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定調,房價又要漲?

包不同 發佈 2024-03-31T18:13:04.120552+00:00

政府工作報告近幾年第一次用了「春秋筆法」,沒有明確提出「房住不炒」,留下了政策空間,給出今年樓市政策的兩個重點:1、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請大家記住:我國房地產已經進入新時代,趨勢不可逆。



01

大會定調樓市


這一次的兩會、開年兩個月以來的樓市情況,已經給出非常明顯的信號:


房地產,還是支柱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近幾年第一次用了「春秋筆法」,沒有明確提出「房住不炒」,留下了政策空間,給出今年樓市政策的兩個重點:


1、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2、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穩定大宗消費。



什麼意思呢?一是穩住房企;二是盤活消費。


只要優質開發商活著,就能保證庫存,保證群眾剛需、改善的買房需求得到滿足,今年的基調就是刺激消費需求,而房地產消費占大頭。


同時對於刺激房地產需求,最近的表述也變了: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



那什麼是居民的合理需求呢?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包含了首次置業和改善型置業,去年年底和今年初的時候一直都在說支持首次置業剛需上車,而現在的風向是慢慢把改善型需求也包含進來。


要不怎麼說房地產就是中國經濟的一隻夜壺——


不需要的時候嫌它不體面,藏在床底下;需要的時候又不得不拿出來用。


比如現在需要房地產的時候又到了,並且還是重中之重!


2021年納稅10強民企,房地產占據半壁江山。


第一名是萬科,納稅754億,碧桂園第三,龍湖第七,新城第八,第九名恆力和第十名美的也都是有房地產業務的。



更別說房地產這條大產業鏈上包括:鋼材、水泥、玻璃、建築、家電、家居、物業服務,一眼望不到頭。



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銀行信貸的比重接近40%,房地產業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房地產占城鎮居民資產的60%。


救地產就是救產業鏈、救就業民生,更是在救地方的錢袋子。


這隻經濟發展的「夜壺」,捏著鼻子也要用!



02

樓市,又漲回去了?


其實,在高層定調之前,地方上早就動起來了。


二月份,武漢敢為天下先,率先在官方層面把房地產列為困難行業,放在文件裡面困難行業的第一條位置述說。



隨後,武漢放鬆限購增加房票這一步就出來了。文件里提到:


在武漢市住房限購區域購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個購房資格,在非限購區域擁有的住房不計入居民家庭購房資格認定套數,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限購區域購買首套住房的可實行購房資格「承諾辦、容缺辦」


也就是說只要你有錢,只要你想買房,其他什麼都不是問題,都可以解決的。



當然,不止是武漢,從西安、廈門、鄭州,到佛山、南京、東莞,越來越多千萬人口城市、千萬GDP城市近乎「明牌」支持房地產。


在如此密集的政策加持下,樓市確實出現了「小陽春」:2月合計成交面積為1622萬平方米,同環比漲幅均超過四成,樓市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



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超過1.93萬套,在2月最後一周成交了6116套,環比增幅超27%;


也就是日均成交870+套,創下近兩年成交的新高。



2月深圳二手住宅過戶2509套,環比上漲80.4%;


二手成交錄得3552套,環比增長率95.4%,同比增長率229.8%;


要知道,這可是2022年來首次單月破3000套。



某綠色軟體上,北京二手房掛牌數量,再一次突破十萬套。


不光是交易量迅速回暖,房價居然還漲了。一線城市:


北京,1月同比上漲4.58%;

深圳,1月同比上漲5.63%;

廣州,1月同比上漲8.61%......


深圳2月同比上漲0.69%;

北京2月同比上漲5.81%;

上海2月同比上漲4.78%......


二線城市:


比如南京,同比上漲1.24%;

比如杭州,同比上漲10.66%;

比如蘇州,同比上漲10.07%;

比如長沙,同比上漲6.56%......


以至於上海房產中介圈則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疫情三年,漲回來只用了一周」。


然而就目前的形勢看,這還只是給2023年的樓市開了個頭。


前段時間證監會推出了「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



簡單來說,就是為有錢人開闢了一條投資房地產的通道,號召有錢人來支援樓市。


再有,2月2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起草了《關於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推動「租購併舉」住房戰略,是去庫存的超級大招。



2023年才過去兩個月啊,接下來還會出什麼大招,實在不敢想。



03

樓市分化的趨勢不可逆


這次樓市回暖一方面來源於防疫政策轉向,尤其是三產的信心恢復顯著,三產容納超過一半的就業。即便薪資收入還沒有完全恢復,但至少比嚴格防控期間看不到盡頭更有盼頭,擠壓的需求得以在短時間內釋放。


另一方面來源於樓市的分化。仔細看看看這一輪上漲,基本和三四線的中小城市無關,全是重點城市在領漲。


頂級購買力正在回歸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核心資產!


這是現實,也是市場的歷史規律。


通過觀察中國各個地區房屋銷售在最近十幾年以來的變化,可以發現,經濟最發達的粵、蘇、浙、京、滬,三省兩市曾在三個時間段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分別是2009年、2015-16年、2020年至今的三個時段。



時間點剛好都是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2009年是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剛剛平息,中國推出4萬億提振經濟。


2015和2016年則是大股災和資本大量「走出去」的時段,發達地區的樓市出現了逆勢上漲。



再來疫情剛爆發的2020年原本應該遭受經濟危機打擊的樓市,出現逆勢上漲。2023年經濟剛剛恢復,率先開始復甦的不是消費,而是樓市。




經濟危機一出現,發達地區樓市就火爆,這個早就是中國經濟內在的規律,只是有很多人並沒有看清規律。


樓市銷售火爆的背後,是資金從全國各地逃向這些城市尋求資產安全。畢竟,哪怕是老破小,北京首都和十八線小縣城也不能同日而語。


更為重要的是,決定房地產命運的核心是人口。


2022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員比2021年減少了842萬。這是自1962年以來,我國城鎮就業人員首次減少。




城鎮就業總人口減少其實也影響家庭經濟收入,相當於少了一筆收入,自然不利於消費。再加上2022年,我國人口也正式進入負增長時代,人口結構一旦定型,要逆轉起碼得花一兩代人的時間,樓市長期的基本面近乎塌方。


不過,時間像海綿里的水一樣,擠一擠總會有的;消費力更像是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中國不管如何,人口基數擺在那,10幾億的人口擠一擠總有人願意買房,總有一定的消費力還沒釋放出來,這才是一切樓市措施的出發點。


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以1.2億人口養出了個東京都市圈,維持了發達地區的房價總體平穩,甚至在近幾年還來了一波大漲。



中國人口十倍之於日本,目前長三角2.2億人,粵港澳大灣區將近9千萬,京畿地區也有個3500萬-4000萬,再加上川渝城市群勉強算半個,擠一擠弄出3.5個房價堅挺的都市圈並不算難事。



2023年的這一輪復甦,大概率是樓市分化正式開始的鐘聲。


而2023年,70%的中小城市將會是最尷尬的存在。


一方面,鄉村振興大戰略,輪不到他們。另一方面,城市群聯合發展,人口反倒被核心城市虹吸。未來人口流動,分化只會越來越嚴重。


甚至可以說是樓市正在「A股化」——


經歷兩三輪大牛市後,把盤子做得太大,雞犬升天一般的全面牛市不會再有,只會在個別板塊出現「結構性牛市」。


樓市回暖、政策反彈,倒不真的意味著今年房價又要漲了,是給樓市的新舊時代畫了一根區分線——我國房地產已經進入新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