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迎來春天

經濟日報 發佈 2024-03-31T03:38:24.066960+00:00

華燈初上,劇場漸漸熱鬧起來。精彩的對白、動人的音樂、繽紛的舞蹈,集眾多舞台藝術之精華的音樂劇,正成為中國演出市場上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感染力即市場幾乎每周都去劇場的李睿窈是一名資深音樂劇愛好者,看音樂劇是她在學習生活之餘重要的娛樂方式。

華燈初上,劇場漸漸熱鬧起來。精彩的對白、動人的音樂、繽紛的舞蹈,集眾多舞台藝術之精華的音樂劇,正成為中國演出市場上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感染力即市場

幾乎每周都去劇場的李睿窈是一名資深音樂劇愛好者,看音樂劇是她在學習生活之餘重要的娛樂方式。

「我喜歡音樂、舞蹈和情節,音樂劇滿足了我對舞台演出的全部喜好,比其他演藝類型更能讓我沉浸其中與角色共情。」李睿窈說。

作為一種通過對白、歌唱、舞蹈來展現故事的藝術形式,「動之以情」是音樂劇的獨特優勢。

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國門,音樂劇在我國演出市場上扮演著日漸重要的角色。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739.94億元。在去年暑期全國演出市場102.77億元的票房收入中,音樂劇占比10.58%。

發展初期的中國音樂劇市場曾經歷過一段「台上演員比台下觀眾還多」的境況,演出以原版引進或改編居多,大型的原創劇目都集中在個別主創和團隊上。2018年起,音樂類綜藝帶來的流量為音樂劇市場吹來了一縷春風。

一部音樂劇製作投資一般在百萬元量級,較大型的則高達數千萬元,要保障票房,幕後團隊的全方位把關相當重要。「投資方在投資一部音樂劇時,不僅會評估劇目質量、市場性、社會價值等,還會多維考慮項目製作公司以往項目的成果與價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研究生趙雲天說。

趙雲天的同學肖夢婷一直在進行音樂劇相關調研,她告訴筆者,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30多年間已在全世界超過180座城市上演過17個不同語言的版本,有超過1.4億觀眾觀看,是全球音樂劇的里程碑式作品,中文版《劇院魅影》去年在國內演出,微博話題「劇院魅影中文版」有超過65.6萬人討論,閱讀量破4.4億。

「上座率與營銷密不可分,即使是觀眾評價比較高的劇目,如果沒有充分營銷,上座率也會很低。」開心麻花團隊的翟婉婷說,音樂劇的票價有吸引力,也更容易帶動上座率。

對年輕的音樂劇觀眾來說,價格是購票的重要考量因素。李睿窈說,她看劇頻率稍低時就買比較高價位的票,如果一段時間內值得看的演出比較多,就只在低價位的票中選擇。

「觀眾願不願意復購一部音樂劇,和劇目的品質、營銷方法和力度、互動體驗等密不可分,假如以上幾點都做得不錯,一部音樂劇的忠實粉絲會願意買單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看過20多部國內外音樂劇作品的舒江偉說。

圍繞音樂劇演出還發展出眾多衍生活動。演出開場前,觀眾往往會選購鑰匙扣、票夾、帆布袋等劇目文創;演出結束後,去stage door(演職人員出入口)也是很多人必不可少的活動。stage door仿佛就是夢境與現實的邊界,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在這裡一下子拉近,大家互道感謝、互動聊天。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既有知名IP,也有過硬製作團隊,還匯集了阿雲嘎等人氣頗高的青年音樂劇演員,每次演出一結束,stage door就會被熱情的觀眾圍得水泄不通。

從三步走到齊步走

「近幾年,中國音樂劇市場比較繁榮,不管是原創劇目、引進劇目、中文版改編,還是國產原創,都獲得了很高關注度。」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於婷婷介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一直堅持『音樂劇三步走』的理念,從原版引進到中文版改編再到中文原創,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齊步走』,三類劇目同時做。」

2023年,於婷婷負責了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音樂劇《鐵達尼號》英國版與原創音樂劇《三星堆》的製作,這三部戲的全國巡演都取得了不錯反響。

音樂劇愛好者田夢說,以前中國觀眾更傾向於選擇國外劇目,因為它們是通過外國觀眾的檢驗才被引入的,更有品質保障;但如今,她周圍不少朋友越來越願意選擇把票投給中國原創音樂劇,「中國觀眾當然願意看到講述我們中國故事的音樂劇」。

我國音樂劇在內容與製作上不斷成熟,湧現出《在遠方》《趙氏孤兒》《覺醒年代》等一批原創作品,富有新意的國產原創劇目以優質的情感表達收穫了一大批擁躉。

音樂劇愛好者趙宇揚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趙氏孤兒》,「中間有一段情節,演員走到我附近表演,當時他身後剛好一束光打過來,我逆著光看著他的側臉,特別清晰地看到一滴汗水順著他的下巴滴下來。那個畫面我真的會記一輩子」。

隨著市場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劇逐漸脫離模仿與改編的製作模式,開始立足本土講述中國故事。今年以來,熱門電影改編的原創音樂劇作品《雄獅少年》《愛情神話》一經推出,就在市場上一票難求。

在培養知名音樂劇演員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音樂劇團隊開始尋求與全國知名院團及知名跨界藝人合作,他們的加入為音樂劇提升了熱度,豐富的演員陣容搭配也給新人演員更多鍛鍊機會。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提升內容質量仍是中國音樂劇最核心的努力方向。「音樂劇面市後,觀眾及專業的觀演者都會提出反饋,我們會匯總到製作方去調整修改,如果問題解決了,票房會有相應反映。」翟婉婷說。

激活文化消費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上海只為看場音樂劇。」田夢說,「坐地鐵到下,兩個地鐵口之間就有10多家劇場,從千人大劇場到小型演藝空間都有。」

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是國內音樂劇產業的風向標,環人民廣場更是我國第一個以音樂劇產業為演出核心的演藝集聚區,千里迢迢過來觀劇的外地觀眾不在少數。集聚區內的上海亞洲大廈將小劇場放在寫字樓里,19個演藝新空間上演的音樂劇目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上海,音樂劇在北京、成都、廈門等城市也迎來了飛速發展。北京今年上半年有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百老匯英文原版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原創劇目《南牆計劃》等十幾部音樂劇演出。

劇場之外,音樂劇也正嘗試著走向街頭巷尾。成都的化工場城市音樂劇團就曾多次在街頭給市民演出音樂劇,在當地贏得一致好評。

「一方面想吸引更多人從街頭到劇場,另一方面也是身體力行讓音樂劇走入大眾生活。」化工場城市音樂劇團創始人劉正東用3年時間,將一間廢棄工廠打造為本地著名的戲劇新空間。

大學時接觸音樂劇的劉正東,很早就萌發了從事音樂劇行業的念頭,但真正全職投身這一行卻又擱置了幾年。「音樂劇是綜合的藝術,剛畢業的我還不具備這樣的綜合能力。」劉正東說,這也是如今音樂劇行業人才培養的痛點,所以他現在主動與音樂學院合作,為音樂劇專業的學生提供表演實踐場地。他堅信,無論是內容創作、市場前景還是人才培養,中國音樂劇的未來都是光明的。

「中國原創音樂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是從業者奮鬥的方向。」資深中國音樂劇演員趙越說。

在城市紮根,豐富了市民的藝術選擇,吸引著五湖四海的劇迷,音樂劇在激活文化消費的同時,也正唱響生活的歡歌。 (作者:枉文雨 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