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急診科里的「她」力量

1039調查團 發佈 2024-03-30T06:20:05.309340+00:00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東側,有一個24小時燈火通明的地方。這裡全年無休,時間要靠「搶」,這就是宣武醫院急診科。這裡的女性醫護人員占了八成以上。她們憑藉著自己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與病魔賽跑,和死神較量。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東側,有一個24小時燈火通明的地方。這裡全年無休,時間要靠「搶」,這就是宣武醫院急診科。這裡的女性醫護人員占了八成以上。她們憑藉著自己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與病魔賽跑,和死神較量。

和死神搶時間

早上7點多,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婧瑜到達科室,稍作準備後,進入病房查房。何婧瑜主要負責ICU患者的治療。她今年41歲,個子不高,神采奕奕。一通忙碌過後,她的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稍微空下來的時候,何婧瑜會守在監護室旁觀察病人的變化。

何婧瑜:「現在我們ICU有5台呼吸機,病人都插著管子,他不會說話,不會告訴你我這兒疼還是那兒疼。醫生永遠都是根據他的生命指標來猜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就要求ICU的大夫要特別特別的細心。我要求我的ICU大夫要時刻關注病人的變化。」

急診病房外的分診室前,救護車不斷地進進出出。上午9點多,一位吐血的病人被抬出救護車,護士劉翠青連忙上前詢問,並快速給病人夾上血氧儀。

劉翠青:「咱們先進行生命體徵的測量,需要急救的直接送上去。」

忙而不亂是這裡的主旋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的前身是1958年建院時成立的「急診室」,承擔著醫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目前有醫護人員156人,其中女性占了80%以上。「腳踩風火輪,說話連珠炮」是她們的共同特點。宣武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婧瑜說,對於急診科的大夫而言,穩住病人的生命體徵是第一位的事情。

何婧瑜:「我們急診的大夫首先就是要保命。把命給保住了,我們再去看哪個系統出現什麼問題。有可能一個病人同時涉及到心臟的問題、呼吸的問題、消化的問題,那我們一個一個綜合地來解決。」

呼吸機報警聲響起,醫護人員們連忙小跑著去檢查。救治過程中,她們常常要和死神展開「搶人拉鋸戰」,反覆發作的病情是對耐心和韌性的極大考驗。何婧瑜回憶,不久前,急診科收治了一名重症胰腺炎合併腎功能衰竭的小伙子。

何婧瑜:「這種病人在國外的文獻來看,死亡率是非常高的。他的呼吸要用呼吸機來維持,心臟要用強心藥來維持,血壓低要用血管升壓藥來維持……就這樣慢慢地把他拉回來了。這個病人才25歲,他也是家裡的寶貝,他未來的人生會非常非常地長。」

義無反顧沖在前線

急診科科護士長梁瀟1991年參加工作,是科室里的「老人兒」。她在剛工作不久的時候,接診過一個被外物砸倒,導致頭皮剝脫的小女孩。孩子爸爸抱著女兒跑到急診室門前,一下子癱軟在地。

梁瀟:「我那會兒十八九歲,我就一下子把那孩子抱過來了。那個小孩就在模模糊糊的那種狀態下抓著我的白衣。那會兒你什麼都不會想,比如說頭皮都裂開了,血弄一身啊,自始至終就沒有這個感覺,只知道我要幫這個孩子。不像外人理解的,我們這個職業會看到很多血腥的場面,會害怕。因為老接觸,慢慢地就不怕了。不是這樣的。當穿上這身白衣,職責所在,就不會怕。」

穿上白大褂,她們是那堵擋在病人和死亡之間的高牆。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們總是義無反顧地沖在最前線。

梁瀟:「我有一個同事,她是準備辭職的,寫好了離職報告。突然間SARS就爆發了,她就收起了離職信,義無反顧地走入了SARS病房,不當逃兵。等整個事件完了以後,因為有個人原因,她才離開了這個崗位。

去年12月,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們相繼出現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狀。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大家在症狀稍作緩解後迅速回到崗位,帶病維持著科室的正常運轉。宣武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劉翠青說:

