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菲利普對康乃狄克州的威脅

古今閒客 發佈 2024-03-29T20:48:32.740534+00:00

在接受康乃狄克州防禦的有效性之前,有必要徹底檢查菲利普邦聯對康乃狄克殖民地構成的敵對威脅類型。儘管在敵對行動開始後不久,莫赫根人就向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提供了支持,康乃狄克州沒有對萬帕諾亞格人構成直接威脅。

文|古今閒客

編輯|古今閒客

前言

在接受康乃狄克州防禦的有效性之前,有必要徹底檢查菲利普邦聯對康乃狄克殖民地構成的敵對威脅類型。

如果菲利普的部隊沒有真正進入殖民地,那麼我們就無法確定康乃狄克州防禦態勢的有效性,只能猜測其作為威懾力量的有效性。

如果他的部隊真的闖入康乃狄克州,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他們造成了什麼真正的軍事威脅?

菲利普的目標

消息來源集中在其他殖民地,史書只提到了康乃狄克州中北部被遺棄的辛斯伯里被焚燒的事件,以及殖民者偶爾看到敵對的印第安人。

衝突開始時,菲利普可能對進攻康乃狄克州不感興趣。儘管在敵對行動開始後不久,莫赫根人就向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提供了支持,康乃狄克州沒有對萬帕諾亞格人構成直接威脅。

菲利普的萬帕諾亞克人一開始就獨自作戰,很可能得到納拉甘塞特人的物質支持,並將他們的努力集中在普利茅斯殖民地。

當麻薩諸塞灣部隊抵達普利茅斯協助時,菲利普的首要任務很快就變成了逃往尼普茅斯,萬帕諾亞格人很可能將目標擴大到了附近的海灣殖民地城鎮。

當菲利普成功逃脫追捕後,衝突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他帶著許多士兵逃到麻薩諸塞州中部,說服了尼普斯馬克人以及康乃狄克河印第安人加入叛亂。

這是戰爭最初從局部衝突蔓延到地區戰爭的時候,康乃狄克州第一次受到直接威脅。

尼普斯克部落與康乃狄克州東北部接壤,是佩克特人的宿敵。考慮到康乃狄克河上游的印第安人對康乃狄克州最強大部落的仇恨歷史,他們與菲利普聯合時,威脅到了康乃狄克州的中北部和東北部邊界。

康乃狄克州一派出軍隊援助康乃狄克河上的麻薩諸塞灣城鎮,就成了更大的目標。

菲利普當時對康乃狄克州的直接目標,可能是擾亂殖民地的進攻行動,孤立康乃狄克河上的麻薩諸塞灣城鎮,迫使他們單獨作戰,尤其是在沒有印度盟軍援助的情況下。

菲利普偶爾會讓康乃狄克州多次從上康乃狄克河谷撤軍,以應對其邊界內的威脅,從而達到這一目的。

然而,這是一次短暫的成功,因為康乃狄克州的軍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總是改變方向,進行了多次進攻行動。

菲利普聯盟的第二個目標是用大量兵力入侵康乃狄克州,摧毀殖民地的未設防部分,可能是那些僅依靠駐軍防禦的地區,迫使康乃狄克州達成協議。

菲利普的部隊必須首先擊退麻薩諸塞灣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邊界,然後才是衝突的主要地點,以便完全集中在康乃狄克州,而不必擔心他的後方後勤。

