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都」在應變中蛻變

環球網產經 發佈 2024-03-31T23:39:57.645321+0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若拿出一份最新出版的中國地圖稍作搜尋,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一座處在丘陵與平原交會地帶、行政區劃呈獨特「C」字形的小城,很容易映入觀者眼帘。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若拿出一份最新出版的中國地圖稍作搜尋,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一座處在丘陵與平原交會地帶、行政區劃呈獨特「C」字形的小城,很容易映入觀者眼帘。

這座小城,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因「書聖」的到來而占據中國文化史發展的「C位」:東晉穆帝年間,王羲之在此處一場群賢畢至的盛會上揮毫寫下《蘭亭集序》,其人其事流傳千年,至今仍為絕妙佳話。

1600多年過去,當時被稱為「蘭亭」的地方,現在的名字叫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1992年,當地建立了中國輕紡城,成為全國首個冠以「中國」的輕紡專業市場。經過30多年發展,柯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布匹專業市場所在地、世界最大的紡織貿易集聚地。

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柯橋,再次以它在面料輕紡領域雄厚的實力,進入中國紡織產業的「C位」陣列。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的考驗,如今的柯橋站在了時代發展的新起點上。如何回望過去的路?如何走好當下的路?如何看待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柯橋蹲點採訪,一探究竟。

眼更亮,鼻更靈

回過頭看,疫情這三年,對柯橋紡織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採訪中,企業家和中小商戶說得最多的兩個詞語,是「蟄伏」和「風險」。

「蟄伏」,本義指動物冬眠。從2020年初開始,疫情讓紡織行業經歷了一場此前從未預料過的「寒冬」:市場需求總體不振、原料價格輪番上漲、物流渠道時斷時續,這三大難題始終困擾著所有紡織從業者。

最難的時間點,大致出現在2022年上半年。

當時,往柯橋運貨的卡車司機經常面臨各種「下車難」「進城難」「卸貨難」的尷尬,貨車明明下了高速到了「家門口」,可就是「進不來」,發貨商和接收商只能幹瞪眼。

紹興良權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嘉說,那種差點「一夜白頭」的滋味,終身難忘。

在柯橋,不少布料加工商屬於生產型出口企業。按照慣例,生產型出口企業為保證春節後順利復產,節前均作一定的備料安排。然而,2022年末的疫情衝擊讓織廠停擺、染廠停崗的情況接踵而至,加之春節時間較早,備料一時成了大問題。

庫存剩餘告急!對於不少企業而言,又得經歷一次一邊勇往直前、一邊「手忙腳亂」的闖關。

幸運的是,如今這些都漸漸成為過去。2023年3月,當記者來到中國輕紡城時,這裡的日均客流量已超過10萬人次,快速回升至三年來的最高水平。

一切,似乎都在逐步走向「正軌」。然而,「風險」是否就此消除了呢?

「我覺得不會。」浙江省印染行業協會會長李傳海說,「但是,現在有風險,過去難道就沒有嗎?我們柯橋紡織人,就是在一次次與風險的搏擊中走過來的。」

李傳海回憶說,2002年,他們的企業想打開一個西方國家的市場,但對這個國家的環保標準沒弄清楚,弄錯了印染染料,一筆100萬美元的款項收不回來。這次風險事件給他們上了「生動一課」——「生產標準不能『坐井觀天』,要弄清國際貿易規律,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做生意不怕『事』,就看你怎麼應對。」紹興皮爾波瀾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力尚於說,一位商界前輩曾告訴他,老一輩紡織人經商挑扁擔、推小車,新一代紡織人經商蓋廠房、起高樓,時代在變、技術在變,關鍵是勇敢向前的信心不能變,無懼風浪的信念不能變。

如何從一次次風險的侵襲中不斷增強自身「抵抗力」「免疫力」,是擺在所有柯橋紡織人面前的「必答之問」。

有企業家說,疫情之後,現在「眼睛」比以前更亮了:

以前,外國的事關心得比較少,哪哪兒港口堵了,哪哪兒戰火燒起來了,覺得都跟自己遠得很。但這三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世界很「小」,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做生意,更應該把國內和國外的情況聯繫起來看,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看看國際新聞。

還有企業家說,現在「鼻子」比以前更靈了:

什麼叫抗風險本領?能提前預判風險就是抗風險。怎樣才能提前預判風險?就是預先聞到別人聞不到的味道。以前同樣的「氣味」在自己面前飄過,可能會不以為意,但現在就會停下來多想幾分鐘,這股「氣味」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會不會是危機的前兆?

