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阿拉伯、穆斯林、伊斯蘭,三者到底有何關係?其實不複雜!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4-03-31T09:38:44.004134+00:00

對於許多人來說,阿拉伯、穆斯林跟伊斯蘭分別出現時,大家腦海中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義,可一塊放在眼前,往往就分不清他們之間的關係。

對於許多人來說,阿拉伯、穆斯林跟伊斯蘭分別出現時,大家腦海中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義,可一塊放在眼前,往往就分不清他們之間的關係。

——總的來看,三者間緊密相依,屬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探究其內核,其實區別也相當的大。

首先從定義上來講,阿拉伯通常有兩個指向性含義,一個是阿拉伯民族,一個為阿拉伯世界,後者體現在地理方面,北起地中海、西起大西洋、東起阿拉伯海、南至非洲中部,這遼闊的142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都屬於阿拉伯世界。

在阿拉伯世界上的國家,目前有22個,如葉門、黎巴嫩及伊拉克等,曾經一度矛盾衝突不斷,但自1945年3月22日,《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通過簽訂以後,情況就有了好轉。如今阿盟成為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組織。

而阿拉伯世界中的國家裡,大多為阿拉伯民族,該民族追根溯源的話,屬於閃米特族。

這一古老的民族可謂是歷史感跟神秘度兼具,《聖經》裡有一位亞伯拉罕,《古蘭經》認為他跟髮妻的侍妾所生的兒子-以實瑪利,正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

推測這位仁兄繁衍生息,兒女子孫枝繁葉茂,逐漸人數上來之後,就通過血緣達成胞族,接著人脈圖擴大,好友、妻族都涵蓋進來,就形成部落,經年累月下來,部落數量也激增,就變為一支阿拉伯民族。

因而,阿拉伯擁有「阿拉伯世界」跟「阿拉伯民族」兩個含義,可人口跟地盤是有了,精神文明世界怎麼建設呢?

別急,伊斯蘭很快登場,阿拉伯世界的各部落之間,因爭奪水源跟牧場連年征戰,採用的是較為原始的「血親復仇」模式,等於說,若兩族產生仇恨,那子子孫孫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報仇血恨。

這就產生連綿不絕的殺戮,生活於此的人民難有一天消停日子,已經非常艱難了。

可部落里誕生出的貴族世家,為了鞏固地位跟擴大影響力,還要霸占商貿必經關卡,再盤剝一層,極度的壓抑之下,伊斯蘭教應運而生。

所以,伊斯蘭是一門宗教,創始人是出身於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的穆罕穆德,他40歲那年感知到安拉派天使給傳達的天啟,開始傳教,從親族到普通群眾,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數日益倍增,就有了一個統稱-穆斯林。

穆罕穆德說過一句流傳甚廣的教義,那就是「凡穆斯林皆兄弟」,因而不管國籍、民族是否相同,只要都信奉伊斯蘭教,那就都是一家人。

伊斯蘭教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收穫巨大影響力,占據了精神文明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

成為約束人行為和指引向善的明燈,徹底杜絕爭奪地盤、血親復仇等慣有習俗後,阿拉伯頓時開啟了新的篇章,於文學、科學、數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非凡的造詣。

其思想碰撞出的瑰寶,一度引起世界的側目,變為眾學說開疆擴土的啟蒙者與奠基人。

可隨著穆罕穆德的逝世,伊斯蘭教也被動盪跟糾紛裹挾,主要還是繼承人是否合理這個問題。

最初的分歧,在於該由擁有血緣關係的後代接任,亦或是能者居之,這可謂是千古難題,不光伊斯蘭教百思不得其解,其實華夏文明也因此爆發過劇烈衝突。

夏周時期,採用過禪讓制,堯舜禹間進行了一場彬彬有禮的權力交接,數千年時間長河裡,被視為文明的象徵,引得各朝各代人士都頗為嚮往。

但其實,近些年,專家已從考古出的文獻中發現,堯舜禹貌似也沒脫離人性的束縛,其間依然充斥著血腥。

因而,伊斯蘭教自「二代目」哈里發人選商定的那一刻起,分歧就已埋下了種子,日漸齟齬破土而出,從對教義的理解出發,區分出什葉派跟遜尼派,後者秉持要堅守聖訓,但他們依然都叫穆斯林。

包括18世紀中葉出現的瓦哈比派,這一派出現的原因,在於隨著伊斯蘭教派別林立,爭執不休,認為應該回到《古蘭經》,遵循聖訓,從而也被翻譯為「清淨派」。

可無論伊斯蘭教再對教義有多少解讀跟想法,漫長的時間裡又層出不窮過多少派別,但對其信奉者依然統一稱作穆斯林,伊斯蘭教同樣在阿拉伯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並且隨著伊斯蘭教於世界各國的廣泛傳播,各地都有虔誠的穆斯林存在,如在我國的56個民族裡,回族、維吾爾族、東鄉及塔吉克族等十個民族,就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信奉伊斯蘭教,被叫做「中國穆斯林」。

——阿拉伯、穆斯林跟伊斯蘭三者間的關係,如果做一個類比的話,就相當於古印度、佛教跟佛教徒的聯繫。

佛教由釋迦摩尼創立於古印度,信奉者們都被叫做佛教徒,哪怕佛教經僧侶們傳播到世界各地,但任一國家、任一民族的人民,只要持有相同的信仰,就都被叫做佛教徒。

所以,阿拉伯、穆斯林跟伊斯蘭間的關係絕對是密不可分,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下來,早已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是互相成就,也是相依而存。

畢竟若沒有伊斯蘭教的誕生,阿拉伯世界的眾人,或許還處於蒙昧未開化的早期時代,精神文明世界缺少引領跟啟迪,只能憑藉本能跟習俗延續著爭奪與殺戮。

阿拉伯人當年就有智慧人士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極力尋找著解決辦法,從而有了原始宗教。

但祭祀、獻牲畜及祈禱等方式,依然讓一些阿拉伯人感到困惑,認為應該注重個人修煉和遵循天命、復活、懲罰及報應等規律,堅持禁慾生活,被叫做「哈尼夫思想」。

可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危機跟生存壓力並未得到解決,直到伊斯蘭教誕生,提出諸如釋放奴隸、禁止盤剝等直接改變人民生活狀況的教義後,信奉者們就越來越多,當人數龐大到一定規模後,統一稱為「穆斯林」。

綜上所述,阿拉伯屬地理概念和民族名稱,伊斯蘭則是一門宗教,穆斯林為其教徒的代指。

其中關係則是,伊斯蘭教誕生並興盛於阿拉伯世界,最初占據比重較多的人群為阿拉伯人,只要持有相同的信仰,就都是穆斯林。

看似有點繞,但其實涇渭分明,相當於一位阿拉伯人,他如果信奉伊斯蘭教,那他就是穆斯林,可如果沒有入教,則只是阿拉伯人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