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什麼宗教的聖地?這座千年古城,到底經歷了多少戰爭

小鎮寫作家 發佈 2024-03-31T06:42:10.801133+00:00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公元前13世紀,希伯來人從埃及出走後,進入迦南地,並與當地的居民發生了衝突。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這三大宗教都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說,將該城奉為了自己信仰的宗教的聖潔之地。耶路撒冷見證了三大宗教數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它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也是以色列的首都和巴勒斯坦地區的第一大都市。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和平之城」,但它卻經歷了數千年的戰爭和流血,見證了三大宗教文化歷史的爭鬥。


考古發現顯示,耶路撒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祈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板。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希伯來人從埃及出走後,進入迦南地,並與當地的居民發生了衝突。公元前10世紀,大衛王征服了耶路撒冷,並將其定為猶太王國的首都。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座聖殿,供奉猶太教的神-耶和華。

耶路撒冷之後經歷了多次興衰和更迭。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一聖殿,並將猶太人擄走。公元前5世紀,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允許猶太人返回故土,並重建聖殿。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將希臘文化傳播到耶路撒冷。公元前2世紀,塞琉古帝國的安條克四世試圖強行滅絕猶太教,並在聖殿內設立宙斯神像,引發了猶太人的反抗。馬加比家族領導的起義成功驅逐了塞琉古人,並恢復了聖殿。


公元前1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占領了耶路撒冷,並任命希律大帝為猶太王國的傀儡君主。他對第二聖殿進行了擴建和美化,使之成為當時最宏偉的建築之一。同時,他也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和迫害,引起了民怨和反抗。在這個時期,基督教誕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恆,並在該地傳播開來。基督教認為耶穌是彌賽亞(救主),是上帝之子,在耶路撒冷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復活升天。因此,基督教也將耶路撒冷視為其聖地。


公元1世紀末期至2世紀初期,猶太人先後發動兩次大規模反抗羅馬統治的戰爭:第一次是66年至73年爆發的猶太戰爭;第二次是132年至135年爆發的巴爾·科赫巴起義。這兩次戰爭都以猶太人的慘敗告終,羅馬人摧毀了第二聖殿,並屠殺和驅逐了大量的猶太人。羅馬皇帝哈德良還將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比托利納,並在聖殿遺址上建造了供奉羅馬神祇的神廟,試圖抹去猶太教的痕跡。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耶路撒冷隸屬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在這個時期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許多教堂和修道院,如聖墓教堂、橄欖山教堂等。這些地方被認為是耶穌生平和奇蹟發生的地點,吸引了無數的朝聖者前來禮拜。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並迅速擴張到中東地區。公元638年,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耶路撒冷,並將其視為第三聖城(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伊斯蘭教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曾經從麥加乘坐夜行之馬飛到耶路撒冷,在聖殿遺址上升天與上帝會面,並領導了所有先知的祈禱。因此,穆斯林在該處建造了一座金色的圓頂清真寺和一座阿克薩清真寺。


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歐洲基督徒發動了多次十字軍東征,試圖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耶路撒冷。這些戰爭造成了大量的死傷和破壞,也加深了三大宗教之間的仇恨和隔閡。最終,十字軍失敗了,而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統治了耶路撒冷直到16世紀初期。此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了該市,並將其作為一個邊遠省份管理。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在歐洲發生了一場猶太民族主義運動——錫安主義。它主張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復興猶太文化和信仰。許多歐洲猶太人開始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並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了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耶路撒冷被英國占領,並成為英國的託管地。英國試圖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調解,但未能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提出了一個分割巴勒斯坦地區的計劃,將耶路撒冷劃為一個國際城市。但這個計劃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拒絕和反對。


1948年,以色列宣布獨立,並與周圍的阿拉伯國家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耶路撒冷的分裂:西部由以色列控制,東部由約旦控制。1967年,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並在六天內占領了耶路撒冷的全部和其他阿拉伯領土。以色列隨後宣布將整個耶路撒冷作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並開始在東耶路撒冷建設猶太定居點。

1973年,埃及和敘利亞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試圖奪回失去的土地,但未能改變耶路撒冷的局勢。此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開始採取武裝鬥爭和恐怖主義手段,反對以色列的占領和定居政策,並要求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

1987年至1993年,巴勒斯坦人在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發動了第一次起義(或稱石頭革命),向以色列士兵投擲石塊和燃燒瓶。


1993年至2000年,在挪威奧斯陸簽署的《奧斯陸協議》下,以色列和PLO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並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負責管理部分巴勒斯坦地區的內政事務。但是,在關於耶路撒冷、難民、邊界等核心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

2000年至2005年,巴勒斯坦人發動了第二次起義(或稱阿克薩起義),使用自殺式爆炸襲擊等更暴力的手段來抗議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控制和擴張。以色列則採取了更嚴厲的安全措施,包括建造隔離牆、實施封鎖和搜捕等。這場起義造成了數千人的死亡和傷殘,也使得和平進程陷入僵局。2005年,以色列單方面從加薩走廊撤出,並拆除了所有的定居點,但仍然保留了對該地區的空中、海上和陸地的控制。

2006年至今,巴勒斯坦內部出現了分裂:加薩走廊被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控制,而約旦河西岸則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領導的PA控制。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並拒絕放棄武裝鬥爭,而法塔赫則主張通過談判實現兩國方案。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多次發生武裝衝突,導致加薩走廊遭受嚴重的破壞和人道主義危機。而約旦河西岸則面臨著以色列不斷建設定居點、擴大隔離牆、限制人員和物資流動等問題。


耶路撒冷在這些衝突中始終處於焦點位置。它是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敬仰的聖城,也是他們各自認同和歷史的象徵。它是以色列宣稱的首都,也是巴勒斯坦渴望的首都。它是聯合國規定的國際城市,也是美國等國家承認的以色列首都。它是文化和宗教多樣性的體現,也是政治和社會分裂的表現。


耶路撒冷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公認或可行的解決方案。有些人主張將其一分為二,讓東部成為巴勒斯坦首都,西部成為以色列首都;有些人主張將其作為一個共享或聯合管理的城市,讓兩國都有權力和責任;有些人主張將其作為一個中立或國際化的城市,讓第三方或聯合國來監督和保護。但是,這些方案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對和質疑,因為它們涉及到對領土、主權、安全、宗教、人權等方面的妥協和犧牲。

耶路撒冷的未來取決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是否能夠重啟和平進程,並就其最終地位達成一個公正和持久的協議。這需要雙方展現出政治意願,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斡旋。同時,耶路撒冷的居民也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維護這座城市的繁榮和穩定。只有這樣,耶路撒冷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和平之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