於當年改元『開泰』,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

同年,夏王李德明追尊父親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遼聖宗開泰二年(癸丑,1013年)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遼聖宗開泰三年(甲寅,1014年),北宋各州縣獄多空。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遼聖宗開泰四年(乙卯,1015年),夏王李德明派人在石州濁輪谷修築堡壘,準備建設榷場,遭到北宋朝廷制止。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遼聖宗開泰五年(丙辰,1016年),北宋久旱,既而大蝗,彌覆郊野,過京師大梁(今河南開封),北宋真宗趙恆方坐便殿,起立仰視,蝗勢連雲蔽月,不見其際,遂命諸路轉運使督民捕蝗。

同年,夏王李德明因為北宋邊臣違約招納逃亡之人,上表北宋真宗趙恆:「我們自景德年間進誓表以來,宋朝廷亦降下詔書,不應收納兩地逃民,邊境雜戶亦不可在那裡居住,皆要交還彼此,雙方恪守盟約,一直遵循兩國職責。但是,自從向敏中歸回宋廷、張崇貴死後,他們之後的宋朝邊臣,能夠遵守兩國盟約的非常少,為了請賞邀功,不斷在邊境滋事,將勢力拓展至綏、延等邊界地區,且涇、原的宋軍擅自興兵,入侵臣的領土,就連叛逃的部族亦時常劫掠臣土地,臣的邊臣自然也招納宋朝叛者。如此一來,兩國盟約形同虛設。」朝廷於是下令鄜延、涇原、環慶、麟府等路約束邊部,不得與李德明部相互劫掠,遵守盟約守邊。

北宋真宗天禧元年、遼聖宗開泰六年(丁巳,1017年)正月,北宋朝廷加授李德明為太傅,食邑1000戶,實封400戶。

同年,契丹樞密使蕭哈綽攻高麗,圍興化城,不能攻克,於是敗還。

北宋真宗天禧二年、遼聖宗開泰七年(戊午,1018年),契丹東平郡王蕭排押攻高麗,戰於茶陀河,忽有風雨自南而來,旌旗皆北指,高麗軍乘勢急攻,契丹大敗,傷亡略盡。

同年八月十五日,北宋真宗趙恆詔立8歲的兒子趙受益為皇太子,更名趙禎。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遼聖宗開泰八年(己未,1019年),北宋中書侍郎平章事寇準,與參知政事丁謂會食,羹染污寇準須,丁謂起徐拂之,寇凖說:「參政乃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丁謂大恨。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遼聖宗開泰九年(庚申,1020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50萬,以出狩為名,攻打西夏涼甸,夏王李德明調遣大軍力抗,大敗遼軍。

同年七月,北宋丁謂與翰林學士錢惟演共同譖毀寇準,貶寇準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司馬。兩年之後(1022年),復貶為(廣東)雷州司馬。

這一年,夏王李德明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改名興州。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遼聖宗太平元年(辛酉,1021年)十一月十三日,遼聖宗耶律隆緒冊封皇子梁王耶律宗真為皇太子。

同年,因為遼侵夏失敗,遂遣金吾衛上將軍蕭孝誠賜李德明玉冊金印,封其為尚書令、大夏國王。

北宋真宗乾興元年、遼聖宗太平二年(壬戌,1022年)二月十九日,在位25年北宋真宗趙恆崩於東京延慶殿,享年55歲,諡曰『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同年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位於河南鞏義蔡莊東北嶺上)。當月二十三日,附祭太廟。時值,北宋宦官雷允恭在築陵墓之時,擅自移穴,杖死,丁謂坐貶崖州(今海南三亞)司馬。

北宋仁宗天聖二年(甲子,1024年),加諡『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北宋仁宗慶曆七年(丁亥,1047年),累諡『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