由於康乃狄克州的軍隊在戰場上作戰,擾亂了邦聯的行動和後勤,菲利普別無選擇,只能以某種方式對抗康乃狄克州,以實現他的更大目標。

當納拉甘塞特人在殖民地襲擊大沼澤要塞後集體加入衝突時,菲利普的目標發生了變化。

納拉甘塞特人的影響力比菲利普大得多,部落數量更多,且好戰,很可能為菲利普的聯盟制定了新的目標。納拉甘塞特人也更傾向於攻擊康乃狄克州。

該部落曾多次試圖殲滅其宿敵莫希干人,並在「處決」米安托諾莫後,變得不信任和厭惡聯合殖民地,尤其是康乃狄克殖民地。

納拉甘塞特似乎決定冒全面戰爭的風險,而不是菲利普所定的可能更溫和的目標。

納拉甘塞特人是康乃狄克州兩項和平提案被否決的幕後黑手,儘管尼普斯馬克人和萬帕諾亞格人最終開始脫離邦聯,但沒有一個重要的納拉甘賽特人試圖投奔英國。

納拉甘塞人將破壞康乃狄克州列為其目標之一,這是他們最為仇視的殖民地。

康乃狄克州一直擔心納拉甘塞特人會和菲利普一起,在戰爭開始時採取行動,以確保其東部邊界的安全,並派遣一支部隊確保納拉甘賽特人的中立,而波士頓州長溫斯羅普則反對大沼澤探險隊。

進入康乃狄克州的路線

在衝突的夏末至初冬期間,面對菲利普在其北部側翼的邦聯,康乃狄克州在大沼澤之後面臨著一場兩線作戰,而更強大的納拉甘塞特人仍在其東部邊境附近。

儘管次要消息來源對康乃狄克州的威脅保持沉默,但主要文件表明,儘管康乃狄克州軍隊盡了最大努力,但戰爭各方仍在殖民地內活動。

康乃狄克州發動了多次進攻遠征,以保持主動權,並將戰爭從康乃狄克州領土上拉開。殖民地還保持著積極的巡邏和偵察防禦,並與駐軍防禦和更先進的歐式防禦工事相結合。

儘管如此,敵對的印第安人還是滲透到了康乃狄克州,考慮到戰爭各方的規模小,他們有能力避免被發現,而且康乃狄克州軍隊必須巡邏的領土面積很大,這可能不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儘管在許多地區崎嶇不平,但康乃狄克州在戰爭行動區的最高點只有約1800英尺。崎嶇的地形和河流構成了障礙,而不是無法穿透的障礙。

敵軍進入康乃狄克州有四條主要的「途徑」,北部的途徑是從麻薩諸塞州西南部進入康乃狄克州中北部,菲利普的部隊在那裡肆無忌憚地行動。

康乃狄克河兩岸有一條寬5至10英里的平坦地形,這種地形適合現代機械化部隊使用大型現代車輛進行移動,更不用說一小群輕武裝的美洲原住民了。

第二條引道是河流西側的一條南北向走廊,走廊由一條圈閉岩山脊線與康乃狄克河谷隔開,該山脊線從麻薩諸塞州霍爾約克市以北向南延伸至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郊區。這個山谷的最大寬度為5英里,當地的戰爭黨也可以進入。

辛斯伯里位於這個山谷,菲利普的戰士們在焚燒城鎮時顯然已經進入了這個地區。

第三條道路,是從羅德島的納拉甘塞特縣進入康乃狄克州東南部東部,這條路比康乃狄克河谷更崎嶇。

沿著整個羅德島和康乃狄克州邊界,有一條幾乎連續的山脊,呈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靠近海洋海岸的北斯托寧頓地區。

山脊線的終點實際是現在從康乃狄克州延伸到羅德島的地方,因為該地區的崎嶇程度要小得多。

納拉甘塞特的行動自由與菲利普在麻薩諸塞州西部的其他盟友一樣,儘管情況不錯,但戰爭各方仍在殖民地內活動康乃狄克州部隊的努力。

康乃狄克州發動了多次進攻性遠征,以保持主動權,使戰爭遠離康乃狄克州,殖民地也保持與駐軍防禦相結合的巡邏、偵察的積極防禦以及最終更先進的歐式防禦工事。

仍然充滿敵意的印第安人滲透到康乃狄克州,這可能不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因為戰爭各方的性質、避免被發現的能力以及領土的數量康乃狄克州軍隊必須巡邏。

