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人——大清帝國戰鬥力最強的存在,支撐滿洲八旗最後的顏面

小瑀說史 發佈 2024-03-29T20:06:48.724351+00:00

縱觀清朝二百多年歷史,不管是康乾盛世時期的開疆拓土,還是滿清後期飽受內憂外患的落後頹勢。總有這樣一群民族,這樣一群士兵,他們為了捍衛國家尊嚴利益而不惜犧牲一戰。

導語

縱觀清朝二百多年歷史,不管是康乾盛世時期的開疆拓土,還是滿清後期飽受內憂外患的落後頹勢。

總有這樣一群民族,這樣一群士兵,他們為了捍衛國家尊嚴利益而不惜犧牲一戰。他們雖然人數萬餘,但卻是那個時代亞洲戰鬥力最強的存在。

從平定準噶爾汗國、鎮壓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到翻越喜馬拉雅山打擊廓爾喀,從廣袤無垠的草原戈壁到高寒惡劣的青藏高原。

他們參與清朝幾十場戰爭,立下大小功勞無數,被後人讚譽為大清帝國的「核武器」,也是支撐腐朽不堪的滿洲八旗的最後顏面,這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大名鼎鼎的索倫人。

索倫人的起源發展歷程

所謂索倫部,是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族的合稱,索倫是滿語,翻譯為漢語是「獵手」「先鋒」的意思,同時索倫部也被稱為野人女真。

他們長期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及黑龍江中上游的森林之中,由於氣候嚴寒,自然條件惡劣,加之距離中國較遠,中原文化輻射薄弱,因此成為三大女真部落中最為原始落後的部落(另外兩個女真部落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

明朝末年,當索倫部還在過著刀尖舔血的漁獵生活時,建州女真已發展出部分農耕經濟。

進入17世紀,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不斷擴張,逐漸統一整個東北地區,索倫人被編入滿洲八旗中。

雖然索倫人經濟、社會生產方式落後,但生性淳樸,體格健壯,驍勇善戰,戰鬥力十分強悍,深受滿洲權貴集團的喜愛。

1644年,滿清政府率領八旗鐵騎幾乎傾巢出動南下,入主北京,由於東北地區防務空虛,索倫部便被留在黑龍江,作為八旗軍的後備力量。

八旗鐵騎在入關後的十幾年裡,先後消滅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以及南明政權,成為中華大地新的主人。

在滿洲八旗馳騁中原的同時,索倫部還在關外過著瀟灑自由的野外生活,他們由清廷設置的黑龍江將軍統一管理。

按此規律下去,索倫部世世代代會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但造化弄人,索倫部到底沒能逃脫歷史賦予他們的艱巨使命。

滿洲八旗的迅速腐化成就索倫部從「預備役」轉向「王牌軍」

滿清政權統一全國後,給予八旗官兵大量優待政策,將漢人地主掌握的大量土地田產分封給八旗,而且八旗官兵作為專業軍事力量,無需從事任何勞作就可按月領取餉銀。

隨著承平日久,八旗官兵逐漸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由於他們不再需要為生存而奮鬥,所以原先馬上民族血性善戰的精神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安逸享樂。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八旗作為滿清政權最為倚仗的力量自然成為平叛的主力,只可惜過了十年太平日子的八旗早已失去戰鬥力,八萬八旗軍在對戰吳三桂的五萬騎兵時被打得抱頭鼠竄。

在接下來的多場戰役中,不僅是士兵毫無戰鬥力,就連統帥也無謀略,經常是大軍烏壓壓的一片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後康熙雖然依靠漢軍的綠營兵平定三藩,但八旗官兵的拉垮表現讓康熙驚愕不已。

經此一戰,康熙認識到八旗在短短十年迅速腐化墮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中原地區的安逸習慣造成的。

綠營兵雖然勇猛,但是是漢人,並不可信,清政府賴以生存的根本還是滿人軍事力量,於是康熙將目光瞄向關外。

彼時黑龍江流域的索倫部依然過著漁獵生活,整日與虎狼熊羆搏鬥,在這苦寒惡劣條件的錘鍊下,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從小練就了強悍的體魄和過人的騎射本領。

他們騎術高超,箭法極准,矢無虛發,因此這些來自深山老林,未受到八旗腐敗習氣渲染的索倫部成為康熙倚仗的兵源。

為了保持其戰鬥力,清廷不僅隔絕八旗子弟與之交往,防止其沾染不良作風,還下令禁止索倫人農耕生活,只許漁獵,並且要求每年進貢一定數量的獸皮。

這樣一來,索倫人只能年復一年地馳逐於山谷林間,捕貂獵獸,同時清廷每年兩次對索倫人實行春秋會操制度,系統訓練他們的騎射本領,一次訓練就是四十天。

這樣的封閉式訓練確實取得不錯的效果,康熙《龍沙紀略》記載:

「索倫人挽弓十石,能自縛於樹,射熊虎洞穿,負之而歸焉。」

乾隆也稱:

「打牲索倫等處兵丁,人甚健壯,搶箭敏捷……臨戰甚是得力,盛京之兵亦不如索倫。」

因此從康熙朝以後,索倫部就成為清廷最為倚仗的軍事力量,也是八旗官兵最後的臉面。

索倫部撻伐四夷,成就康乾開拓之功

康熙到乾隆的百年時間是大清帝國不斷走向強盛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是滿清政權鞏固統治,消弭內亂到開疆拓土,征伐四夷的階段,也是索倫部大放異彩的時代。

