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貿「蛋糕」做大可能性小,我國外貿增長如何更有韌性?

清華金融評論 發佈 2024-04-01T01:41:00.802835+00:00

按美元計價,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5063億美元,下降6.8%,進口3894.2億美元,下降10.2%。

文/《清華金融評論》丁開艷

2023年3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1—2月中國貿易數據。按美元計價,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5063億美元,下降6.8%,進口3894.2億美元,下降10.2%。考慮到美歐經濟放緩、外部關係嚴峻等客觀現實,2023年我國進出口前景面臨新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很多挑戰,要保持外貿增長韌性,就需要在保住規模基本盤的前提下持續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

美歐「滯脹」減弱全球需求

當前,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歐盟和美國經濟陷入「滯脹」風險減弱全球需求,加上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 2023年全球外貿「蛋糕」做大可能性比較小。

歐洲方面,國際貨幣組織(IMF)預測歐元區2023年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5%下降至0.7%,其中德國(0.1%)、法國(0.7%)、義大利(0.6%),下降幅度明顯。與此同時,2023年1月歐元區核心CPI仍位於歷史最高水平(5.3%),通脹壓力明顯。

美國方面,IMF預計2023年美國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2.0%降至1.4%,經濟增速預期下降的同時,美國通貨膨脹並未降溫,數據顯示,2023年1月美國CPI和核心CPI同比分別為6.4%和5.6%,這意味著,自去年3月開始的持續加息並未讓美國通脹降溫,通脹放緩進程仍然時有反覆。

伴隨歐美滑入「滯脹」風險,全球需求明顯減弱,2022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WTO)將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預測大幅下調至1.0%,較2022年放緩2.5個百分點左右,其中北美(-1.0%)、歐盟(-0.7%)進口均落入負增長(2022年為5%—6%),這意味著今年全球貿易「蛋糕」今年做大可能性比較小。我國商務部也指出,由於外需減弱、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在上升,加上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今年外需減弱,外貿壓力明顯加大。

我國對歐盟、美國貿易總值下降

歐盟和美國分別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貿易夥伴,兩地區陷入「滯脹」風險,影響了我國貿易形勢。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對歐盟、美國進出口下降,其中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8510.9億元,下降2.6%,占13.8%,對歐盟出口5528.3億元,下降5%,自歐盟進口2982.6億元,增長2.1%,對歐盟貿易順差2545.7億元,收窄12.1%;我國對美國貿易總值為7029.8億元,下降10.6%,占11.4%,對美國出口4941.1億元,下降15.2%,自美國進口2088.7億元,增長2.8%,對美貿易順差2852.4億元,收窄24.9%。

新增長空間來自哪裡?

在全球外貿「蛋糕」做大可能性比較小的情況下,我國如何應對挑戰,繼續保持外貿增長優勢。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3月2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我國將從穩規模、優結構兩方面,先保住規模基本盤再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

穩規模方面,重點是三項工作:一是穩定政策,通過穩定政策來穩預期,將根據困難出台符合國際規則的政策,促進外貿發展。二是穩定市場,美歐日韓等傳統市場要穩住,新興市場要開拓,拉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潛力很大。三是穩定貿易渠道,利用廣交會等傳統渠道開展貿易促進活動,同時鼓勵企業境外參展,鼓勵地方、貿促機構、商協會開展多種形式的貿促活動。

優結構方面,重點也是三個方面。一是優化貿易方式,做強一般貿易的同時,支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升級發展。二是優化外貿供應鏈布局,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高東部地區貿易質量,提升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貿易占比。

三是優化產品結構,培育貿易新動能,傳統的優勢要鞏固,在升級當中不斷培育出新的貿易增長點。

中國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外貿專家白明指出,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外貿反彈需要一個過程,預計我國外貿回升可能在二季度、三季度,今後應著力夯實外貿產業基礎,並對歐美經濟復甦態勢保持密切關注。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建議,中國應對出口下行需將東協市場作為重要抓手,發揮東協市場對中國出口的支撐作用,強化與東協產業鏈的協同互補,尤其隨著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共同加入RCEP、本幣結算與貨幣互換加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中國對東南亞出口增長仍然潛力很大。

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