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伊朗在北京復交,中國何以能最終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3-31T07:30:37.335118+00:00

3月10日晚,隨著一個重磅消息傳出,世界少了兩個宿敵,多了一對朋友。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當天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同意恢復外交關係。

3月10日晚,隨著一個重磅消息傳出,世界少了兩個宿敵,多了一對朋友。

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當天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同意恢復外交關係。

「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介紹沙伊北京對話會的重要意義時這樣說。

面對這一震動世界的新聞,外界讚賞之餘,也沒有放棄追問:這對中東「世仇」為何能在此時握手言和?中國何以能扮演勸和「收官者」角色,成就兩國的和解?沙伊關係融冰對地區和世界意義何在?

背後的「傳奇」

7年前,一場處決與一場圍攻,導致沙特與伊朗走向決裂。

當時,沙特指控一名什葉派高級神職人員從事恐怖主義活動,並將其處決。事件引發伊朗國內強烈抗議,示威者衝擊圍攻沙特駐伊朗大使館。兩國隨即斷交。

7年後,無聲無息中,經過5天閉門會談,兩國關係取得重大突破。更令世界注目的是,這一重大消息是由中國宣布的,並且兩國是在中國的見證下在北京恢復外交關係。

背後藏著怎樣一段「傳奇」?

分析個中緣由,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幾乎都提到四個要素:大勢所趨、水到渠成、互有需要、臨門一腳。

先看大勢所趨。牛新春指出,自2010年中東變局以來,地區國家關係經歷了一個分合過程,各國已逐步厭倦爭鬥,而專注發展。在此大背景之下,近年來,中東格局也出現嬗變。2020年以來,阿以關係破冰,以色列與阿聯、巴林、蘇丹、摩洛哥實現關係正常化。2021年,沙特、巴林、阿聯、埃及與卡達復交更是開啟了中東「外交之春」。隨之而來的是,沙特、阿聯與土耳其緩和關係,阿聯與伊朗開始接觸,沙特與伊朗和解可被視為「外交之春」的縮影與寫照。

再看水到渠成。兩年來,沙特與伊朗舉行多輪談判,談判地點輾轉伊拉克、阿曼。

「數輪實質性談判使沙伊步步走近,為兩國最終達成協議、恢復外交關係奠定基礎。」李紹先說,此次,沙伊兩國也對伊拉克和阿曼表示讚賞與感謝。

互有需要也是和解重要驅動力。

從沙特來說,向伊朗伸出橄欖枝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美國拜登政府調整中東政策,與沙特關係出現變化。

李紹先指出,拜登政府2021年上台以後大幅調整中東政策,包括推動恢復伊朗核協議,與沙特關係也有所冷淡,不再像川普政府時期那樣親密,且單方面支持沙特,挑動沙特與伊朗對抗,並推舉前者為中東反伊聯盟盟主。

「失去美國的支持,如果與伊朗繼續對抗,將有損國家利益,沙特也因應形勢調整政策。」

在牛新春看來,沙特選擇在北京與伊朗握手言和也是有意向美國釋放信號——中東國家離開美國照樣可以干成大事。

二是迫切希望解決葉門問題。

自2015年軍事介入葉門衝突以來,沙特並未獲得預期收益,葉門局勢始終僵持不下。伊朗被認為是葉門胡塞武裝支持者,沙特希望解決葉門問題,自然需要得到伊朗的幫助。

就伊朗而言,牛新春指出,自美國川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對伊朗重啟制裁後,伊朗陷入經濟困境與國際孤立。伊朗希望抓住中東「外交之春」的機會,與沙特等周邊阿拉伯國家緩和關係、擺脫孤立,因此接過沙特遞來的橄欖枝。

經過中東相關國家的前期準備與鋪墊,沙伊兩國得以最終握手,中國則是關鍵的「臨門一腳」。

「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感到驚奇,覺得中國外交太棒了!」李紹先感嘆說,三方聯合聲明最大的亮點就是中國,就是北京,正是中國果斷出手,才促成海灣兩個關鍵敵對國之間重啟外交關係。

最後的斡旋者

鑑於沙特與伊朗之間的歷史恩怨、現實糾葛,能請到兩個宿敵來北京會談,並且還能談成,使兩國重啟外交關係,「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甚至被外界認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李紹先說。

但是,中國做到了。還值得注意的是,斡旋中東矛盾歷來不乏各路力量,有地區國家,也有其他大國,為何只有中國能為沙特與伊朗縫上最後一道收口線?

