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兩國北京復交:理念指引與行動配合下中國外交的範式轉換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3-30T17:57:05.802682+00:00

3月10日,在中方斡旋和主持下,歷經5天密集談判,沙特和伊朗這對中東宿敵在北京達成復交協議。沙伊關係的複雜性和影響廣泛性使得雙方和解迅速登上國際媒體頭條,而沙伊對話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舉行,兩國在中國的斡旋和推動下達成和解協議,則更是震驚世界。

3月10日,在中方斡旋和主持下,歷經5天密集談判,沙特和伊朗這對中東宿敵在北京達成復交協議。兩國決定恢復外交關係,兩個月內重開使館、互派大使,並重啟1998年和2001年簽署的兩份雙邊安全協定。

沙伊關係的複雜性和影響廣泛性使得雙方和解迅速登上國際媒體頭條,而沙伊對話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舉行,兩國在中國的斡旋和推動下達成和解協議,則更是震驚世界。世界眾多國家對沙伊北京對話及其重大成果表示讚賞,葉門胡塞武裝等沙伊關係相關方也紛紛表達歡迎立場。

眾所周知,沙伊兩國積怨已久,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雙方敵對加劇。伊拉克戰爭和「阿拉伯之春」後,伊朗在中東崛起,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形成安全困擾,在教派、民族和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驅動下,沙伊關係上升為當今世界最緊張、最複雜的敵對性雙邊關係之一。沙伊同為地區大國,二者之間的矛盾在海灣和中東地區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其影響延伸至葉門、敘利亞、黎巴嫩等多個中東國家,演化為中東地緣政治的斷裂帶,致使中東政治呈現教派化、陣營化特點,長期處於「准冷戰」的高度對峙狀態,對地區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因此,沙伊和解將大幅緩和中東緊張局勢,為葉門、黎巴嫩等一系列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創造有利條件,並將型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對中東安全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有利於中東實現長治久安,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和平穩定環境。戴維營協議以來,這樣的和平場面,如此重要的和平協議已經久違了。

內外因素共同推動沙伊鑄劍為犁

沙伊能夠在經歷長期對峙後鑄劍為犁,是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沙伊兩國已疲於地緣政治爭奪。「阿拉伯之春」以來,兩國為爭奪地區領導權和抵銷對方影響力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甚至深陷戰爭泥潭。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投入徒勞無益,耗費戰略資源,影響國內發展。因此,兩國均產生止戰求和的強烈願望,沙特希望聚焦國內經濟發展與轉型,伊朗則渴望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2021年起,雙方在伊拉克政府斡旋下,在巴格達舉行五輪談判,並在阿曼舉行關於葉門問題的雙邊談判。然而,伊拉克大選後國內局勢陷入動盪,沙伊巴格達談判已停滯近一年,沙伊北京對話延續了上述談判與和解進程,並最終取得突破。

其次,沙伊和解是2020年以來席捲中東的緩和潮的一部分。沙特、土耳其、以色列、埃及、阿聯和敘利亞等地區大國之間的關係均得到緩和。其中,伊朗與阿聯、科威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率先恢復外交關係,為沙伊復交營造了有利氛圍。中方斡旋沙伊矛盾促成沙伊最終達成復交協議,使中東緩和潮得以延續,並將其推向高潮。

再次,美國中東政策調整使中東國家和解成為可能。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繼續從中東實施戰略收縮,減少對中東的戰略投入,弱化對盟友的安全承諾。這意味著美國的中東協友不得不獨自承擔安全責任,從而推動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性上升,它們開始主動降低地緣政治緊張程度,尋求與地區敵手緩和關係。美國在中東影響力的衰落,體現在對盟友的掌控力顯著下降,同時也為其他大國在中東發揮作用留出了空間。

然而,儘管實力衰落,美國仍在冷戰思維驅使下,在中東拉一派打一派,企圖拉攏阿拉伯國家在中東拼湊反伊朗聯盟,升高地區對立。對此,中東國家保持高度警惕,不願繼續深陷美國構建的中東敵友關係。中國並未把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視為填補所謂「真空」的機會,而將之作為推動中東實現和平的機遇。

不過,在沙伊復交的同時我們也需注意,兩國矛盾錯綜複雜,待解決的問題和分歧很多,美國仍會鼓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聯手遏制伊朗,需防範兩國復交後關係仍可能出現反覆。

中國中東外交漸入佳境

沙伊和解為中東和世界帶來巨大驚喜,這不僅因為一對宿敵一笑泯恩仇,還因為雙方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成功舉行對話,這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外交「奇蹟」。中國斡旋外交在中東首先發力,從沙伊這對矛盾最深的雙邊關係入手,並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在中東漸入佳境,中國外交正在向「勸和促談」進行範式轉換。

首先,中方適時出手並獲得成功,彰顯大國地位。類似沙伊這樣深刻的矛盾非大國不可調和,不僅其他深度捲入中東衝突的大國無法擔當,中國在以往也無法完成如此「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沙伊兩國接受中國斡旋充分說明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已能夠將國力轉化為外交軟實力,有能力向衝突方提供國際公共品。

其次,中國中東外交成功絕非偶然。中方中東斡旋取得成功源於善意,既有宏大理念指引,又有具體行動配合,這是此次斡旋外交成功的保障。這次外交成功是中國中東積極外交行動結出的碩果。近年來,中方提出 「全球發展倡議」,指引以勸和促談為方針的外交行動,提出建立海灣安全框架、推動巴以和平進程的多份倡議。中方實現全球發展和安全的理念已在中東深入人心,這使中方成為受到中東衝突各方信賴的合格調解人。2022年底,習近平主席應邀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中沙、中海和中阿「三環峰會」。上個月,伊朗總統萊希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最近,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分別與沙伊兩國外長舉行會談。2019年以來,中國已舉辦兩屆中東安全論壇,為促進中東安全穩定貢獻中國智慧、凝聚廣泛共識。這些外交行動為中方成功促成沙伊和解鋪平了道路。

再次,沙伊和解符合中方自身利益。沙伊兩國均為世界主要產油國,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重要出口市場和工程承包市場,中國連續多年是兩國最大貿易夥伴。兩國均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希望借鑑中國發展經驗,享受中方帶來的發展紅利。對於中方而言,沙伊和解有助於創造中東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有利於中國與兩國經貿關係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的順利推進。

沙伊和解說明中東矛盾儘管錯綜複雜、根深蒂固,但絕非不可調和。外部力量應勸和而非挑撥,給斡旋一個機會,給和平一線希望。同時,此次斡旋成功是中國富有自信心和想像力的大國外交的勝利,將成為中國外交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事件。只要秉持公正、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大國影響力和軟實力,中國中東外交將開闢新天地,取得更大成功。

(丁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