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8年的貧困女生,畢業後選擇當家庭主婦,這是她的自由嗎

亦君說書 發佈 2024-03-31T21:09:47.886013+00:00

知乎有個熱搜,掛在榜首挺久,引發很多熱議。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好心的網友,8年前資助了一名初三的女孩去讀書。去年女孩大學畢業,資助者得知對方一畢業就打算嫁人,還是嫁給一個比她大13歲的有錢人,結了婚就要生好幾個孩子。資助者蒙圈了,8年心血,就培養了一個家庭主婦?就這?

知乎有個熱搜,掛在榜首挺久,引發很多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好心的網友,8年前資助了一名初三的女孩去讀書。去年女孩大學畢業,資助者得知對方一畢業就打算嫁人,還是嫁給一個比她大13歲的有錢人,結了婚就要生好幾個孩子。

資助者蒙圈了,8年心血,就培養了一個家庭主婦?就這?

可被資助的小姑娘卻說:我只是在把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已。不然我把錢還你好了。

首先,從資助者角度來說,肯定是無法接受的。每個人花錢都有自己的動機,行善也是。資助者本身並不富裕,最艱難的時候月收入兩三千,要拿出一半資助女孩讀書。這麼難她都沒放棄,她圖什麼?

資助者本身在農村長大,那是一個非常重男輕女的環境。她切身感受到了這種性別歧視,詢問親人,也得不到答案。

周圍的人都覺得重男輕女很正常,如果家裡只夠一個孩子的學費,那必然是給男孩讀書。甚至有的家庭,明明有錢給女孩讀書,考慮到女孩子要嫁人,寧願把這個錢省下來給兒子花,也不給女兒讀書。

資助者無力改變這樣的環境,她把對環境的不滿寄托在受助者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受助者就是她對自身的投影。

就像有的媽媽小時候特別渴望學跳舞,但沒機會,等有了女兒就一定要女兒去學跳舞是一樣的心理。

資助者自己也坦言,看到很多女孩,讀到初中就輟學了,心裡很難受。正是因為受助者是女孩,她才會花那麼多金錢去資助她,如果對方是男孩,她一開始就不會出錢資助。

這種私心當然不算錯。花錢的人最大,就像有的人喜歡果茶,有的人喜歡奶茶,錢花出去,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讓自己開心的。

資助者捐錢的時候,想的就是改變一個女孩的命運,她要向世人證明,女孩不比男孩差,男孩可以,女孩也可以……

結果小姑娘轉頭嫁了老男人,一點社會價值都沒創造,幹著初中畢業輟學就能幹的事——結婚生孩子。

受捐助者身體力行證明了:女孩就是不行。供女孩子讀書就是浪費,女人嫁得好就能改變命運,根本不需要幹得好!

相當於花5萬塊錢買了個包,本意為了炫一把,結果剛拿出去就全面脫線掉皮,被同事嘲笑還不如地攤貨,還不能拿去退貨。

這不是明晃晃地直接打臉嗎?

之前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她曾拒收過全職太太的學生捐贈給學校的錢,也是一樣的道理。

張校長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盯學生早自習,一直到晚上十點以後學生都睡了她才入眠,起早貪黑,累出一身病,她圖啥?

不就圖女學生們能出人頭地,最起碼也能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證明女孩不比男孩差嗎。

如果女孩都去嫁人了,不還是證明女性只有依附於男性才能過得好嗎?

資助者和張校長,要的不僅僅是女孩有錢,過得好,而是要證明女性可以,讓她們成為更多處於同樣境地的女孩的榜樣。要她們趟出一條路,給後來者指道。

結果都去當全職太太了,指道給指到岔道上去了。

有網友說,全職太太怎麼了?全職太太又不丟人,怎麼可以歧視全職太太。

全職太太也分好多種。

像那種娘家給力,自己不但高學歷,同時也有工作經驗的女性選擇全職,當然沒話講。

她們進可攻退可守,進可以出去找工作,退可以在家教育孩子,還有娘家的支持。她們是有選擇有尊嚴的人,不完全依附於丈夫。

全職只是她們在人生某一節點上,出於家庭利益做出的選擇。哪天情況發生了變化,孩子讀書了,不需要全職照顧了,她們完全可以回歸社會。同時,丈夫對她好,她就安安心心在家,對她不好,她也有離婚的底氣。

但是像受助者和張校長的女學生那是什麼情況?

她們沒有娘家的支持,也沒有工作經驗,從小就被洗腦,她們可能真的認為女性就是沒有獨立能力,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屬。從社會經驗上講,她們空有學歷,沒有成功的經驗和自信,一旦結了婚生了孩子,她們就會認為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

她們的身後是萬丈深淵,一旦跌落,沒有人會托著她。

這樣的女人,多麼好控制啊!男人很清楚,無論怎麼對待她,她都不會離開的。

無論是家暴,語言羞辱,經濟封鎖,她都只有默默承受。一旦離開,她既沒有工作經驗,沒有自立的底氣,又沒有人在精神上和經濟上對她施以援手,孩子也帶不走,帶走也沒法養活,她要怎麼辦?

有些女人被鎖鏈綁住了肉體,無法逃離糟糕的婚姻。有些女人被無形的枷鎖綁住了精神,也一樣無法逃離命運的捉弄。

若是十年後男人有了二心,提出離婚,屆時她們將一無所有。

說句難聽的,這種家庭出身的女孩子,要想過得有尊嚴,就不能走全職媽媽這條路。

於公於私,張校長和資助者痛心疾首,厭惡這些好不容易走出了大山又被困於婚姻的女孩,是理所當然的。

還有網友說,資助別人不應該干涉受助者的選擇。意思是行善要純粹,不能仗著自己花了錢,就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

我個人覺得一對一的資助方式不是很好,因為牽扯太深。就像小王子裡說的馴養關係:一旦馴養了,就有了需要和被需要,了解和被了解,關心與被關心的牽扯……

一旦花了錢,資助了一個孩子,你就不可避免地希望他能有出息,學習好,希望他比其它貧困的孩子過得更好。

不但資助者會對受助者產生期待,受助者對資助者也會。

所以當有的資助者停止了資助,或者沒能完全滿足受助者的期望,得到的往往不是感激而是怨恨。就像孫儷和她資助的向海清一樣。

人們罵向海清是個白眼狼,可在他心裡,孫儷那麼有錢,一個月多給他幾百塊生活費怎麼了?幫他買點電子產品怎麼了?他沒想過,孫儷和他本來就沒有交集,是一對一的捐助關係,給了他幻覺和妄想的空間。

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要行善,最好不要1V1,還不如拿錢給學校捐牛奶,捐雞蛋,捐學費,捐書。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從沒被區別對待過,也就不會貪心地奢望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