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懂蘇秦合縱!戰國時期最有名的縱橫家,為何能配六國相印

妖火說歷史 發佈 2024-03-31T15:23:33.077287+00:00

作為戰國時期最有名的縱橫家,最近這些年以來,大家一直對蘇秦爭議很大。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在蘇秦的活動時間上。

作為戰國時期最有名的縱橫家,最近這些年以來,大家一直對蘇秦爭議很大。

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在蘇秦的活動時間上。

在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現當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和蘇秦有關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和《史記》當中進行比較的話,就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而且,就算是《史記》當中,有關蘇秦的內容,一樣存在矛盾之處。

所以,有很多史學家認為,《史記》當中的蘇秦,其實並不是一個人。而是當時司馬遷看史料的時候,弄錯了,把兩個人的事跡給放到了一起,這才形成了《史記》當中的蘇秦。

當然,這些爭論,直到今天其實也沒有一個定論。所以目前史學界研究蘇秦的時候,還是以《史記》當中的記載為準。

不過,不管《史記》當中的記載,到底有沒有錯誤,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那個時代,蘇秦絕對是當之無愧的風雲人物,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主角!

有關蘇秦合縱的故事,我們還得從蘇秦本人開始說起。

如果完全按照《史記》當中的記載來看,蘇秦應該生於那位秦孝公在位時期。而且,蘇秦很長壽,很有可能活了八九十歲。

蘇秦他們家祖居洛陽地區,在春秋戰國時代,洛陽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這地方是周王室的地盤。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已經徹底衰落,但是天下共主的地位還在。除了戰國後期之外,其他時期,那些諸侯國就算再怎麼輕視周王室,也不會真的去打他們。

所以,在紛亂的戰國時代,蘇秦小時候活的還是很瀟灑的,至少家鄉那邊不打仗。而對於蘇秦的家世,《史記》當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記載。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說當中,記載蘇秦他們家是靠種地過日子的。

種地的就一定很窮嗎?這其實是一個錯覺!要知道,在戰國時代之前,土地都是公有的。只有高層貴族,家裡才有大量的土地。而到了戰國時期之後,雖然各國進行了改革,普通人也可以擁有土地。但是家裡如果有大量土地的,還是很厲害。

總之,在先秦時期,種地的未必家裡就一定很窮。很多家裡有幾千畝地的人家,子弟也得種地。而從蘇秦後來可以外出求學這件事來看,他們家的家境,應該還不算太差。當然,也不會太好就是了。

而稍微長大一點之後,蘇秦就去了齊國,找那位鬼谷子拜師學本事。也正是鬼谷子門下求學期間,蘇秦遇到了那個和他糾纏半生的男人,張儀。

學了很多年之後,蘇秦最後學成歸鄉。但諷刺的是,當時的就業市場,似乎也不太樂觀。當蘇秦拿著這份『鬼谷大學』畢業的文憑,開始到處找工作的時候。他終於發現:自己好像是剛畢業就失業了。

這倒不是『鬼谷大學』的招牌不夠亮,只能說當時的社會制度,不太利於蘇秦。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家還是比較喜歡玩『世祿世卿制』。出門找工作的時候,用人單位一般不看你是哪裡畢業的,而是看你爹是誰?

如果有一個好爹,那就可以順利入朝為官。但如果出身貧寒,那機會就很小了,最多也就只能從底層小吏開始做起。

蘇秦顯然沒有一個好爹,他爹連載入正史的機會都沒有,那自然不是什麼牛人。而學有所成的蘇秦,也不願意去做一個底層小吏。所以回家之後,蘇秦就發現,自己根本找不著對口的工作。

於是,這個時候,蘇秦他們家人,就對蘇秦開啟了嘲諷模式。大家都認為,蘇秦出去轉了這麼一大圈之後,錢花了不少,回來以後卻找不著工作。這樣看來的話,還不如當初在家老老實實的種地呢!

不過請注意,在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史記》當中的原話是: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如果司馬遷寫的是對的,那也就意味著,蘇秦去鬼谷子門下求學之前,他就已經結婚了!而且,還不是只有一個妻子,他是有妾室的!

