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3年了,「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也該真相大白了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3-29T21:22:25.956021+00:00

這段時間寫了不少關於香港文娛衰落的稿子,很多人說伯光君老是批評香港文娛。答案恰恰相反,這裡沒有批評的意思。

文|令狐伯

這段時間寫了不少關於香港文娛衰落的稿子,很多人說伯光君老是批評香港文娛。答案恰恰相反,這裡沒有批評的意思。主要還是因為歷史環境的關係,現在港台文化創作者仍然沒有試圖融入內地主導的新時代華語文化。

內地觀眾卻因為過去港台流行文化的情懷濾鏡,仍然在沉湎和追捧這些文化。這倒是無可厚非,畢竟穿越時空的文化藝術有它的價值。但觀眾仍然追捧過去港台文娛的生產模式,甚至動不動反思和刻意貶低內地文化產業。

這不但對於華語流行文化發展毫無認知,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好處。

比如這裡面就有一個流傳多年的謠言,那就是香港電影衰落是因為內地。什麼官方不給香港電影自由?什麼內地市場不行?再到什麼內地和香港簽署的協議導致香港電影培養不了新人等等。

我相信現在抱著這樣觀點的人不少,並且時不時被拿出來討論。再通過懷念當初香港電影,認為只要學習香港電影就能拍好電影什麼的,這實際上就是既不了解香港電影,更不了解內地電影。

這麼多年過去了,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也早該真相大白了。

香港電影為何會衰落?這3個原因,一個比一個嚴重

香港電影衰落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實業界早有定論,伯光君都寫過很多次稿子分析。那些演員,導演和創作者人才青黃不接,再什麼香港電影人沒有格局,最後是什麼香港電影票房越來越低等等。

這些倒也不是不重要,但只是電影行業的問題,香港電影衰落還是這3個重要原因。

1、香港電影人口太少,經濟上限有限,外部受到衝擊後就影響內部,98年金融海嘯後除了金融貿易,當時受到影響的都不止文娛行業一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

王晶曾經接受採訪時說,1993年周星馳《濟公》起台灣資本不願意給香港電影投資,然後就崩了。這件事算是大環境導致的一個誘因,其實是當時內地的經濟崛起,港台經濟發展不佳,經濟行為就開始收縮,98年又發生了亞洲金融海嘯——

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事兒不用多講,這就決定了下一個問題。

2、香港電影本土市場非常有限,它沒有辦法支撐香港電影更新換代。

畢竟香港本土只有七百多萬人口,這個市場上限能有多大?當初香港電影強盛的時候,這個市場基礎主要就是港台的三千多萬人口,外加隱性的市場東南亞,那時內地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呢。

2023年,5000多萬人口的韓國因為3年「疫情『的衝擊都叫苦連天了,何況三千多萬人口的港台市場。90年代末大環境經濟不行,台灣市場又崩掉了,香港本土市場又小,它就沒有支撐下一個東西。

3、香港電影沒有產業升級成功,也就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升級,再重新到世界上搶占市場,甚至連本土市場都丟了。

相信我,近現代各行各業科學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是搶占市場的唯一法門。這個實體的製造業上演了太多次,你看中國家電之於日本家電,蘋果代表的智慧型手機之於諾基亞代表的老式手機,再到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之於燃油車等等。

大家不要覺得文化產業和實體製造業不同,實際上這玩意兒也是一樣的。

2000年之前,香港電影,日本電影和歐洲文藝片都能和好萊塢大片打得有來有回。但好萊塢在90年代初《終結者2》到《侏羅紀公園》系列革新數字特效技術成功,再到卡梅隆的《鐵達尼號》就對全世界形成了降維打擊。

90年代末《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是不是好萊塢大片開始橫掃全世界,歐洲、東南亞、中國港台、包括中東、俄羅斯,中國內地等等,全世界市場都沉淪在好萊塢大片之下。

這個經濟(消費力)+人口數量(市場上限)+產業升級(競爭力)一直是產業的根本。

香港三點全占,歐洲雖然人口多,經濟不錯但市場太分散。你看人口有1億多,卻因為經濟衰落的日本電影也沒有成功產業升級。2000年後真人影視劇就不行了,2010年後至今只剩下全世界無可取代的動畫和遊戲兩個產業。

一邊是救星,一邊卻被罵?內地市場救了「香港電影」

說白了,港片就是被產業升級成功的好萊塢給淘汰掉的,以前港片還能在東南亞撈一筆,數字特效時代的好萊塢大片以後,東南亞人吃過了好萊塢大餐誰還吃你香港甜點?

