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名詞解釋

答案鬼 發佈 2024-03-30T07:32:13.545636+00:00

康復:是指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強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名詞解釋

1、康復(rehabilitation):是指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強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2、醫學康復:是指通過醫學或醫療的手段來解決病、傷、殘者的功能障礙,或者說是通過醫學的手段來達到康復的目的。是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康復理念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3、康復醫學:是以研究病、傷、殘者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為主要的任務,以改善軀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為目的的一個醫學專科。

4、殘疾:指因外傷、疾病、發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顯的身心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地喪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狀態。廣義的 殘疾包括病損、殘障在內,成為人體身心功能障礙的總稱。

5、運動療法:是根據疾病的特點和患者的功能狀況,藉助治療器械、治療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參與,通過主動和被動運動的方式來改善人體局部或整體的功能,提高身體素質,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種治療方法。

6、作業療法OT:協助殘疾者和患者選擇、參與、應用有目的和有意義的活動,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恢復軀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功能,增進健康,預防能力的喪失及殘疾的發生,以發展為目的,鼓勵他們參與及貢獻社會。

7、腦的可塑性:是神經系統可塑性的簡稱。指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包括後天差異,殘損,環境及經驗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決定人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發生改變的反應能力。

8、 共同運動:無論從事哪種活動,參與活動的肌肉及肌肉反應的強度都是相同的,沒有選擇性運動,也就是說由意志誘發而又不隨意志改變的一種固定的運動模式。

9、小兒腦癱:是由胎兒期或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引起的一組運動和姿勢發育異常,可以引起活動受限。

10、關節活動範圍ROM:是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常以度數表示,亦稱為關節活動度。

11、殘疾者:是指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個人或社會生活能力的人。包括視力、聽力、語言、肢體、智力、精神、內臟、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

12、徒手肌力檢查(MMT):根據受檢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讓患者處於不同的受檢位置,囑患者在減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狀態下作一定的動作,並使動作達到最大的活動範圍。根據肌肉活動能力及抗阻力的情況,按肌力分級標準來評定級別。

13、日常生活活動(ADL):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和進行獨立的社區活動所必須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動。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及適應生存環境而每天必須反覆進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動。

14、殘障:改稱為參與受限,是由於殘損或殘疾,而限制或阻礙一個人完成正常的(按年齡、性別、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社會作用,是社會水平的殘疾。

15、肌力:是指肌肉收縮產生的最大力量,又稱絕對肌力。取決於活動肌群中運動單位參與的數量、質量及各運動單位興奮時間的一致性。

16、康複評定:客觀地準確地評定功能障礙的原因、性質、部位、範圍、嚴重程度、發展趨勢、預後和轉歸,為制定有效的康復治療打下牢固的科學基礎。並對結果作出合理解釋的過程。

17、神經肌肉促進技術: 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以神經生理學和神經發育學為理論基礎,促進中樞性癱瘓患者的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即促進軟弱的肌肉和抑制過度興奮的肌肉,恢復肌肉



18、隨意協調收縮的能力。

19、物理治療PT:是指應用天然的或人工的物理因子如電,光,聲,磁,熱,冷等作用於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20、失語證:是指因腦損傷引起的原以習得的言語—語言功能喪失或損傷所出現的種種症狀,表現為對語言符號的感知,理解,組織運用或表達等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功能障礙。

21、骨關節炎OA:是一種非對稱性、非炎症性、無全身徵象的疾病,也稱退行性關節病、骨性關節病或增生性關節炎。

22、失能:失能是建立在殘損的基礎之上的,但並非所有的病損都會造成失能。心理因素也可能成為加重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此功能評估時,除去考慮生理障礙外還應考慮心理因素和職業因素。

23、能量節約技術:指省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用於體力和活動能力下降的患者提高日常活動的效率和持續時間。

24、良肢位: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保護肩關節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位。