這樣看起來,蘇秦他們家,似乎也不是太窮的樣子。要不然的話,蘇秦估計也娶不起媳婦。

至於說嫂子不給飯吃、兄弟搶他的家產……這些東西,都是野史小說里的內容。至少在《史記》當中,其實是沒有任何記載的。

因為這次受挫,接下來,蘇秦選擇自己在家閉關,繼續苦讀。據說當時蘇秦開始鑽研一本叫做《周書陰符》的書籍,這本書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所做。也有人說,後來謀聖張良得到的那本《黃石天書》,其實就是這本《陰符》,只不過名字稍微有點不同而已。

就這樣,在家又苦讀了一年之後,蘇秦出關了。

出關那一天,蘇秦終於重新恢復了自信。因為這一年當中,他領悟了一種接下來會影響整個天下的學問。

這種學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縱橫之道』。

出關之後的蘇秦,先是去了一趟周王室那邊。當時周王室這邊,正是周顯王在位。自從當年平王東遷開始,周王室已經持續衰落了幾百年。在這幾百年當中,周王室也曾經想要再度崛起,企圖逆天改命。但是後來,每次周王室想要搞點事情的時候,只會讓局面更加糟糕,地盤變得更小。

所以後來,到了春秋中後期,尤其是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周王室就徹底躺平了。

因為周王室當時奉行這種『躺平之道』,如此一來,蘇秦的這趟遊說,自然也就得不到什麼重用。而接下來,蘇秦又去了一趟西方的秦國。此時的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在蘇秦看來,去秦國求職,應該是最有前途的。

但遺憾的是,這趟秦國之旅,蘇秦依然沒能得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這主要是因為,蘇秦這次去秦國的時候,秦孝公剛剛去世。秦孝公去世之後,新即位的秦惠文王,直接就把商鞅給車裂了。此時的秦國,正是對外來人才極度反感的時候。那些秦國的高層貴族,因為改革的問題,極度痛恨商鞅。就連秦惠文王本人,暫時也不敢有太多大動作,生怕激化國內的矛盾。

所以,這趟秦國之旅,讓蘇秦又碰了一鼻子灰。

而在秦國求職失敗之後,接下來蘇秦又去了趙國。到了趙國之後,趙國此時正是趙肅侯在位期間。這個趙肅侯,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的父親。

趙國這邊,情況其實也很複雜。自從當年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分到了晉國北方的地盤,自成一國。但是接下來,趙國沒有趁著剛開國的機會,及時進行改革。反倒是魏國,開國之後,就直接進行了著名的李悝變法。

所以在這之後,趙國就開始不斷衰落。最開始的時候,因為三家剛剛從晉國脫離出來,魏國也需要韓國和趙國的幫助,這時候趙國倒是過的不錯。但是後來,隨著魏國越來越強,魏國就開始對趙國這邊,產生了一些覬覦之心,後來更是直接撕破了臉,背刺了盟友。

比如當年蘇秦求學時候,魏國就曾經直接進攻趙國,並且一口氣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後來,趙國還是向齊國求救,這才解了趙國的亡國之禍。而那場戰爭,後來也留下了一個『圍魏救趙』的成語。

因為這些歷史,導致趙國開國之後,一直在不斷衰落。到了趙肅侯在位時期,趙肅侯終於開始意識到,是趙國在制度方面出了問題。趙肅侯知道,如果趙國想徹底強大起來,需要的是像商鞅那邊的改革大才,而不是蘇秦這樣的縱橫家。

再加上當時的趙國朝堂上,以趙肅侯親弟弟為首的一群人,也不太喜歡蘇秦這種說客。所以,儘管當時蘇秦使出了渾身的解數,最後依然沒能打動趙肅侯,沒能求到一官半職。

連續三次求職失敗,這對蘇秦來說,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一次,蘇秦的韌性卻似乎變強了很多。連續三次失敗之後,蘇秦幾乎沒有任何停留,直接去了第四家公司求職。

蘇秦選擇的第四家單位,就是北方的燕國。

到了燕國之後,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蘇秦甚至連燕國國君的面,都沒見著。顯然,燕國這邊,對於蘇秦這種說客,也不是很感興趣。

這該怎麼辦呢?

連續幾次失敗,讓蘇秦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想要求職,首先得看自己有什麼本事,能完成什麼工作。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之後,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活,什麼崗位最適合自己。

但遺憾的是,蘇秦想了一圈之後,終於悲哀的發現:適合自己的崗位,好像也真的不多。

首先,蘇秦在鬼谷子那邊學的東西,只是單純的遊說之術。他既不會管理內政,也不會指揮打仗,更不會像商鞅那樣主持改革。在專業技術方面,蘇秦也是一律不會。讓他去管理手工業或者農業,他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

唯一適合他的工作,其實就是外交領域。

但是按照當時的慣例,各國的外交官,都必須出身高層貴族,最好在幾大強國都有親戚。這事比較好理解,戰國時期,大家玩的就是這種血緣關係。就連幾大強國王族之間,都經常利用聯姻來搞事情。如果一個出身底層的人去搞外交,去了其他國家之後,找誰辦事都不知道,根本就搞不了這份工作。

所以,轉了一圈之後,蘇秦發現,自己此時仿佛徹底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但是這個時候的蘇秦,忽然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念頭:既然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那自己是否可以創造這個條件,為自己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呢?

