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和高祖有何區別?為什麼趙匡胤叫宋太祖,李淵只配叫唐高祖?

鍾哥看歷史a 發佈 2024-03-31T21:30:45.452245+00:00

諡號與廟號在古代,那些身份地位尊貴的人去世後是比較注重後世對自己的評價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人們就制定諡號去評價去世之人生前的所作所為,最初的時候只有讚揚而沒有批評的諡號,在後來發展過程中,諡號才有了褒貶兩種性質。

諡號與廟號

在古代,那些身份地位尊貴的人去世後是比較注重後世對自己的評價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人們就制定諡號去評價去世之人生前的所作所為,最初的時候只有讚揚而沒有批評的諡號,在後來發展過程中,諡號才有了褒貶兩種性質。

在後世的發展中,廟號逐漸取代諡號,原因很簡單,每個皇帝都希望得到無以復加的讚揚以求留名萬世千秋,因此也就不斷附加稱號,諡號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性質。

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習慣的稱呼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漢代我們習慣稱皇帝的諡號,到了唐宋的時候我們則習慣稱呼皇帝的廟號。

今天講的兩個主人公分別是李淵以及趙匡胤,我們可以看到同是開國之君,但稱呼卻有所不同,這裡面有什麼講究?還是有什麼玄機?

高祖與太祖

這兩個廟號雖然都可以用於開國皇帝,但是尊卑程度卻有著比較大的差別,其中也有著許多不同。

最初二者的含義是不同的,高祖是廟號,而太祖則是廟號與諡號的結合。實際上漢高祖其實是漢太祖高皇帝的簡稱,當時的開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但當時廟號系統還不是很完善,而且劉邦被稱為高祖,所以當時的人們也就混用,直到唐代都是如此。

其次太祖與高祖表示的親屬稱謂上也有所不同。太祖指的是父親的父親,也就是指爺爺這一輩,而高祖則是指爺爺的父親,這一點在《爾雅》中有所解釋說明,裡面記載說:爺爺的父親稱為曾祖父,曾祖父的爸爸稱呼為高祖。

最後就是太祖可以指事物的原始,但是高祖就沒有這個意思,這在《文子》中有所提到,他在《道原》篇中提到「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這一點差別,看似對皇帝的廟號沒有什麼關聯,實則關聯極大,以太祖作為皇帝廟號,不就是有著一層的含義,國家的建立不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開創者也應該用這個廟號才對,而高祖這個稱呼卻是沒有這一層含義的。從這個方面來說作為國家的開創者的李淵,以高祖作為他的廟號確實有點說不過去。廟號發展到唐代,裡面已經有褒貶之意,既然廟號不在正常的系統當中選擇,其必然會有原因。

李淵與趙匡胤的開國之路

566年,李淵出生於在今天的中部地區,那也是李氏家族的勢力範圍,他的家世是時代相襲的大族,李淵的父親是西魏、北周時期的大臣,其母親是當朝皇后的姐姐,李淵與當朝皇帝還有點親緣關係。可以說李淵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在李淵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李昞去世,但是那時候的家庭地位和資產都是可以繼承的,更何況他的母親是當朝皇后的姐姐,所以生活還算不錯。

由於其家世顯赫,長大後的李淵很順利的成為隋朝帝國的一員大將,當時隋煬帝的統治可以說非常的荒淫無道,整個社會暗無天日,李淵只能奉命四處平叛起義軍隊,但是他也非常的清楚隋朝現在的處境很危險,手握兵權的他心中開始動搖,因而在平定起義軍的同時,開始擴大自己的勢力。兒子李世民也不停的搜羅當時社會上的英雄豪傑,他們蓄勢待發,準備給隋朝帝國最後一擊。

617年,天下掀起反隋浪潮,隋煬帝被孤立。最開始本是李世民率先起義,起義的事情並沒有告訴李淵,最後還是李世民的手下偷偷告訴李淵,李世民趁機將整個的起兵計劃告訴父親。最開始李淵堅決不同意,但是猶豫了一會,態度又有所轉變,答應了李世民的要求。

經過招兵買馬,除掉內部奸細等一系列的工作之後,於同年攻入長安,李氏一族幾乎都被封為高官,從此關中局勢都由李氏父子掌控。次年,李氏父子逼迫隋恭帝禪位,李淵在長安繼承皇位。

唐朝建立初期的地盤並不是很大,因此李淵就派遣他的三個兒子去清除各方勢力,經過幾年的努力,唐王朝終於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不久,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子之間爭權奪利的故事。如果我們只關注這件事情本身,那麼我們可能認為,這件事是李世民的不對,畢竟他是次子,嫡長子還在怎麼能夠讓他來當太子呢,但殊不知這件事的背後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當初準備要起義的時候,計謀之類的主要是李世民出的,在跟李淵交流的時候,李世民與李淵約定,當上皇帝後要立他為太子,但是李淵當上皇帝後突然變卦,改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在之後功名日盛,民心越來越向他靠攏,而李建成則並沒有太多的人支持,這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將李世民視為眼中釘,他開始召集附和自己的人排擠李世民。李淵在朝堂上做決斷時猶猶豫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三個兒子之間的衝突。