即使是「危機」,也同樣充滿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如果能克服「危」,「機」就能不期而遇。

在李傳海看來,在當前形勢下,柯橋紡織業面臨三項壓力:一是上游原輔材料和染料價格不斷上漲,二是企業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匱乏,三是產能過剩,市場價格環境總體上並不友善。

「但是,我們同樣有三項優勢。」李傳海話鋒一轉,向記者列舉出了三個「好一些」:第一,內銷有所增長,產業市場相對「好一些」;第二,柯橋印染行業門類比較全,產業縱深相對「好一些」;第三,支撐產業與規模的設備是一流的,技術相對「好一些」。

「有了這三個『好一些』,面對今年的發展,我們沒有太多好『怕』的。大家都會擼起袖子,一起加油干。」李傳海說。

能「跑」的腿,能「說」的嘴

進一步看,是什麼給了柯橋紡織人三個「好一些」的底氣?

從數據里找「答案」,或許更加直觀:

1992年,中國輕紡城市場年成交額16.6億元,營業用房2213間,註冊經營戶1879家。2021年,這個數據已分別增長到3040.56億元、2.9萬間和3.4萬家。

這些數據,都是柯橋紡織人「跑」出來的。柯橋紡織人的能「跑」、會「跑」、善「跑」,在業界也是出了名的——

跑「車間」,他們親力親為。不少企業家每天晚上在九十點鐘下班,每天下車間2次以上,每周定時召開產品質量分析會,深入、及時掌握公司生產、銷售、市場動態情況;

跑「業務」,他們不亦樂乎。在《中國輕紡城發展口述史》一書中,李傳海講述了多年前他的一次推銷經歷:

我騎著自行車,到(時為紹興縣)錢清區下轄的6個鄉鎮,一家家走訪紡織企業和印染企業,推銷營業房。我一共跑了3天,把16間營業房都推銷出去了。令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幾個月後營業房房租就開始漲價了,剛開始市場一間一樓的營業房每一年的房租是6000元,第二年就漲了二三十倍,後來甚至漲到了200萬元一年。

跑遍了鄉鎮、跑遍了紹興,柯橋紡織人開始跑遍中國、跑遍世界。

今天的柯橋,集聚了3.2萬家市場經營戶以及完備的紡織產業鏈,年紡織品出口額超過千億元,貿易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100多家境外企業代表處在此常駐。

近年來,不少企業不僅「跑」了出去,還「扎」下了根。紹興木林森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2017年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建設了一個印染企業,發展當地自己市場,招募當地工人發展生產,企業近年來毛利潤都在30%以上。

跑得興起的時候,企業家們可以把很多外人看來很「重要」的東西都放到一邊。比如過年回家,比如評優表彰。

中國輕紡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兔年新春,不少企業家都是在海外與客商洽談的日子中度過。一些評上了當地自營出口標杆榮譽稱號的企業,連熱熱鬧鬧的表彰會都放了相關部門「鴿子」,安排不出時間回來參加。

如果初識柯橋紡織人,在一些場合,大概率會讓人覺得他們多數並不擅長「說」:不會鋪張渲染,不懂語驚四座,甚至在飯桌上酒過三巡,也難得聽到一句類似「老子在哪掙了大錢」的吹噓之語。

繼續深入了解又會發現,在另一些場合,他們其實也很擅長「說」:

——「一塊布」里到底有著怎樣的洞天?說起這個,一些企業家就來了勁:布的成分是什麼、產地是哪裡、類型有何不同、質感有何區別,印染工藝分幾道、如何走,他們掰開了揉碎了可以講上半天。

——「一塊布」究竟如何實現價值最大化?談到這個,一些企業家也有了興致:坯布的分類、批號、出倉如何進行科學管理,銷售、車間、個人三級成本如何科學核算,如何最大程度激發員工幹事創業積極性,他們一開口便常常停不下來。

不過,讓柯橋紡織人最有耐心做好的一件事,還是陪客戶「磨嘴皮子」。浙江興發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江說,善於開口溝通、了解客戶訴求,是搞好產品全周期服務的關鍵:

在前期開發過程中,我們會細緻詢問合作方的訴求,他們需要什麼功能,主要應用在哪裡,每一個環節都要溝通到位。開發以後也可以先試做樣品,根據批量要求不斷對接優化,來來回回不厭其煩細緻交流。等產品銷售完成以後,我們會派一個團隊過去對接,最終效果怎麼樣,我們要做好跟蹤。如果效果不理想,我們就繼續溝通解決問題,一直溝通到客戶滿意為止。

在不少企業家的觀念里,「海底撈」式的服務模式不僅可以存在於餐飲界,也能給紡織界很多啟示。把服務搞上去,是讓任何類型的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秘訣之一。

「臉面」與「肌肉」

向未來看,柯橋紡織人又當如何行穩致遠?