劉翠青:「下了夜班以後回到家,一下子就發燒了,也就休了幾天,就趕快來醫院。感覺就是沒有力氣,非常難受,就是強撐著。因為我們那時候病人確實太多了,大家都忙不過來。早期的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扛下來,後來其他科室過來支援我們。你要是休了,那其他同事就得多干。」

濃厚的人情味兒

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師白鈺今年31歲,老家是東北的她生性爽朗熱情。2015年,剛剛參加工作的白鈺作為規培護士去急診科輪崗,一下子就被科室濃厚的人情味兒吸引住了。

白鈺:「來了一個開放性結核的病人,不停地咯血嘔血,然後就窒息倒了,之後插了管。我們就對他進行吸痰。因為這個是有傳染性的,當時我的老師就過來了,說『白鈺你在這站著,我來!』就特別感動。急診科的人什麼事情都往前沖,很保護自己身邊的人。」

以真心換真情。新冠疫情期間的一天,白鈺給一名發燒的患者抽血。抽血完成後,這名患者反反覆覆地提醒她們:

白鈺:「就跟我們說,『護士,我可能是感染新冠了。我剛才去過哪個地方,坐過哪個座椅,請你們消毒一遍。我很敬重你們,我要保護你們。』挺感動的。」

在接診搶救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患者。他們可能沒有親屬陪同,甚至沒有身份信息。宣武醫院急診科行政副主任賀明軼說,每當這時,急診科就會緊急開通綠色就診通道,始終把搶救生命放在首位。

賀明軼:「病人上班的路上出現了心臟驟停,路人叫了120以後就送過來了。我們就啟動了應急團隊,在急診做了所有的搶救的措施,並沒有因為他沒有陪同家屬,沒有身份信息,沒有錢而延誤他的救治。後來病人甦醒了,也找到他家屬了,家屬對我們非常感激。」

患者王女士今年72歲,前不久因發燒昏迷,被家人送到宣武醫院急診科。在醫生和護士的精心治療下,目前已經轉危為安。

王女士:「我覺得這次好像是夠嗆了,因為我的基礎病比較多。他們用最好的藥,整個團隊都特別積極。我們也配合,聽話,按時吃藥。現在我都快出院了,挺感謝他們的。」

一些歡喜與遺憾

工作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每位醫護人員都承擔著很多壓力和責任,但每當把病人從生死線上拉回的時候,她們都會有一種由衷的成就感。

梁瀟:「你覺得你的家人來了,你會怎麼樣對待他,你就怎麼對待病人。當你去把他救活了的時候,那種感覺是不能拿語言去形容的。乾急診這麼多年,真是不後悔。」


何婧瑜:「當病人送到你面前,奄奄一息的時候,你把他治好了。你不僅治好了他,你是挽救了他的整個家庭。這種職業成就感支持我們一直做下去。」

而當面對無法挽回的生命,她們也會有深深的無力感。

劉翠青:「看到家屬那麼難受,然後我們又無能為力,沒把病人救過來,我們也非常傷心。最早的時候,我還跟著家屬一起哭。」


白鈺:「能想到的方法,能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每次病人搶救不過來的時候,我們總說,哎呀這個病人為什麼不早點送過來,稍微早1個小時,或者早10分鐘,或許他還會活著。總是在遺憾。」


何婧瑜:「我覺得如果到了一定程度真的無法挽救,就讓他有尊嚴地去,如果迫不得已,那麼我們要讓家屬都永遠記得他的好。

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是急診科女性醫護人員特有的力量。見證了太多生離死別,宣武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婧瑜對生命本身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何婧瑜:「急診來的人都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飾地面對社會各種矛盾的一種縮影。在這種情況下,你會覺得生命尤其可貴。什麼都不重要,有質量有尊嚴地活著是最重要的。」

傍晚6點多,何婧瑜給接班大夫交待完病人的注意事項後,準備下班回家。採訪當天正值三八婦女節,何婧瑜笑著說,女兒一定給她準備了節日禮物。

夕陽的餘暉灑在宣武醫院急診科的白色大樓上。在這裡,生命無價。雖然有著離別,但更充滿著重生和希望。

記 者 | 王 楠

編 輯 | 朱艷婷

主 編 | 程 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