終於在626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開始了與當朝太子激烈的爭權過程,最終結果當然是李世民殺死了當朝太子。李淵眼看著兩個兒子被殺,並且被除出宗籍,自己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李世民的羽翼已經豐滿,身邊多的是帶兵打仗將領和出謀劃策的謀士,他已然成為未來皇帝的最佳人選。

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淵作用有是有,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在李世民身上。無論是前期的戰略部署,還是後期的安定天下,李淵在這個過程中所充當著分量較輕的角色,況且李淵之所以能夠輕鬆的身居高位,除了他個人可能有一些才幹之外,更多的是家庭背景給他的加持。

所以說李淵建國的歷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不像其他皇帝,諸如劉邦、劉備和朱元璋等那樣的皇帝從零開始起家。或許是李淵有自知之明,在登基之後封自己的祖父作為唐太祖,而他的爺爺就是被西魏奉為上國柱之一的李虎,後來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唐朝的唐字就是由此而來。

李淵既然已經封自己的爺爺作為唐太祖了,而自己作為開國皇帝就應該選一個跟太祖廟號差不多的,於是就想到了高祖來作為自己的廟號,他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爺爺李虎歷史功績比自己大的原因才這樣做,但是在後世看來,還是李淵本人知名度更高一些,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唐朝還有唐太祖。

提到唐朝前期的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毛主席的詩中也寫到「唐宗宋祖」,將唐太宗與宋太祖並提,這個原因除了李淵與李世民歷史功績的大小有所差異外,恐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李世民對李淵有所偏見,所以在他之後的史書中可能會或多或少的削弱李淵對唐帝國建立所做的貢獻,而誇大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相比於唐朝開國皇帝來說,趙匡胤對宋朝國家的建立所做的貢獻則是十分突出的,是真正的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謀建立的宋朝,兩個人的奮鬥史是有著較大差別的。

927年,趙匡胤出生在洛陽,他的父親是後周軍隊將領,從小便受到父親的薰陶,對如何帶兵打仗也有略知一二。後漢的時候,趙匡胤投奔郭威,並跟隨著後周皇帝征戰四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場戰功,深受世宗的寵信。959年,後周世宗病危,在臨死前將趙匡胤升為殿前督檢點,成為最高禁軍統帥。去世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登上皇位。國家外患不斷,而國主又如此弱小,在五代十國時,這樣的國家是極其容易覆滅的,趙匡胤也看到了國家的局勢,對於手握兵權的他來說,早已經暗暗的收買人心。

次年,在北征途中,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被人披上黃袍,擁立為帝,趙匡胤順勢成為皇帝,這就是就是著名的陳橋驛兵變。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趙匡胤被迫承襲帝位,但是如此重大的事件肯定不是頭腦一熱做下的決定,一般認為這是趙匡胤早已預謀好的計劃。稱帝之後,趙匡胤返回京城,逼迫後周恭帝退位,他並沒有把後周宗室屠殺殆盡,而是妥善處置,這也讓他收穫了大量民心,讓人們看到了亂世之中的英明君主。趙匡胤在即位之後,仍然親自東征西討,平定了荊南、後蜀、南漢以及南唐等一些地方勢力,為北宋開疆拓土起著關鍵作用,因而稱其為宋太祖實至名歸。

從李淵與趙匡胤的開國之路我們就可以看到二者之間實力的差別。

首先是時代的不同,隋朝滅亡是大勢所趨,李淵只不過是順應時代大勢推翻了隋朝,他的目標是單一個統一帝國,而趙匡胤所面臨的時代就複雜的多,被稱為五代十國的時代,國家的君主更換頻繁,平均每兩年就有一個國家覆滅,在這種局勢下當上皇帝,除了外部國家威脅還要考慮到自己國家裡面的局勢。

其次是個人性格的差異,李淵這個人從起兵開始就猶猶豫豫,這樣的人格籠絡人才恐怕是不行的。此外不是他兒子李世民從背後推他一把,不知道他要錯過多少機會,雖然李淵領導了起義,但是功勞大部分是李世民所建立的。趙匡胤則不同,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趙匡胤是非常積極主動的,並且善於用人,有自己的智囊團為他出謀劃策外,其本人也非常有頭腦,在一次宴會上巧妙地將大權集中在自己的手中,這個就是很好的例子。

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比李淵更有智謀,更能收買人心,也更能帶兵打仗,從實力上來講確實比李淵要強了不少,也可能是李世民太過於優秀,搶了自己的父親開國皇帝李淵的風頭。

將高祖作為廟號的皇帝,除了李淵,隋朝皇帝楊堅也用高祖作為自己的廟號,原因也跟李淵差不多,因為前人做的鋪墊太好,所以為了表達謙虛,就沒用太祖這個廟號。

總結

古代廟號的制定是有比較規範的制定的,但是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按照歷史功績的大小來進行排序,我們後人也可以從廟號出發,反觀歷代皇帝功績的大小,當然這也不是定論,但最起碼給了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古代皇帝的角度,去挖掘歷史背後的秘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