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雜談——影響中國戰爭史的部隊之「魏武卒」

枕上史書v 發佈 2024-03-30T21:37:44.330745+00:00

這是因為魏國的疆域正好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占有如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陝西與河北的一些土地,不可否認這塊地方也是農耕文明的核心,只可惜在亂世之中這塊風水寶地就成為了一塊炙手可得的四戰之地,導致魏國一經誕生就面臨著四面為敵的局面。

在距今約近三千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風雲變幻,天下各個諸侯國不論是在內還是在外都有潛在的威脅和隱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由於晉文公實行的三軍六卿制,晉國國君的權力逐漸被朝廷中的六卿所取代,

最終形成了權力錯綜複雜的家族勢力,導致晉國在戰國後被三家分晉,龐大的晉國分為了趙國、魏國以及韓國。

而在這三國之中,魏國作為地理位置最差的諸侯國卻成為了戰國第一個崛起稱雄的國家。

這是因為魏國的疆域正好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占有如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陝西與河北的一些土地,

不可否認這塊地方也是農耕文明的核心,只可惜在亂世之中這塊風水寶地就成為了一塊炙手可得的四戰之地,導致魏國一經誕生就面臨著四面為敵的局面。

魏文侯作為魏國的開國君主兼掌舵人,他敏銳地察覺到必須進行變法改革擴張領土才可以改變現在這個十分被動的局面,

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戰國各個諸侯的噩夢、亦是戰國最強特種兵——魏武卒應運而生。

吳起變法,魏武卒破空而出

魏國雖然被稱為天下的胸腹之地,但是南有強楚、西有惡秦、北連韓趙而且東邊還有一個富庶的齊國,可謂是四面為敵。

更重要的是魏國地處平原之地,沒有山川深谷等可以據險而守的地勢,因此魏文侯為了改變現狀、富國強兵。

任用李悝為相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

李悝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創新,制定了「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國策,魏國原先的世卿世祿政治制度被徹底廢除,那些世襲下來的貴族子弟再也不能享受祖輩帶給他們的紅利。

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以建立戰功與才識程度為標準的官吏選拔制度,這一套制度奠定了魏國後來稱霸的政治經濟基礎。

李悝明白倘若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麼別說改革成果得不到保障,就連國家安全也沒有保障。

恰好這時熟知兵法的吳起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魏國,魏國此時正是渴求人才發展國家之際,吳起的到來讓魏國如沐甘霖。

在李悝推薦之下以及魏文侯賞識之下,吳起承擔了為魏國訓練新軍這一重要的任務。

吳起經過多年研究兵法,總結出「兵不在多,而在治」的結論。在這場變法當中,關於軍隊的改革就是要對現在軍隊中的士兵進行全面的考核,

在考核當中挑選出成績優秀者根據能力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兵種,這就是魏國創造的武卒制。

在這種背景之下,吳起就開始著手組建魏武卒。

並不是任何一個士兵都有資格成為魏武卒的一員,他們要進行非常嚴格甚至嚴酷的訓練以及選拔考核。

《荀子·議兵》中有所記載: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士兵穿著三層鎧甲,身負重達十二石的弩弓以及背負著五十支箭矢,將戰鬥所使用的戈就放在箭袋之上。

不僅如此,他們還必須得帶著鐵盔,手持鐵劍身上帶著足夠一個人三天的口糧,然後在這樣的重負荷之下半天跑步一百多里,與現在的特種兵相差無幾。

雖然魏武卒的負擔很重,但是他的待遇與他的努力完全成正比。

成為一名正式的魏武卒之後,魏國就會以政府的名義賦予魏武卒家裡幾十畝土地,而且還根據戰功作為標準授予不同規格的獎賞,而且十分的豐厚。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成為魏武卒,就會免除一個平民所需的許多賦稅,例如土地稅、人頭稅等等。

另外成為魏武卒就意味著從一個底層人民一躍成為了既得利益集團中的成員。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種情況之下一支戰力強悍、紀律嚴明且高度職業化的魏武卒就此誕生。

南征北戰,七十二戰無一敗

魏武卒在吳起的操練之下,已經成為了一支能夠讓敵人膽寒的部隊。

魏武卒練成之後,魏國首先就將矛頭對準了西邊的虎狼之秦。

公元前409年,吳起率兵正式向秦國的河西之地發起了進攻。在魏武卒猛烈進攻之下,秦國逐漸失去了臨晉、元里等軍事重鎮,魏國也在攻下的這些城池駐紮軍隊進行同化。

秦國只能步步後退,但吳起並沒有停下進攻的步伐,於次年再次向秦國發動了戰爭。

此時的秦國在邊疆西陲之地本就睏乏,在正面戰場之上也不敵魏武卒,只能將鄭縣、洛陰等地放棄,將多地向魏國拱手相讓,秦國也就此退守洛河,並且憑藉著洛水天險以此來阻擋魏國的進攻。