對此,李紹先概括為四個關鍵詞。

首先是信任。

「無論是沙特還是伊朗,都對中國高度信任,這一點非常難得。在當今世界大國中,恐怕只有中國能夠做到,美國是做不到的。」李紹先說,只有得到雙方高度信任,中國才能扮演最終的說和者角色,完成這一艱巨任務。

中國之所以能贏得兩國信任,在牛新春看來,這與中國始終秉持的中東外交政策原則密不可分。即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在中東地區矛盾中不選邊戰、與所有國家保持平衡的外交關係,這樣在調停時才能維持獨立、可信的態度。

牛新春還指出,中國的客觀、中立、不持偏見、主持公道與正義,與美歐等西方國家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以美國為例,儘管美國對中東事務具有巨大影響力,在其推動下也使以色列與一些阿拉伯國家建交,但是,拉偏架、實質介入衝突、附加額外條件、講求利益交換等等是美國的一貫做派,這使得美國無法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立場去調停矛盾、斡旋關係,甚至還對解決中東地區矛盾帶來負面影響。

其二是耐心。

梳理一下脈絡可以發現,自去年底以來,中國的中東外交高潮迭起。

先是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並出席中阿、中海兩場峰會。緊接著今年2月中旬伊朗總統萊希應邀訪華,這是伊朗總統時隔20多年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近一個月後,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會談並恢復外交關係。

李紹先表示,這些鋪墊與推進的背後,無疑包含為沙特與伊朗修復關係付出的外交努力,顯示中國的耐心與深思熟慮。

其三是智慧。

李紹先認為,三方聯合聲明的內容透露出中國的外交智慧。

一方面,尊重沙伊雙方達成的歷史協議。

此次,雙方同意將激活兩國於2001年4月17日(伊歷1422年1月22日)簽署的安全合作協議和於1998年5月27日(伊歷1419年2月2日)簽署的一份總協議。

另一方面,雙方強調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這意味著雙方將互相尊重,化解外界對兩國繼續進行代理人戰爭的擔憂。」

「這些都體現出中國的外交智慧和理念。」李紹先說,一是回到歷史基礎來推動雙方找到公約數;二是主張中東人民的自主性。「中東地區之所以長期動盪不寧,最大問題就是外部勢力的干預。要使中東恢復長治久安,中東人民必須把握自己的命運。」

其四是擔當。

「中國敢於承擔如此艱巨的挑戰,勇往直前,推進雙方對話、和解直至成功,顯示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李紹先說,這也是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成功實踐。

正如王毅所說,作為一個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方忠實履行了東道主職責。

傳遞積極信號

兩位學者指出,沙特與伊朗復交對兩國、中東乃至世界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對兩國而言,關係正常化是重大利好,將緩解兩國緊張關係,推動雙方走向合作。

牛新春指出,復交將為兩國關係發展帶來機遇。重啟外交關係後,雙方可以恢復正常的雙邊溝通,而不用藉助其他國家搭平台來會談,兩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領域的往來和活動就能正常展開。

李紹先表示,對伊朗來說,有望打破長期孤立局面。沙特率先與伊朗和解,將打開一扇窗口,有望帶動其他敵視伊朗的國家重新思考與伊朗的關係。

對中東地區而言,首先,將意味著海灣以及中東局勢趨於緩和與穩定。

「沙特和伊朗是海灣大國,也是中東強國。毫不誇張地講,沙特和伊朗關係緊張,海灣、中東地區也難太平。現在兩國重啟外交關係,對於海灣地區的和平穩定是至關重要的。」李紹先說。

其次,對解決中東地區其他問題、改善地區國家關係樹立榜樣。

牛新春表示,中東熱點問題與沙伊對立、對抗直接關聯,包括葉門、敘利亞、黎巴嫩等問題無不如此。因此,兩國復交將有助於解決地區熱點問題。

「沙伊關係邁出一小步,中東和平穩定邁出一大步。」牛新春說。

李紹先說,沙特與伊朗復交表明,不管問題如何艱難複雜,還是有解決之道的。只要本著一些基本宗旨原則和精神平等對話,包括《聯合國憲章》《伊斯蘭合作組織憲章》,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對世界而言,為動盪變革、充滿不確定的世界帶來和平穩定的希望曙光。

李紹先指出,中東地區矛盾錯綜複雜,中東的和平穩定直接牽動世界的和平穩定。所以,對中東地區和平穩定作出貢獻,就是為世界和平穩定作出貢獻。

牛新春表示,當前,全球地緣衝突加劇、安全挑戰嚴峻,而沙伊化敵為友是向世界傳遞積極信號。同時,中國促成沙伊和解也為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爭端解決提供了重要借鑑。

融冰只是第一步

不過,兩位學者提醒,沙伊復交只是關係融冰的第一步,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國關係若要回暖並升溫,還有一段路要走,其間也不乏挑戰。

牛新春表示,沙伊都是海灣實力強國,矛盾由來已久,而且是中東核心矛盾之一。其背後涉及政治、教派、地區領導權之爭,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所以,雖然兩國復交,但是實質問題與根本矛盾並未解決。而且,從歷史來看,這並非沙特與伊朗第一次從斷交走向復交,未來也不排除因形勢變化或突發事件而使得兩國關係再次惡化。

李紹先指出,沙特、伊朗關係融冰後,若要順利向前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則需要雙方積極向前推動。三方聯合聲明提到,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同意兩國外長舉行會晤,啟動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等。這說明接下來兩國之間將會展開緊鑼密鼓的磋商,來敲定相關細節,探討如何加強關係的後續步驟。二則還需要其他國家積極協助,攜手促進這一進程。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頻截圖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廖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