25、社區康復:1994年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WHO「關於殘疾人社區康復的聯合意見書」中對社區康復所下定義是:「社區康復是在社區內促進所有殘疾人康復並享有平等機會和融入社會的一項戰略。社區康復的實踐有賴於殘疾人自己及家屬、所在社區以及相應的衛生、教育、勞動就業與社會服務等部門的共同努力。」

26、協調功能:是指個體完成平穩、準確、有控制的運動能力,運動的質量應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節奏,採用適當地力量和速度,達到準確的目標等幾個方面。

27、聯合反應:是指健肢用力運動時引起的患肢張力增加和廣泛痙攣,是脊髓神經元左右之間相互影響所致,除用力時出現外,患者打呵欠、咳嗽或噴嚏時也能發生,表現為肌肉活動失去自主控制。聯合反應基本上按照一種固定模式出現。

28、步行周期:人在行走時從一側足跟著地,到此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被稱為一個步行周期,相當於支撐相與擺動相之和。

29、脊髓損傷: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水平以下的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完全性脊髓損傷、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和馬尾損傷三種類型。

30、平衡功能:是指人體所處的一種穩定狀態以及不論在何種位置,當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動地調整並維持姿勢的能力。一般可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兩類。

31、肌張力:是指肌肉組織在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這種緊張度來自於肌肉組織靜息狀態下非隨意、持續、微小的收宿。

32、協同運動:是一種缺乏選擇性的、只能按照固定運動模式進行的運動。其本質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造成的對低級中樞的控制能力減弱,從而出現異常的、固定而刻板的運動模式,其中一部分是隨意的,一部分是不隨意的。

33、殘損:指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結構上的任何喪失異常,是生物器官系統水平上的殘疾。

34、無氧能力:指在無氧狀態下機體運動的持續能力 。

35、獨立生活能力:指個體在家庭中能否自我照顧和在社區中能否生存的能力。

36、人格:指個體所具有的全部品質、特徵和行為等個別差異的總和。

37、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指突然發生,由腦血管病變引起局限性或全腦功能障礙,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症候群。表現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甚至伴發意識障礙。

38、等長收縮:指肌肉收縮時只有張力的增加而長度的基本不變。

39、等張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時只有長度的變化而張力基本不變,有關節的運動。

40、疼痛:一種與實際的或潛在的損害有關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41、運動處方:根據病情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運動內容、運動量及運動方式,並提出實施的注意事項的處方,稱為運動處方。

42、電療法:應用各種電流或電磁場預防和治療疾病。

43、鎮痛TENS療法:又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經皮電神經刺激療法、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周圍神經粗纖維電刺激療法等。是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衝電流輸入人體,刺激神經達到鎮痛、治療疾病的方法。

44、功能性電刺激療法FES:是用低頻脈衝電流,按照預先設計的程序,刺激已喪失功能的器官和肢體,以所產生的即時效應來代替或糾正器官或肢體功能的康復治療方法。

45、干擾電療法:同時使用兩組頻率相差0~100Hz的中頻正弦電流,交叉輸入人體,在電場線交叉處形成干擾場,在深部組織產生低頻調製的脈衝中頻電流。以這種干擾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干擾電療法。

46、光療法:按波長排列依次為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三部分。

47、可見光:波長400~760nm,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臨床常用的為紅光和藍紫光。

48、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適用於獨立生活上有功能缺陷患者的獨立生活功能的測是指標.著重測定患者在獨立生活方面的個體活動能力

49、運動單位募集:指進行特定活動動作時,通過人腦皮質的返動程序,調集相應數量的運動神經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纖維的興奮和收縮過程。

50、壓縮:是與治療面垂直且移向治療面的線形運作。

51、滑行:指與治療而平行的關節活動性動作。

52、功能障礙:指身體、心裡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分為器官水平的病損、個體水平的殘疾、社會水平的殘障。