這個念頭出現之後,蘇秦就再也無法抑制。而順著這個方向思考下去之後,蘇秦忽然發現:如果想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那就必須給幾大強國,都樹立一個新的敵人!只要幾大強國,有了共同的敵人,那他們就需要聯手對敵。

如此一來,自己就可以做那個維繫幾個國家關係的人。自己的專業技能,自然也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按照這個思路,在燕國的這一年裡,蘇秦開始思考,燕國的敵人應該是誰,自己又該怎麼爭取燕國的信任。就這樣,到了一年之後,蘇秦終於到了一個機會,一個面見燕國國君的機會。

蘇秦見得這位燕國國君,後世史稱燕後文公。歷史上那位重用樂毅,用黃金台招攬人才的燕昭王,就是他的曾孫。

接下來,蘇秦面見這位燕後文公的時候,就把自己這一年的準備,都展現了出來。在這次面見過程當中,蘇秦並沒有提找工作的事情。而是公然提出,燕國的真正敵人,應該是秦國。

這話一出,當時的燕後文公,也瞬間驚呆了。

從燕國的角度來看,不管怎麼說,敵人都似乎輪不到秦國。因為秦國跟燕國,壓根就不接壤。反倒是趙國和齊國,和燕國有大量接壤區域,經常欺負燕國。

但是接下來,蘇秦卻用自己的詳細計劃,說服了燕後文公。蘇秦的核心觀點是:燕國想要長時間保持和平,需要其他國家交戰。尤其是趙國和秦國,必須得打仗。只要秦趙兩國交戰,秦國不可能跨越千里,直接打到趙國。而趙國這邊,也不可能有精力再進攻燕國。如此一來,燕國以後自然就太平了。

但同時,趙國那邊也不傻,不可能直接和秦國開打,讓燕國在背後撿便宜。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燕國和趙國結盟。這樣一來,趙國無需再擔心燕國這邊,可以全力針對秦國。而趙國的精力被拖住之後,燕國自然也就安全了。

對於蘇秦的這番說法,燕後文公當時到底信不信,這事不好說。不過顯然,從一國之君的角度來看,如果這事真能辦成,確實是對燕國有好處。

所以接下來,燕後文公就給了蘇秦一筆錢,以及各種華麗的服裝和車馬,讓他去遊說趙國。但同時,按照史書記載,當時燕後文公只是給了蘇秦一筆錢,並沒有給他任何官職。

顯然,此時的燕後文公,並不是特別信任蘇秦。

對於燕後文公來說,區區一筆錢,根本就不算什麼。如果只是付出這點代價,就能讓人嘗試去說服趙國,給燕國創造一個和平環境,哪怕只是一個機會,其實也值了。而對於蘇秦來說,一下子拿到一大筆錢,並且有了燕國做信用背書,顯然也是收穫巨大。

而接下來,當蘇秦再次前往趙國之後,這一次蘇秦的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燕國沒有給他官職,但是單憑蘇秦帶來的車馬,也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等到蘇秦再次見到那位趙肅侯之後,這一次,蘇秦則是開始從趙國的角度,給趙肅侯分析局勢。蘇秦當時說服趙肅侯的理由,《史記》當中倒是有詳細記載,而且很長。光是《史記》當中蘇秦的原話內容,就有將近一千三百字。

而蘇秦的這番話,總結起來,中心思想也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趙國應該和燕國聯合。蘇秦的理由是,此時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莫過於秦國和齊國。在這兩個強國當中,趙國不管聯合哪一個,都不太合適。因為不管是齊國還是秦國,都想要對外擴張。而他們擴張的對象,肯定是韓魏兩國。

但是對於趙國來說,三晉本就是同氣連枝。想要確保趙國的和平,最好的選擇,就是把韓魏推出去做擋箭牌,自己猥瑣發育。但是在當下這種局面下,其他國家不可能給趙國和平發展的機會。韓魏兩國,也不會真正傻乎乎的去給趙國做擋箭牌。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大家把秦國作為共同的敵人,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一起抵抗秦國。在有共同敵人的情況下,聯盟內部就可以相對和平。而秦國那邊,以後再想打趙國,也會很困難。因為只要秦國敢動,其他國家就會因為聯盟的存在,一起出兵支援趙國。