包括台灣市場,港片在台灣不行是因為台灣開放好萊塢片子引入數量,以前的以前台灣是限制好萊塢片子數量的,開放以後港片在台灣市場就不行了。此後台灣本土票房排行榜前20名只有一部《海角七號》,前30名里再有一部《賽德克巴萊》。

94年過後香港電影就不行了,但當時香港電影還算輝煌,所以一直撐到了2002年的《無間道》,再到周星馳的《少林足球》6073萬,《功夫》的6127萬。

嚴格說來,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還沒有完全靠內地市場撐著。雖然《功夫》內地市場票房1.73億,,但是這電影全球票房有1億多美元;《少林足球》因為種種原因也沒有在內地上映,《無間道》在內地票房也一般。

所以,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正式走上國際,國際市場表現能力還是不錯的。

與此同時,香港本土電影像杜琪峯的《黑社會》系列,再到銀河映像的電影確實沒有靠內地市場(這些電影投資也不高),當時香港市場,國際市場還能養得起這些本土電影,但也只是這兩支。

另一支像成龍的《神話》,陳可辛的《投名狀》,再到吳宇森的《赤壁》等古裝商業大片,這就完全靠內地市場才能存活了。

我們回到90年代末,港台本土市場不行,吳宇森,成龍等香港電影人出走好萊塢,2002年的《無間道》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分水嶺,那麼沒有內地市場崛起的兜底,成龍等人在好萊塢混到哪一年?

最後的輝煌就是2008年的《功夫之王》,香港電影人在海外發展也就十來年的時間。巧合的是,2008年過後杜琪峯和銀河映像是不是也不行了?而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上面,另外兩部票房上榜的電影是什麼呢?

一部是2015年的《葉問3》6036萬,一部是2016年的《寒戰2》6680萬。

這兩部電影主完全就靠內地市場,如果沒有內地市場的支撐。這兩部香港大片是誕生不了的,包括同時代什麼《掃毒》《寒戰》《追龍》等等都這樣,本土只能拍些小成本文藝片了。

從2004年《功夫》到2015年《葉問3》,這中間差不多十來年時間了,香港電影在本土的票房都很差,和台灣市場一樣完全被好萊塢大片占據。

2016年《寒戰2》到2022年這6年也一樣,直到去年古天樂《明日戰記》達到8190萬。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內地市場,這部片子壓根拍不出來。唯一例外就是現在破紀錄的《毒舌大狀》,這片子沒有靠內地市場。

大家想想,真正的20年一部啊,和《海角七號》在台灣市場類似了。

香港本土市場早就是好萊塢稱王黎霸,這就是香港觀眾的選擇。港片的沒落和內地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大陸市場是救了香港電影才是,港片海外市場已經丟了,如果沒有內地市場,一幫早過了創作巔峰的香港電影人還能混到2020年?

我認為,如果不是龐大的內地市場支撐,2010年過後香港電影人進了歷史了。

不是開玩笑,2021年最出名的三部港片《怒火重案》《拆彈專家2》和《手捲菸》票房分別是2637、1938和800.3,當中包括劉德華、甄子丹、謝霆鋒、林家棟等一線明星。從公開的資料看,本地票房連主演的片酬都付不起。

這就導致要不就靠其他地區——其實只有大陸市場,現在港片票房在東南亞,台灣已經可以列入其他,更別說日韓歐美了。

大陸也開始不認香港本土題材,2021年,吳君如的《媽媽的神奇小子》在香港2800多萬票房,但內地只有1700萬,這還是疊加上奧運年的影響。本土票房低自然沒有多少機會給年輕演員。

香港的市場、文化、工業水平都無法支持高投入電影產業,只能生產7天就拍完的劇情片,可文化沙漠的香港並沒多大潛力挖掘。只能大片拍不起,不停炒冷飯,再加上香港人的急功近利,片子越拍越爛。

都衰落20多年了,網友還在怪內地害了「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只有依託內地市場、採用內地技術、引進內地人才才有未來。這時肯定有人說什麼自由競爭,還要多自由,港片都是國產片的待遇還要多自由?最後就是什麼內地限制太嚴重了?

這裡就話說得明白一點,都2023年了,多數港台電影人什麼觀念大家都清楚,你們是指他們拍那類政治電影,我們官方要開綠燈,媒體還要大力宣傳,觀眾還要無條件的去支持——你們才覺得這荒唐?

最後是不是哪怕內地有限制,港台電影人充分了解內地社會環境,最後拍出適合內地市場電影這一條路。那港台電影人有了解過內地市場和環境嗎?又有多少人還尊重內地觀眾了呢?

2023年,只有情懷濾鏡嚴重到一葉障目的人還會還吹港台文娛。我們有審核,還有流量遺留等亂象,但我都不提抗日神劇,磨皮摳圖古裝劇,再到香港導演拍的一堆主旋律大片。

對了,還有古裝劇里「以僂代華」服化道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港台文娛進入內地市場給帶起來的。

你們還有臉罵內地影響了港台文娛如何如何,卻不知道現在內地的文化創作者,都在努力去除港台文娛把華語流行文化帶歪的影響。

也是這幾年,中國觀眾看了《流浪地球2》《三體》,當然不想看香港警匪片,有了《顯微鏡下的大明》,當然不想看港台導演的「以倭代華」古裝劇。 我們都有了更親近的《狂飆》,還看什麼審美疲勞的香港黑幫打架?

都2023年了,香港電影衰落還有一幫內地網友跟著罵內地。

醒醒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