53、主動運動:運動時肌肉主動收縮所參與的運動稱為主動運動,包括隨意運動、助力運動和抗阻力運動。

54、被動運動:運動時肌肉不收縮,肢體處於放鬆狀態,完全不用力,動作的整個過程由外力來完成

55、頻率:單位時間裡電磁波震盪電流的次數。

56、波長:指波峰至相鄰波峰之間的長度。波長與頻率是反比關係

57、勞損:因超負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韌帶的慢性、機械性損傷。

58、頸椎病:由於頸椎問盤退變、突出,頸椎骨質增生、韌帶增厚、鈣化等退行性變刺激或壓迫其周圍的肌肉、血管神經,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59、骨質疏鬆症(OP):機體自然衰退、老化過程的組成部分,是系統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伴有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為特徵。

60、靶心率:在運動療法中,應達到的最適宜的心率。

61、矯形器:裝配於人體四肢、軀幹等部位的一類體外器具的總稱,其目的是為了預防或矯正四肢、軀幹的畸形或治療骨關節及神經肌肉疾病並補償其功能。

62、物理治療學:是研究應用物理因子作用人體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病後機體康復,延緩衰老等的專門學科。

63、隨意運動:無外力參與,完全靠患者主動收縮肌肉完成的運動。

64、助力運動:主動收縮肌肉加外力幫助完成的運動。

65、等長運動:採用等長收縮進行的運動訓練。肌肉收縮時肌肉的張力明顯增加,單關節不產生肉眼可見的運動(肌肉長度沒有變化)又稱為等長收縮或靜力性收縮。

66、等張運動:採用等張收縮進行的運動訓練。肌肉收縮時張力基本保持不變,但肌纖維長度縮短或延長由此導致關節發生肉眼可見的運動,又稱為動力學收縮。根據肌肉收縮時肌纖維長度變化的方向可分為向心性等張運動和離心性等張運動。

67、向心性等張運動:肌肉收縮時肌纖維長度變短。

68、離心性等張運動:收縮時肌纖維長度拉長。

69、等速運動:根據運動過程的肌力大小變化調節外加阻力,使整個關節依照預先設定的速度運動,而運動中只有肌張力和力矩輸出的增加,常用專門設備進行。

70、言語治療:重點是改善交流能力和吞咽功能

71、病損:亦稱為傷病、殘損,現改稱「身體結構受損」是指心理、生理、解剖結構或者功能方面的任何喪失或異常,是生物器官系統水平的殘疾。

72、運動面:身體的三個基本平面包括矢狀面、冠妝面、水平面。

73、旋轉軸:骨骼會在一個與旋轉軸垂直的平面內圍繞關節旋轉,而軸的位置就在關節的凸面。

74、人體的力學槓桿:肌肉、骨骼和關節的運動都存在著槓桿原理任何槓桿均有三個點: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75、牽張反射:當骨骼肌被拉長時,可反射性地引起收縮,這種反射稱為牽張反射。

76、淺反射:是指刺激皮膚、黏膜引起相應肌肉反射地收縮。

77、平衡:是指身體保持一種姿勢以及在運動或者受到外力作用時自動調整並維持姿勢的能力。

78、蒙特婁認知評估:是首個用於篩查輕度認知障礙的量表。

79、關節鬆動技術:是指治療者在關節活動允許的範圍內完成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操作時常選擇關節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

80、關節生理運動:是指關節在生理範圍內完成的運動,可主動或者被動完成在關節運動技術中屬於被動運動。

81、關節的附屬運動:是指關節在自身及其周圍組織允許的範圍內完成的運動。

82、顱腦損傷:是致外傷力作用於頭部所導致的顱腦、腦膜、腦血管和腦組織的機械形變引起的暫時性或者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

83、脊髓休克:當脊髓與高位中樞間斷時,脊髓暫時喪失反射活動能力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84、周圍神經病損:是由於周圍神經叢、神經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發生的損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