蘇秦的這個計劃,或許很離譜。但是對於此時的趙國來說,卻恰好可以解決趙國問題。

要知道,此時在趙肅侯眼裡,最需要的,就是和平發展的時間。只有外部環境相對和平,趙國才有能力進行內部改革。

想到這一步之後,趙肅侯自然也不會拒絕蘇秦的這個提議。接下來,趙國和燕國的反應一樣!都是給了蘇秦一大筆錢,讓蘇秦去遊說其他各國。但是同時,趙國當時也沒給蘇秦實際的官職。

不過,從蘇秦的角度來說,能夠拿到趙國的注資,這已經足夠了。身後有了趙國和燕國的承諾之後,此時的蘇秦,底氣自然更足了。

就在蘇秦剛剛說服了趙肅侯,準備去繼續說服其他國家的時候,一個意外卻突然發生了。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大舉進攻魏國,並且拿下了戰略意義極其重大的雕陰地區。

照理來說,這事和蘇秦沒什麼關係,而且對蘇秦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秦國打魏國打得狠了,接下來蘇秦再去遊說魏國加入聯盟,自然就更容易了。

但問題在於,雕陰這個位置,太關鍵了。

秦國拿下了雕陰之後,就和趙國有了大面積接壤區域。如果這個時候,秦國直接轉而進攻趙國,那麼蘇秦好不容易促成的這樁聯盟,極有可能被扼殺在萌芽之中。因為只要秦國和趙國開戰,魏國多半會轉移矛盾,作壁上觀。而燕國那邊,也不大可能會為了趙國,去派軍隊和秦國交戰。

這樣一來,趙國得不到好處,還被人家當槍使,自然不會再考慮結盟的事情。

所以,此時問題的關鍵,其實有兩個:一是要確保秦國,短時間內不會進攻趙國。二是要在最短時間內,說服韓魏齊楚四國,也加入到這個聯盟當中。

這兩個問題,顯然哪一個都不容易。前者,秦國是蘇秦的假想敵,不可能聽蘇秦的命令。後者,想要說服其他四個國家結盟,這顯然也很困難。

如果換做其他人,到了這一步,基本上就成了死棋了。

但蘇秦的厲害之處,恰恰就在這裡。

接下來,蘇秦竟然真的想到了辦法,解開了這個死局。

首先,蘇秦想起了自己的老同學張儀。他先是派人去請張儀來趙國幫他,然而張儀來了之後,他又對張儀百般羞辱,並且引導張儀,想到只有藉助秦國的強大國力,才能報復甦秦。

所以接下來,張儀一氣之下,直接就去了秦國。在這個過程當中,蘇秦又暗中幫助張儀,讓張儀平安到了秦國。等到張儀到了秦國之後,憑著自己的能力,再加上蘇秦的暗中輔助,自然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

接下來,張儀很快就成了秦國的客卿,並且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專門管外交。

等到張儀身居高位之後,這個時候,蘇秦再把之前的事情捅破,讓張儀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此時的張儀,知道是蘇秦幫了自己,對蘇秦自然也很感激。再加上兩人本就是很要好的同學,此時雙方恰好處於敵對陣營,可以利用各自的權力,為對方送人頭,然後反過來為自己謀福利。

簡單來說,就是雙方都玩上了養寇自重,利用對方的強大,來讓自己在己方陣營當中,顯得更特殊。

隨著張儀在秦國身居高位,此後,蘇秦再和張儀通氣,讓張儀影響秦國,暫時先別打趙國。而張儀這邊,知道蘇秦完成聯盟之後,自己在秦國的重要性,才能凸顯出來,所以也沒拒絕。當時張儀直接在秦國這邊,開始勸說秦惠文王,讓秦國暫時不要打趙國。

這樣一來,第一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時,在蘇秦算計秦國的時候,蘇秦本人也開始前往其他國家,說服韓魏齊楚四國,一起加入聯盟。

對於韓魏兩國,蘇秦先是擺出了三晉之前的友誼,再誇大秦國的威脅。對於此時的韓魏兩國來說,他們早就對秦國不斷東出,束手無策。既然此時有送上門的盟友,想要幫他們一起對抗秦國,那他們自然不會拒絕。所以很快,韓魏兩國也答應,加入到了這個陣營當中。

對於齊國,蘇秦的理由則更為高明。蘇秦當時是以趙國使者的身份,前往齊國遊說。而遊說齊國的時候,蘇秦給出的理由,則是相對隱晦。當時戰國七雄當中,秦齊楚三國,幾乎是最強的三個國家。齊國崛起的最好結果,就是秦國和楚國都衰落下去,然後齊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這種話,蘇秦沒有明說,但是卻引導齊國想到了這裡。