在魏國壓倒性勝利之下,對於秦國出關最為重要的河西之地均被魏武卒攻下,被魏國收入囊中,成為了老秦人的一生之恥。

不僅如此,秦國的重要隘口函谷關也被吳起拿下,秦國的五百多里土地均被納入了魏國的版圖。

魏武卒的戰鬥力天下有目共睹,主將吳起當屬功勞最大。

但是他非但不居功自傲,而且在軍營當中都是和士兵一樣同吃同睡,一起睡在外面的草垛之上。

甚至有位士兵的身上生了膿瘡流膿不止,吳起竟然主動趴下親自給士兵吸膿,吳起愛兵如子的名聲就這樣流傳了千年,這也讓魏武卒作戰更加勇猛,也讓士兵們更加愛戴吳起,讓吳起真正做到了令出必行,令行禁止。

秦國河西之地被魏國占領之後,魏國在此設置了西河郡,就讓吳起擔任了西河郡守,在此一邊防止秦國反撲,一面繼續訓練魏武卒。

公元前389年,秦國為了奪回自己的河西之地,再次發兵五十萬大舉征討魏國的西河郡。

秦國的這次大規模征討,劍鋒直指吳起所駐守的西河郡。

但吳起並沒有對此驚慌,而且吳起手底下的魏武卒紛紛主動穿上戰甲請求出戰,士氣之高昂前所未有。

吳起面對秦軍50萬之眾,心中非但沒有膽怯,反而要求魏文侯給他5萬沒有上過戰場的魏武卒來迎擊秦軍,很顯然吳起是將這次秦軍來犯當做了魏武卒新軍訓練的機會,而且是由吳起親自統領作戰。

魏武卒雖然人少但是十分強悍,秦軍雖然人多但大多都是秦國農民,在魏武卒這樣一支專業化軍隊的猛烈衝擊下,50萬之眾的秦軍立即潰不成軍,這場魏國阻擊戰最終由魏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這場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亦成為魏武卒實力的最好見證。

後來魏武卒更是直接大破齊軍,攻入齊國長城,令天下震驚,一時間魏武卒令天下諸侯為之膽寒。

魏武卒自從建成以來,大大小小進行了七十二場戰鬥,其中有六十四場均是魏武卒完勝,其餘幾場大多以不分勝負結束,但卻無一敗績,可謂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蹟。

國力衰弱,難以培養魏武卒

俗話說,物極必反,月盈則虧,魏武卒亦是如此。

由於新上位的魏武侯將吳起逼走,魏武卒在新的統領之下經歷了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兩場戰爭之後均由於被伏擊而元氣大傷,

以至於這兩場戰爭過後曾經在天下叱吒風雲的魏武卒逐漸銷聲匿跡。

這是因為幾場敗仗之後,魏武卒中的許多精銳老兵都被消滅殆盡,而老兵身上所具有的戰爭經驗和實戰積累才是最為寶貴的東西,但是都隨著精銳的離去而不復存在了。

魏武卒雖然招募了新軍,但是實力大不如前,因此他們也不能再被叫做魏武卒。

這是因為魏武卒選拔要求十分嚴格,敗仗之後士氣低沉的魏軍很難再挑選出精銳的士兵。

另外當時的魏國連年征戰,不僅要滿足龐大的軍費開銷,魏武卒的優厚待遇也是國家財政的一個重點。

窮兵黷武已經元氣大傷的魏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國力、財力去供養魏武卒。

而且魏武卒一代代傳承,魏國的田地也稍顯不足。

尤其是後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大增強,一舉擊敗了魏國西河郡的魏軍奪回了原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這導致魏國能封給魏武卒的田地大大減少,以至於無力繼續滿足魏武卒所需。

另外如果魏國要重新打造一支強悍的魏武卒,周邊國家也必然不能答應,一定會趁其尚未發展就將其扼殺於襁褓之中。

就算周邊國家不對其進行武力制裁,培養魏武卒所需的巨大財力以及時間也讓魏國吃不消,更何況魏國本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縱觀魏武卒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出魏武卒在當時天下的確是一支堪稱特種部隊的軍隊,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化軍隊,這是其他諸侯國所不能比的。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其他國家紛紛變法圖強,與時代脫軌的魏武卒最終也逃不過被時代所棄的下場,只能不知不覺中退出歷史舞台。

但於不可否認的是,魏武卒的存在是戰國中前期的一個奇蹟,幾乎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亦是當時天下精銳與強悍的代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