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貢榜王朝征戰史:英國是如何將緬甸變為「英屬緬甸」的?

平原隱者 發佈 2024-03-31T10:41:56.778934+00:00

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和法國完成了後來居上。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18世紀末的緬甸正值巔峰,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英屬緬甸」的?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歐洲不少國家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找適合的殖民地。一開始,荷蘭和西班牙占據了先手的優勢。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和法國完成了後來居上。

因此,亞洲很多國家在19世紀紛紛淪為了英法的殖民地,東南亞地區的中南半島尤其嚴重。

其中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徹底被法國掌控,而緬甸則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18世紀末的緬甸正值巔峰,它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英屬緬甸」的?

第一次英緬戰爭

首先,主政緬甸的貢榜王朝在進入19世紀後,實力就已經大不如前。因為接連和大清與暹羅發生大戰,緬甸的軍事實力折損嚴重,國內的民生發展也受到影響,甚至出現了分裂之勢。

這就給了英國人可趁之機,後者在占據並消化印度後,就有了向東進軍的計劃,而緬甸就是第一站。

這裡不僅有大量的資源,還能打開進入中國的陸上通道,對英國的吸引力非常巨大。

為此,英國從19世紀初開始就不斷支持緬甸國內的分裂勢力,加劇緬甸的內亂,尤其是阿拉乾的叛亂力量更是得到了英國人的各種武器和裝備支援,給貢榜王朝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疲於奔命的貢榜王朝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選擇了英國正面對抗,搶先派兵進駐阿薩姆地區。

看到緬甸這個小國居然敢主動挑釁自己,英國人出離憤怒,立馬派兵奔赴邊境,第一次英緬戰爭正式打響。

然而,初戰的戰果卻令人驚訝,在拉穆附近的對抗中,強大的龍蝦兵竟然輸給了緬甸軍隊,這讓印度的英國殖民政府震驚不已。

在意識到戰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以後,英國人增派了大量的部隊進入前線,並派出海軍在緬甸第一大港仰光登陸。緬甸陸軍被迫回防,結果在途中被英軍埋伏,損失慘重。

此戰過後,雙方短暫停火,並開啟和談。但英國人的條件過於苛刻,緬甸人無法接受。於是在1826年,新一輪的戰爭又開啟,而這一次占據天時地利和裝備優勢的英國人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很快占領楊達波,兵鋒直指緬甸的首都阿瓦。

亡國滅種的危機近在眼前,貢榜王朝的統治者孟既不得不向英國人低頭,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楊達波條約》。

這個不平等條約給緬甸造成了不小的損傷,它不僅丟掉了南部的若開和丹那沙林兩個行省,還必須向英國人賠款一百萬英鎊,並且還接受了英國常駐總督以及英國軍艦在緬甸自由穿行的苛刻條件。

當然此戰緬甸人民的反抗也是極有成效的,他們的英勇作戰讓英軍損失慘重,超過15000人的傷亡對英屬印度而言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損失。

不僅如此,這一戰還消耗了高達1300萬英鎊的財務支出,差點就讓印度的發展陷入停滯。

第二次英緬戰爭

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艱難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之後的二十幾年裡,英國人都採取慢慢滲透的方式,並沒有主動發動進攻。一直到緬王蒲甘曼把緬甸國內搞得民不聊生後,英國人才抓住機會,發動了致命一擊。

第二次英緬戰爭是在1952年爆發的,這一次英國人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

首先是完成了對緬甸全境的考察,挑選出了最適合的進軍路線,其次是掌握了大量的情報,對緬軍的部署有著透徹的了解。

而另一方面,緬甸國王蒲甘曼做的準備近乎於無,不僅軍隊渙散、毫無戰力,緬甸的財政也是一大糊塗。

1952年,英國人藉口有兩名商人被緬甸逮捕,突然發動軍艦對仰光港進行了封鎖。面對英國方面的步步緊逼,緬甸國王幾乎沒怎麼猶豫,就答應了對方的苛刻要求。不僅賠償了大量的英鎊,還撤換了仰光的政府官員,可謂是一退再退。

英屬印度的官員為了這場戰鬥準備了很久,自然不會就此收手。

4月5日,英國的軍艦正式對馬達班港發動襲擊,徹底壓制了緬甸軍隊的火力,首戰輕鬆告捷。

之後,英軍修整了一段時間,等到緬甸的雨季過後,再次發動了襲擊。這一次,英國人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很輕鬆就拿下了仰光、馬都八和勃固,徹底占據了下緬甸。

到了10月份,一路摧枯拉朽的英軍忽然停下了進軍的腳步,讓緬甸的王室逃過一劫。根據後世歷史學家的分析,英國人此戰的核心戰略目標應該就是下緬甸,能拿下仰光這座核心城市就已足夠。

雖然此時的緬甸王室非常昏庸,但如果英國人繼續進軍的話,勢必會威脅到後者的都城。

到了那個時候,說不定就會激發出緬甸人的血性,導致出現一些變數。

畢竟緬甸在西、北和東三面都是高山和丘陵,其最富饒的區域就是下緬甸。對英國來說,占據這片區域已經足夠了。

緬甸的徹底殖民地化

不過在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因為法國在中南半島接連取得勝利,輕鬆拿下了柬埔寨和寮國,對於越南的入侵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

一旦被越南被法國拿下,其在中南半島就將占據絕對的優勢,很可能會威脅到英屬印度的核心利益。而且法國的外交人員也確實在和緬甸王室勾勾搭搭。

因此英國人需要趕緊把緬甸全境都拿下,這樣就可以避免法國染指英國在印度的利益。

另一方面,緬甸國內也開始了類似於清廷的「洋務運動」,雖然還沒有取得過硬的成果,但是緬甸的國力已經開始回升。放任其不管的話,未來很有可能會養虎為患。

1884年,法國一直處在兩線作戰中,一方面它在越南陷入了和清廷的苦戰,另一方面對馬達加斯加島的爭奪也分散了不少精力。

英國於是趁機提出要法國放棄在緬甸的利益,後者考慮再三後,最終同意了英國人的要求,撤出了駐緬大使。為了確保緬甸境內沒有反抗之力,英國人還提前安撫了撣族與得楞族兩個大族,讓他們在之後的英緬之戰中作壁上觀。

萬事俱備之後,英國人於1885年11月14日正式對緬甸宣戰,第三次英緬之戰打響。而此時的緬甸早已無力抵抗大英帝國的進攻,不到半個月,首都曼德勒就被英國人攻陷。

不僅如此,緬甸王室最後的指望——清廷也在1886年的6月和英國方面簽訂了《中英會議緬甸條款》。

這份條款著重強調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清政府承認英屬緬甸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英國允許緬甸繼續向清廷進貢。勉強保住了大清的顏面。

就這樣,緬甸的主權正式被大英帝國獲取,而它也很快被劃分為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

雖然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緬甸境內爆發了幾次起義,但都效果寥寥,並沒有對英國人的統治造成威脅。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法在全球的殖民體系被美蘇兩國徹底破壞後,緬甸才終於贏得了獨立的機會。

結論

如此看來,英國雖然具備遠勝於緬甸的實力,但還是深諳「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的道理,它先是利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削弱了緬甸的整體實力,接著才發動襲擊。

可惜的是,緬甸內部的問題拖累了它反抗的能力和意志。如果後續兩次英緬戰爭都像第一次那樣武德充沛,英國人的殖民計劃必然會遭遇到重重阻隔。


參考資料

《緬甸歷史、文化與外交》——許清章

《劍橋東南亞史》——尼古拉斯·塔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