對此,齊國自然也不會拒絕。這事對齊國本來就沒有壞處,而且齊國只需要答應加入聯盟,就可以坐山觀虎鬥,坐看其他國家和秦國鬥爭。如此一來,不管誰輸誰贏,只要雙方能鬥起來,最後肯定都是齊國漁翁得利。

所以在這之後,齊國也答應了加入聯盟。

蘇秦最後去遊說的,是南方的楚國。從時間上來看,蘇秦去遊說楚國的時候,應該是公元前329年左右。

請注意,這一年,是很特殊的一年。

在這一年,秦國和楚國,曾經聯合去打魏國和齊國。但是在戰場上,當楚國擊退了齊國,打算和秦國一起,給魏國致命一擊的時候,秦國那邊卻突然背叛了楚國,反過來背刺了楚國。

對於秦國的背叛,楚國這邊自然是勃然大怒。而且據史書記載,就在秦國和楚國撕破臉的這一年,楚國的楚威王,就直接去世了。所以很多歷史學家猜測,或許是因為在這一年的戰爭當中,楚威王受了傷,或者被秦國背刺之後,急火攻心,所以才會去世。

不管原因如何,總之,這一年當中,楚國對秦國很氣憤,肯定是沒錯了。

所以,當蘇秦到了楚國之後,楚國幾乎沒怎麼反對,直接就答應結盟了。對於此時的楚國來說,當務之急是給秦國一些教訓,對秦國復仇。至於說和誰結盟,這事楚國反倒不太重視了。

而隨著楚國點頭,至此,山東六國都已經被蘇秦遊說成功,答應加入到這個聯盟當中。同時,六國為了讓這個聯盟更加穩固,所以就共同尊蘇秦為『縱約長』,負責六國聯盟的事情。而且,大家還同時任命蘇秦,作為各自國家的『國相』。

這也就是蘇秦配六國相印的由來。

隨著蘇秦成為縱約長,這一刻,蘇秦終於到達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從一個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到合縱六國的縱約長,這期間蘇秦其實只用了不到三年而已。

但有意思的是,哪怕蘇秦成了縱約長,其實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的信任他,真的讓他在自己的國家掌握實權。所謂的國相,其實更像是一種榮譽稱號。六國都很清楚蘇秦的角色意義,不可能真的把自己國家的政務,交給蘇秦來處理。

所以,蘇秦的這個身份,其實是有點狐假虎威的意思。

但不管怎麼說,蘇秦當時很好的利用了這種平衡。他可以完美的從其他國家借勢,去拔高自己的身份。此後的十五年裡,蘇秦一直扮演了一個調停六國矛盾的角色。也正是因為蘇秦的存在,此後的十多年裡,秦國都沒能再次東出。

同時,為了達成東出的願望,秦國就必須想辦法破壞六國聯盟。這樣一來,蘇秦的老同學張儀,就有了發揮的空間。而接下來,蘇秦和張儀之間,就可以利用雙方的關係,不斷交流信息,維護雙方的地位。

這就是蘇秦配六國相印的故事。

當然,十多年之後,六國內部還是爆發了衝突。畢竟,各國都有各自的利益,能夠維持十多年的大體和平,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不過在這之後,隨著六國內部開戰,所謂的六國聯盟,也就徹底瓦解了。

等到六國聯盟瓦解之後,按照史記的說法,接下來的三十多年裡,蘇秦雖然還是活躍在各國政壇,先後在趙國、燕國和齊國做官。但後來的蘇秦,威勢已經遠遠比不上當年。而且,在六國聯盟破裂之後,蘇秦的那位老同學張儀,也去世了。

隨著張儀去世,秦國那邊沒人再和蘇秦打配合。蘇秦再想恢復昔日的六國聯盟,自然就不可能了。後來,蘇秦在齊國任職的時候,直接被齊國的大臣刺殺。而他被刺殺之後,齊國又發現了他為燕國做間諜的證據。所以最後,齊國直接把蘇秦給車裂了。

作為戰國時期最有名的縱橫家,最後只落得一個被車裂的下場。這個結局,實在是有些可悲。

但不管怎麼說,在佩戴六國相印的那一刻,蘇秦確實是得到了無上的榮耀。

不知道蘇秦臨死之前,會不會後悔自己這一生?如果他只是安心做一個底層小吏,或者老老實實在家裡種地的話,或許也不會落得這樣一個結局。但要是那樣的話,歷史上也就少了一個縱橫家,蘇秦自己的人生,也就沒有這麼精彩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