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繪畫」開幕!展現八位藝術家對繪畫的突破性探索

新聞晨報 發佈 2024-03-30T02:15:10.401060+00:00

3月11日,UCCA Edge 2023年首個展覽——「不安的繪畫」開幕。本次群展聚焦八位來自不同代際與教育背景的藝術家,藉由他們風格與技法各異的藝術實踐以及對繪畫的突破性探索,探討繪畫創作在當下信息割裂時代的更多可能性。

3月11日,UCCA Edge 2023年首個展覽——「不安的繪畫」開幕。本次群展聚焦八位來自不同代際與教育背景的藝術家,藉由他們風格與技法各異的藝術實踐以及對繪畫的突破性探索,探討繪畫創作在當下信息割裂時代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韓夢雲、簡策、李然、李泳翔、仇曉飛、王曉曲、王之博和謝南星。八位藝術家皆出生於中國,其中多人都曾在海外生活、學習,並舉辦過眾多展覽。這些藝術家或藉由對全球不同歷史語境與傳統工藝的自由「挪用」介入繪畫創作;或通過具有現代性與當代生活的視覺語言與在地文化進行互動;或潛入人類的潛意識之中,為觀眾呈現一幕幕夢境與記憶、肉身與虛擬的交錯。

進入UCCA Edge二樓展廳,首先看到的是藝術家簡策受工業機器人啟發創作的繪畫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櫥窗人偶和巨型機械臂被抽象變形為難以辨識的身體局部,色彩多為亮黃與深紫色。多件作品的標題和表現形式還借鑑了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斯芬克斯和九頭怪獸。

(藝術家簡策的作品)

藝術家李泳翔和韓夢雲雖然在創作中都借鑑了非西方的傳統工藝,但對於如何回應東方主義傳統這個問題,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李泳翔選擇戲仿的創作方式:將家具表面變成繪畫的延展,用喻示當代生活制約與性別角色的工業材料替換手工塑造的木材。作品《予樂者》(2019)以閩南地區的戲劇神為原型,模擬神龕式的觀看體驗,神秘而又荒誕。

(藝術家李泳翔的作品)

韓夢雲則以南亞、中東和其他地區藝術與傳統中的工藝和圖像為起點,在與歐洲藝術史交匯的跨文化視覺對話中,試圖探究以藝術史為正統的邏輯之外的其他可能。在其作品《死亡和愚鈍》(2020)中,花心處的玻璃球和骨骼便糅雜了西方虛空派繪畫和佛教唐卡「無常」的意象。

(藝術家韓夢雲的作品)

藝術家李然和王曉曲的作品更為直接地關注繪畫的「中國性」。李然從1930年代上海的諷刺漫畫和1950年代以來中國舞台美術等資料中汲取靈感,通過對激盪的時代下,人物與瑣碎生活的衝突和角力的描繪,將對百年前「小知識分子」階層的心理探究挪移到當下時空,激發觀眾對近代歷史進行反思,從而獲得對當下時代的洞察。

(藝術家李然的作品)

王曉曲也用迂迴的創作方式對當代生活進行了回應。藝術家從日常生活甚至是網際網路照片中獲取視覺元素,經過荒誕地解構變形,重組成依舊可辨的詼諧「眾生相」。在作品《奔馬圖》(2023)中,王曉曲以駿馬奔馳展示男性氣概的經典國畫作為母題,藉助經典國畫與具有當下意識形態的日常肖像的結合,以戲謔的方式描繪了當代生活的圖景。

(藝術家王曉曲的作品)

藝術家謝南星參展的「夢的剝削者」系列作品,則透過疊加的色塊、圖式、甚至隨機斑駁的顏料彩點為觀眾呈現不可解的謎題。

(藝術家謝南星的作品)

同樣猶如夢境般的怪誕氛圍也出現在藝術家王之博的藝術創作中。她的自畫像作品《豬玀,思鄉病和巨嘴鳥》(2020)中,人物提前老去的面容融入帶有衝突感的黃色筆觸之中,其他作品裡人物的面孔則被動物所取代。這些畫作還藉助懸空的展示方式,在展廳中構建出一條幽深的走廊,散發出懸於時間與重力之外的漂浮感。

(藝術家王之博的作品)

藝術家仇曉飛的畫作以「房屋」意象為起點,並在創作中對材料進行了實驗,將幾幅小型作品繪製在由老房子的房梁切割而成的木板和孟加拉黃麻之上。隨著畫面中的潛意識景象、個人記憶與重大歷史事件的相互滲透,空間與時間的分界也因此變得愈發模糊。

(藝術家仇曉飛的作品)

據悉,在「不安的繪畫」展覽展期內,UCCA Edge將在周末舉行豐富多樣的公共活動,包括5場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對談、3場特邀導覽、2場工作坊,以及1場藝術影像分享。展覽同期還將舉行多場特別策劃活動,涵蓋電影、文化等內容。活動均需提前預約報名參與,具體信息以最新官方活動預告為準。

「不安的繪畫」展覽

展覽日期:2023年3月11日至2023年5月21日,周二至周日10:00—19:00(18:30最後入場),周一閉館(逢法定節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UCCA Edge(上海市靜安區西藏北路88號盈凱文創廣場2層)

來源:上海靜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