從西北的茫茫戈壁草原,到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再到熱帶叢林密布的中南半島,到處都有索倫士兵作戰的身影。

公元1755至1758年乾隆平定準噶爾期間,乾隆為了消滅這個糾纏清朝近百年的勁旅,特調集一萬索倫精銳作為前鋒。

他們在戰場上勇猛衝鋒,萬箭齊發射垮準噶爾人的陣線,大破準噶爾鐵騎,攻占準噶爾首府伊犁,準噶爾汗國宣告滅亡,天山以北全部納入大清版圖。

在1758至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中,定邊將軍兆惠率兩千索倫兵孤軍深入,遭遇和卓回部上萬大軍圍困。

但憑藉索倫人的頑強抵抗,清軍足足堅守四個月,直到清軍主力從內地趕來解圍,正是由於兆惠及索倫部的牽制,使得救援清軍順利戰勝和卓叛亂,天山南麓的所有南疆地區成為清朝領土。

索倫部憑藉在戰場上的傑出表現贏得乾隆青睞,此後只要一有戰事,乾隆便想到索倫部,只有索倫兵參與,戰鬥才會有保證。

1762至1769年,清朝與緬甸貢榜王朝爆發長達七年的清緬戰爭,戰爭中,緬軍仗著先進的歐洲燧發槍、堅固的堡壘,殺傷大量清軍。

再加上緬甸高溫多雨,河道叢林密布,熱帶疾病肆虐,清軍水土不服,非戰鬥性減員十分嚴重。

為了贏得對緬戰爭,乾隆派遣得寵名將傅恆率大軍前往征伐,其中包括兩千索倫先鋒,在傅恆的帶領下,索倫兵克服艱難險阻,發揮騎射優勢,痛擊數量占優勢的緬軍。

在一次戰鬥中斬首緬軍7000餘人,自己僅傷亡數十人,徹底打垮緬軍戰鬥意志,當時緬軍最怕的就是滿洲彩甲騎兵,甚至說滿人堪戰,強於漢兵。

而他們所指的滿人就是索倫兵,最終緬甸被迫求和,清朝收復明末以來被緬甸占領的雲南舊地。

除此之外,索倫兵還參與平定大小金川,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對於索倫的強硬表現,乾隆無不得意的誇獎道:

「索倫兵實勝綠旗,攻打羅博瓦山(大小金川),射死敵人尤多,可見滿洲索倫之得力。」

1791至1792年清朝平定廓爾喀之戰中,乾隆令福康安率六千綠營兵為主力,海蘭察調兩千索倫兵從黑龍江趕赴關內。

在此之前乾隆特下旨不許福康安擅自開動,務必等索倫兵到達方可行動,而索倫兵也不負所望,憑此戰一戰封神。

此戰源於廓爾喀(尼泊爾)侵略藏南,索倫部從黑龍江茫茫雪原出發,橫跨萬里疆域到達西藏。

廓爾喀軍長期生活在高原,身體素質強悍,勇猛善戰,就連西方第一強國英國都未能討得便宜,但在索倫軍面前卻敗下陣來,幾場戰鬥下來便被趕出藏南。

此後索倫軍更是翻越喜馬拉雅山進入廓爾喀境內,要知道即便是今天,想翻過喜馬拉雅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況交通不便的古代。

但即便如此,索倫軍依然克服重重阻礙,一路追擊,打到了廓爾喀都城陽布(加德滿都)十公里外,聞風喪膽的廓爾喀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對大清稱臣納貢。

至此,這支起於東北白山黑水間的戰鬥民族在半個多世紀裡,前後被清廷徵發七十餘次,足跡遍布整個中國,打遍了大漠戈壁、熱帶叢林及雪域高原的敵人勁旅。

清廷記載:

「國家撻伐四夷,開闢新疆二萬餘里,南驅緬夷,西剪金川,惟賴索倫輕健之師,風庵電擊,耐苦習勞,難纓其銳。」

索倫人用自己的戰績充分證明,他們不僅是清朝的尖刀部隊,更是亞洲最厲害的戰鬥之王。

戰鬥民族的凋零,最後的堅守

索倫人雖然作戰勇猛,但常年的戰爭使得大批索倫人犧牲在遙遠的邊疆,再加上生活環境的惡劣,導致人丁稀少的索倫部變得更加凋零,有清一代索倫部人口數量從未超過十萬。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廷徵調索倫人出征時,發現索倫部僅剩兩萬戶,成年適齡男子不足2000人。

不過即便如此清廷依然沒放過「薅羊毛」的機會,以至於出現老人出征、全家出征的場面。

但索倫的戰鬥力依然強大,他們多次大敗太平軍,屢次以少勝多,有一次以陣亡五人,受傷二十多人的微小代價,殺死和俘虜太平軍三千多人。

可是由於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和火器的普及,索倫部註定有退出歷史舞台的一天。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索倫部在強大的炮火面前傷亡慘重,兵源嚴重不足,太平天國戰爭後,索倫人連老弱病殘都不夠用了,徹底陷入無兵可調的境地。

史料記載:

「余丁除調軍營及補兵額,老者不堪差遣,幼者尚無長成外,所存本已無多,可用更屬無幾。」

索倫可謂為大清流盡最後一滴血,後來隨著清朝的覆滅,索倫部作為戰鬥單位亦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不過索倫精神猶在,九一八事變後,零星的索倫人自主組成抗日騎兵隊或加入東北抗聯,在抗日戰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雖然索倫部人丁稀少,但幾百年來,他們為了拱衛邊疆犧牲了太多太多,所以永遠值得後世銘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