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前期,緬甸為何表現強勢幾乎一統中南半島?

枕夢子 發佈 2024-03-30T12:18:02.499784+00:00

在中華悠長的歷史上,東南亞地域和我國始終保持著微妙的關係,在位於中原地區的政權強盛的時候,這些地方就入朝納貢,心甘情願的成為藩屬國,在中原政權落敗的時候,這些藩國就開始造反,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中華悠長的歷史上,東南亞地域和我國始終保持著微妙的關係,在位於中原地區的政權強盛的時候,這些地方就入朝納貢,心甘情願的成為藩屬國,在中原政權落敗的時候,這些藩國就開始造反,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在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緬甸的貢榜王朝居然也與清朝展開劇烈的對抗,並將八旗兵丁數次擊敗,還吞併了鄰國暹羅大部,差點成為東南亞一帶的霸主。

趁清朝無暇分心之際,不斷蠶食我國領土

清朝建立初期,因為忙於平定西北一帶的戰亂,沒有將精力放在相對穩定的東南一帶,這就給緬甸貢榜王朝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機,最終,在數位國王的治理下,貢榜王朝成為東南亞地區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在其窮兵黷武的政策下,攻占了印度,寮國,暹羅的大部分地區,並將眼光盯在了清朝西南一帶的土司聚集區。

土司是中原王朝為維持偏遠地區統治的古老制度,在隋唐年間都已經出現。

這些人都是當地的望族豪強,擁有大小不一的勢力範圍,在這些地方行使自己制定的法律制度,歷代封建王朝只要求他們服從中央的管轄,定時向朝廷納貢,不干涉他們的統治權。

而這些人千百年來,無論中原政權如何變化,始終認為中華大地才是他們的宗主國。現在貢榜王朝居然也讓他們繳納貢品,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但當時清朝正專注於西北準噶爾戰事,根本無法顧及這一帶的危機,也使得緬甸國王有恃無恐,甚至派兵深入雲南一帶,妄圖將這裡變成自己的疆土。

但這不代表清朝政權就此不管不問,做為一心想要超過祖父,成為「十全天子」的乾隆大帝,內心深處不會容忍一個彈丸小邦在他面前耀武揚威。

很快在西北戰事結束後,清廷立刻下達了將侵略者從雲南驅逐出去的命令,具體任務交給了剛上任的雲貴總督劉藻。

清王朝雖然數次出征,卻始終沒有取得戰果

果真開戰沒多久,劉藻就捷報連連,說與敵人作戰取得大勝,殲滅幾萬緬軍,乾隆皇帝收到奏章後,十分興奮,並對劉藻大加讚揚,而實際上,此次作戰清軍一觸即潰,損失十分慘重。

清朝自入關之後,軍隊戰鬥力就急劇下降,位於西南一帶的綠營兵,因為承平日久,更是疏於訓練,沒有任何作戰能力。

緬軍採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將幾千清軍領到大山里轉圈,然後在對方疲憊的時候,突然出伏兵攻擊,取得數次勝利。劉藻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不敢將實情告訴好大喜功的乾隆帝,結果最後真相敗露,被處以極刑。

接著陝甘總督楊應琚開始出場,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初期取得不錯的戰果,不僅將緬軍擊敗,還占領了部分緬甸領土,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土司迫於武力歸屬了貢榜王朝,但他們心中仍視清朝為正統,因此清軍一到,他們立刻就倒戈了。

輕易的勝利沖昏了楊應琚的頭腦,不久後,他率領一萬多清軍深入緬甸境內,打算與對方決戰,徹底蕩平對方。

但久經戰陣的緬王孟駁不是個輕易認輸的角色,在分析過當前的局勢後,他命令一部分緬軍正面與清軍作戰,另一方面又派出一支奇兵,繞道進入雲南,切斷楊應琚的歸途。

腹背受敵之下,清軍的這次遠征又以失敗告終,和劉藻一樣,楊應琚也是謊稱大捷,結果也被乾隆帝砍了人頭。

清軍兩次失利,讓乾隆不敢再輕視緬軍的實力,因此這次他派出了富有作戰經驗的大將明瑞出征,並從全國各地給他調集了精兵,希望他一定能夠安定西南防線。

明瑞進入緬甸後,將軍隊分為南北兩路,對緬軍展開圍攻,結果北路軍統帥額爾景額因為水土不服在陣前病亡,明瑞則在蠻結大勝敵軍,取得開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接著明瑞不顧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率軍猛攻猛打,導致清軍在崇山峻岭之間,戰線拉的十分漫長。