納拉甘塞特一家的行動自由與菲利普在麻薩諸塞州西部的其他盟友一樣,因為他們能夠輕快地旅行。

儘管如此,印度殖民地聯合部隊要守衛越過山脊線進入莫赫根國家的少數通道,肯定相對容易,但靠近海岸的較長路線除外。

證據還表明,在戰爭期間,很少有敵軍能夠滲透到殖民地的東部,而北部邊境則更加開放,便於敵軍更容易進入康乃狄克殖民地。

進入康乃狄克州的最後一條道路是從殖民地西北角的尼普穆克郡,向東南走向泰晤士河,最終到達康乃狄克河。這是一條狹窄的通道,康乃狄克州的印度軍隊很容易觀察到。

除了康乃狄克州小山脈的大而自然的地形特徵之外,入侵戰爭各方的道路上還有其他障礙。

沿著康乃狄克河行進的敵對戰爭各方,不得不與水引發的障礙進行「搏鬥」,如洪水泛濫的地區和支流河流,以及沿河的眾多彎道,這將增加從麻薩諸塞州西南部滲透的危險和時間,行軍的直線距離會因這些障礙而增加。

從防禦的角度來看,這些障礙物有利於進行積極防禦的部隊,因為它們會引導敵方交戰方進入可通行的地區,特別是河流和較大河流上的涉水地點。

印度行軍

由於自然障礙,從麻薩諸塞州西南部的朗梅多到溫莎或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距離也會增加幾英里,印度的部隊也可以在半天的時間內輕鬆完成18至23英里的路程。

一名攜帶全套作戰裝備的現代步兵預計將在三小時內行軍12英里,印度巡邏隊,與現代步兵相比攜帶的武器相對較少,而且習慣於長途跋涉打獵,很快就能完成這一距離。

馬龍解釋道:「在印第安人擅長的非正規戰爭中,隱蔽性、突擊性和高機動性是主要優勢。」

這種高度的機動性,以及能夠在荒野中不被發現地移動的能力,使得菲利普的戰士能夠繞過障礙和防禦者進入康乃狄克殖民地。

印度人也沒有被過多的設備壓垮,這些設備不僅在穿過樹林時發出噪音,而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攜帶。

除了燧石火槍、斧頭、刀、裝子彈的袋子、裝火藥的角和一裝磨碎玉米的袋子之外,印第安人幾乎沒有攜帶其他東西。

美國原住民只需在玉米地里加水,就可以獲得高能量的口糧,而在戰場上狩獵的野味偶爾也會補充這種粗混合物。

關於古代口糧的開創性文章《穀物在古典古代作為主食的作用》指出,「異常活躍」的男性,如從事野外行動的馬其頓士兵,在乾旱條件下的作戰行動中,每天消耗3600卡路里。

福克斯接著證明了恩格斯額外計算中的錯誤,即在將小麥粉加工成麵包的過程中,熱量會損失。福克斯在他的實驗中磨碎了小麥,在將磨碎的麵粉烘焙成麵包的過程中沒有熱量損失。

他進一步指出,馬其頓人會攜帶全穀物而不是磨碎的小麥粉,因為它保存得更好、更容易運輸,將這兩項研究對野戰士兵所需熱量攝入的估計平均為3500卡路里。

如果印第安人在行動中用其他食物補充玉米,比如魚和野味,這些食物是立即食用的,而不是為了將來使用,那麼這一總量顯然會進一步減少。

筆者觀點

這裡的主要觀點是,本土戰爭各方不需要再補給車的後勤尾部,這是歐洲大多數編隊的特點。

然而,這是一個短期的運營優勢,因為勇士是印度食物鏈的一環,不能無限期地遠離他們的村莊,尤其是在冬季,狩獵對美洲原住民的飲食至關重要。

然而,盟軍印第安人,可以利用這種短期的後勤運作優勢以及殖民地盟友的長期供應能力。

由於缺乏供應鏈,印度人可以在艱難的地形上進行談判,因為唯一限制他們行動的,是人體的自然限制,而不是機器和負重。

參考文獻

[1] 英國休想延續殖民統治[J].瞭望新聞周刊.1994(02)

[2] 殖民統治與非洲社會變遷[J].劉偉才.中國投資(中英文).2021(Z9)

[3] 美國通史.李劍鳴著;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人民出版社.2002

[4]《美國史》系列第四卷:1580-1652年英格蘭對美洲的殖民統治(第三至五章)翻譯實踐報告.馮寶玉.河南師範大學

[5] 美國早期史. (英)西蒙斯(Simmons,R.C.)著;朱絳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