2023年1月,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浙江省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浙江化纖、印染、服裝等重點領域國內領先地位更加鞏固,高端羊毛(絨)、絲綢等傳統優勢產業持續提質增效,產業用紡織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突破引領,在全球紡織產業網絡中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增強。

目標既定,關鍵是如何讓藍圖在本地走向現實。亨世行服裝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建祥,向記者講述了一個關於「體面」的故事:

我在柯橋從事了30年女裝面料生意,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十幾歲進工廠學做衣服的日子。我們小時候每到新年,家裡都會請裁縫來給大家做新衣服。那時候我就在想,哪天我把製衣的本領學會了,讓別人穿上我做的新衣服,讓大家記住我做的新衣服,那該是一件多麼「體面」的事。

不少人用「一根絲」「一匹布」「一件衣」概括柯橋的紡織業務格局:「一根絲」指聚酯纖維、化纖原料,「一匹布」指面料織造及印染,「一件衣」即指服裝產業。一方面,柯橋的紡織產業鏈和市場產銷體系相對完整,但另一方面,目前柯橋在「一件衣」上存在缺少知名自主品牌的煩惱。

如今,唐建祥已開始為兒時覺得最「長臉」的事奮鬥奔波:他已準備創立屬於自己的男裝品牌,並打算在五年內把它做得初具規模。「許多柯橋面料商心裡總有一種『情結』,那就是要努力把自己手上的『一匹布』,織成享譽全球的『中國衣』。」唐建祥說。

另一件被柯橋紡織人視為關乎「臉面」的事,就是在外人眼裡,印染行業到底「髒不髒」。從母親手中接過企業管理工作的盛興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華良,至今仍記得20多年前他進入廠房工作時的情景:

廠房地上一灘水,空氣里煙霧繚繞的,混合著一股難聞的氣味。當時這樣的景象在鄉里也很常見,一般人見著印染廠都得躲著走。當時我就在想,什麼時候印染廠能變得乾乾淨淨的呢。

2010年前後,柯橋區政府開始推動印染集聚、設備換代、產品升級,散落在各地的印染企業通過整合,搬遷到了濱海工業園區,進行了多輪綠色技術改造。現在不少企業環保在線監控全部做到了聯網,印染到底「髒不髒」,電腦屏幕上顯示的一條條數據就能實時揭曉答案。

「我們現在的染料工藝全部是自動化的,都由機器人完成。」徐華良說,他們自己每個廠都會安裝污水檢測系統,車間廢氣都要經過處理,越來越多的同行加入到定向回收、梯級利用和規範化處理危廢資源的隊伍當中。

李傳海說,今後的紡織行業應當實現兩個「高」:「高」時尚,要努力做到「柯橋的面料一出去,就能成為世界市場的弄潮兒」;「高」技術,基礎研發不能缺,工藝改進要持續,既要讓「臉面」有光,也要把「肌肉」練強。

2023年1月8日,在柯橋區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柯橋區區長袁建提出,在改造突破傳統產業方面,柯橋將開展新一輪製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加快大紡織業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動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

「智能化技術是傳統紡織產業未來獲得『爆發力』的關鍵所在。」紹興恆元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茅元根,回憶起了自己在技術上進行「橫向拓展」的經歷:

十多年前,面料成衣後的縮水問題曾讓我們很「頭疼」。由於沒有什麼好的面料後整理設備,我們的面料有時要專門「漂洋過海」送到國外去做後整理。為什麼外國人能做好的技術和設備,中國人就不能做好呢?我就不信這個「邪」,一定要想辦法闖一闖。

抱著「一定要逼一逼自己」的心態,茅元根專門去國外考察了很多次,從一開始引進一台預縮設備進行全方位針織品後處理試驗,到與外方一起合作創建機械製造公司,生產各類印染後整理機械設備,運用環烘水洗技術,茅元根在保證面料品質的前提下,成功降低了後整理環節中的縮水率。

「一台全自動烘乾機運轉起來,可以抵得上30台普通烘乾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能。」茅元根說,要讓新技術「站穩」腳跟實現大面積推廣,主要就靠兩步:一靠「學」,引進外國原班研發團隊虛心求教;二靠「鑽」,要自己深入地研究清楚人家的長項在哪裡,有的放矢彌補不足。

在未來的幾年裡,恆元公司計劃融合相關技術,打造一支以本土團隊為主的技術研發團隊,同時加大定型機及廢氣處理裝置節能方向技術投入,進一步開展減排成本分析研究,對標先進榜樣為「碳達峰」工作助力。

在聚焦突破新興產業方面,袁建說,柯橋將大力實施「4131」先進位造業強區行動,積極培育千億「新星」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新材料、碳纖維等重大項目,打造先進纖維和複合新材料「萬畝千億」產業平台。

在柯橋掛牌成立的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正用一項項紮實的基礎創新研究,勾勒出紡織業明天的動人圖景。創新中心副主任戚棟明說:

今後,「一根絲」的價值絕不僅僅意味著織布成衣。我們的工業絲,「可上九天」作為國產「大飛機」的優質航空玻璃纖維棉氈材料,「可下五洋」作為深海系泊纜繩守護「深海一號」的油氣作業安全,還可以深入人體用於軟組織損傷修復,最終還能被人體完全吸收。「一根絲」的前景,可以說無限廣闊。

面向未來,柯橋紡織人重任在肩。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顧小立、王俊祿、鄭夢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