這又給了對方反擊的機會,緬軍利用自己是土生土長對地形熟悉的優勢,不斷出小股部隊對清軍進行騷擾,還截斷了明瑞的補給線。

沒有糧食供應,清軍很快就陷入頹勢,而且炎熱的氣候,讓這些來自北方的士兵,更是不斷生病,戰鬥力很快就被消耗殆盡。後來明瑞病死,這場遠征也就到此結束。

三次征討緬甸失利,讓乾隆帝龍顏大怒,認為大清的天朝上國顏面被弄得蕩然無存,如果這種蠻夷小國,都可以肆意妄為,其他附屬國以後也不會再對朝廷敬畏。

為了清王朝的臉面,也為了大清統治的穩定,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常勝將軍,同時也是自己小舅子的傅恆做為統帥,帶領阿里袞、舒赫德等數位名將再次出征,這次為了確保絕對的勝利,乾隆帝還給傅恆大軍配備了強大的水師部隊。

在傅恆等人的密切配合下,水師部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在陸戰方面,清軍雖然實力強勁,但基本上與敵人打個平手,幾次交戰是互有勝負。

畢竟東南亞是緬軍的老家,清軍在地理方面不占任何優勢,而且對方這幾十年不斷作戰,士兵個人素質還是比較強。在經過數次交手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但卻始終不能吃掉對方,清軍損失兵力萬人以上,而緬軍也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在雙方僵持不下,又無法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傅恆給乾隆帝上書請求罷兵,認為再僵持下去,清軍有可能會重蹈覆轍,最終雙方簽署了停戰條約,這場持續七年的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

緬軍之所以節節勝利,其中原因比較複雜

做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在乾隆統治時期,清朝的綜合實力還是很強勁的,在西北,新疆一帶,清軍都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有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這些地方的反叛力量都比緬軍強大的多。

但為什麼清軍會在東南亞不斷失利,使緬甸差點成為當地的霸主呢?

首先,作為清朝眼中的蠻夷小國,乾隆帝根本沒有把它放在眼中,認為大清的軍隊一出動,對方就會望風而逃,所以一開始只是調動地方部隊去作戰。

在失利後,還認為是將帥的問題,採用加油戰術,一點點的往戰場上送兵力,結果都被對方擊敗。而最初的幾位將軍也是依仗大國身份,不考慮實際情況,貿然進發,結果被對方集中優勢兵力擊敗。

除了主將輕敵之外,東南亞一帶的氣候,也是清軍天然的敵人。

來自北方的士兵,在瘴氣叢生,群山環繞的深山中,根本無法適應,很多人還沒開始上戰場就已經被疾病擊倒。毒蛇,蚊蟲,猛獸等更是讓士兵心驚膽戰,部隊減員十分嚴重。

在這種環境下,部隊的給養也成為了大問題,雖然清軍人數眾多,但卻沒有什麼兵力上的優勢。

在武器裝備上,清軍也和緬軍有較大的落差,當時的緬軍已經擁有英國人設計的燧發槍,軍隊進入熱兵器時代,而清軍則還是以弓箭為主,這種時代性的差距,使清軍士兵再勇猛,也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只能成為對方槍口下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乾隆帝操之過急,沒有將對手進行研究,對緬甸周圍的國情更是一無所知,甚至連暹羅被攻占的重要信息都沒有收集到,還一直認為緬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任何戰鬥力,這也就註定了清軍慘痛的下場。

而失敗的最重要的因素則是清軍低下的戰鬥力,八旗子弟組成的綠營兵,到乾隆朝時期,幾乎都已經是擺設,軍事訓練都是流於表面,甚至有的兵丁花錢請人代替自己訓練。

這些人平時維持維持治安,在邊境上站站崗還可以,真到了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他們就徹底傻了眼,根本不知道如何應變,何況前幾次帶隊的將領有的還是文職出身,沒有任何軍事技能。

雖然,清朝對緬甸的幾次出征都沒有取的輝煌的戰果,但也對貢榜王朝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因為派出大量軍隊取北方防守清軍,使緬甸在暹羅的影響力大大下降,最終在鄭信領導下,建立吞武里王朝,成為貢榜王朝強大的對手。

後來雙方為寮國,柬埔寨終於使貢榜王朝的影響力日益小退,再無力統一東南亞眾邦。

而經過這場戰役後,清朝對雲南等地更加重視,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機構,加強了當地土司和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繫,使中華文明在這些地方開枝散葉,成為維護中華民族領土統一的重要精神支柱。

從這一點上來說,清王朝還是取得了對貢榜王朝的最終勝利。


參考資料

清朝與緬甸、暹羅封貢關係比較研究.王巨新

18世紀暹羅吞武里王朝與清朝及緬甸的關係.冷東

貢榜王朝時期緬甸對外關係研究 ——以清、緬、英三角關係為中心(1752-1885).黃雲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