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快樂,斯利姆先生:英軍司令眼中的中國遠征軍

指文圖書 發佈 2024-04-01T02:43:03.355031+00:00

這個國家的人們對入侵無甚準備,當英國人接連遭受兵敗之苦,日本人卻一路橫推、勢如破竹時,緬甸人對他們骨子裡認為不可戰勝的強國的潰敗感到震驚。

摘自[英]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 著,萊桑卓譯,甄銳 審校《反敗為勝:斯利姆元帥印緬地區對日作戰回憶錄(1942—1945)》

我和亞歷山大將軍之間的對話並未持續多久,他忙著趕去與總督會談。我對他們這次會談能否愉快進行心存疑慮,因為市政上的前景並沒有比軍事上的光明多少。這個國家的人們對入侵無甚準備,當英國人接連遭受兵敗之苦,日本人卻一路橫推、勢如破竹時,緬甸人對他們骨子裡認為不可戰勝的強國的潰敗感到震驚。絕大多數緬甸人認為戰爭事不關己,只希望躲過它;少數緬甸人,主要是士兵和軍官,則非常樂意為英國人效忠;而數量大致相等的民族主義政治家、1924年叛軍的倖存者、學生和一些政治僧侶(佛教徒)則對英國人懷有強烈的敵意。這些不利因素,隨著被日化的緬甸人的引導、侵略軍的進入以及被掠奪戰利品所吸引的土匪和惡人的不斷加入,而變得更加難以應付。隨著日軍不斷向前推進,擅離職守的風氣開始在警察、所有公共機關的下級職員和文職官員中蔓延。對城鎮的空襲,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火災破壞。成群的印度難民,與其說是在飛也似的從日本人手裡逃走,不如說是在逃離與他們一起生活的緬甸人,所有這些都加劇了控制和交通的崩潰。緬甸的民政管理在日本人到來之前,就已經瀕臨崩潰了。

然而,在這灰暗的一幕里,出現了一點明亮的光芒,那就是中國人。在1941年的聖誕節,蔣介石慷慨地派來了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6軍,與我們協同作戰、保衛緬甸。韋維爾(Wavell)將軍馬上接手了現成的中國遠征軍第6軍第93師的指揮權,並將其調入撣邦。同樣隸屬第6軍的第49師則將取道臘戍,到達薩爾溫江(Salween)邊的達高(Takaw)。第三個師,即暫編第55師,還處於鬆散狀態,不像別的師那樣有所準備,它將在畹町(Wanting)集結,在那裡受訓並武裝起來。1942年1月底,3個師的補給安排被匆匆制定出來後,蔣介石在胡敦的請求下,同意由中國遠征軍第5軍接管同古地帶。這個軍由新編第22師、第96師和第200師組成,被認為是裝備最精良、訓練最有素的中國部隊。2月,中國部隊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開赴緬甸。

對英國指揮官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所有被派遣來的中國軍隊的譴責一直很多,但之後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這些軍隊寄希望於靠當地國家提供補給,幾乎完全沒有物資供應和交通工具,除非臨時成立一個機構以處理這些事情,否則是不可能維持或者調動這樣一個大單位的。由於能讓他們移動的交通工具是如此短缺,而公路又只有一條;因此即使馬上接手了所有的中國部隊,他們能不能比現實情況早一步到達緬甸,仍是存在疑問的。貿然那樣做,他們的補給會處於最不穩定的境地。無論如何,在蔣介石的命令下,中國新編第22師、第96師的行動都推遲了。與此同時,他還改變了對在緬中國軍隊的指揮部署。直到1942年3月中旬,中國遠征軍第5軍只有一個師——第200師,到達了錫唐河河谷的同古,餘下的部隊緩緩跟隨在後。中國遠征軍第6軍還在它們後面。這讓亞歷山大將軍能適時把緬甸第1師調離同古,使其橫穿伊洛瓦底江河谷,與印度第17師會合。屆時,他手上就有了兩隊人馬——中國人和英國人,他們被叢林密布、犬牙交錯的勃固(Pegu)山脈分割開來。

中國軍隊方面,指揮權的不確定性給亞歷山大將軍增加了困難。3月中旬,美國指揮官史迪威中將趕到緬甸,他現在有著雙重身份:所有在緬中國軍隊的指揮官與蔣介石的參謀長。以第一個身份出現時,史迪威中將是亞歷山大將軍的下屬,但當他使用第二個身份時,顯而易見就不是了。軍官不足,溝通外界的無線電信號微弱,使史迪威受阻頗多。此外,來的還有一位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將軍,史迪威所有的命令都要通過他來下達給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們。而這些軍官在選擇接受哪些命令上有著相當大的獨立性,有時甚至連師級指揮官都會在執行命令上表現出挑揀的傾向。他們可以用名正言順的理由來為他們的抗命做出解釋,因為蔣介石實際上並沒有給史迪威代表總司令的印綬。如果這還不夠的話,在臘戍的中國特使中,有一位林蔚將軍①,他是蔣介石的直接代表。這位將軍雖然溫和地表示過,他不對任何作戰行動負責,但他也謙遜地表示,他會給部隊施加一點兒「輕微的影響」。這種「影響」的意思是,只要他不答應,那麼沒有一個中國軍隊的指揮官會執行亞歷山大、史迪威、羅卓英的任何命令。

中國遠征軍的一個軍,在編制上和歐洲的一個軍相同,通常由兩個到三個師組成。不過,一個中國師的規模比一個英國師或美國師要小,有著7000 ~ 9000人的兵力,而且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武裝了起來,剩下的三分之一人員則被用來替代短缺的畜力或汽車,充當運輸工具。因此,在一個滿編的中國師里,持槍的戰鬥力通常很少超過3000人,它只配備了兩三百挺輕機槍、三四十挺重機槍、幾門3英寸迫擊炮(82毫米口徑)。除了偶爾出現的幾門小口徑反坦克炮外,他們沒有炮兵部隊,也沒有師屬醫療隊,只有少量的劣質通信設備、一兩輛指揮車、六七輛卡車以及兩三百匹毛髮雜亂、狀態很差的矮種馬。然而,中國的士兵頑強、勇敢、經驗豐富,畢竟他們已經孤軍奮戰了好幾年。他們是聯軍中的老兵,到目前為止,比起其他軍隊更能成功地擋住日本士兵。實際上,為了到達前線,他們曾在對抗敵軍分隊的行動中,贏得過幾次小規模但值得被銘記的勝利。

在眉謬,我和許多參謀軍官談話,他們基本上是過去那些年裡與我共事過的老朋友。我還參加了許多會議,包括與一位中國將軍的會談,他曾在中國對日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戰役——長沙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把他拉到一邊,通過翻譯仔細聆聽他對那場會戰的戰術分析。他解釋稱,日本人出於對自身力量的自信,經常在後勤處於危險邊緣時發動攻擊。他估計,日軍部隊通常不會帶超過9天的補給。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內抵擋住日本人,防止他們掠奪你的補給,然後再反攻他們,你就能戰勝他們。我聽得津津有味,畢竟他是我唯一聽說過的在一場戰役中打敗了日本人的盟軍軍官。當然,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實際中肯定會遇到各種阻礙,但我覺得它的原理聽起來不錯。我記住了它,並在之後開始踐行。

文中注釋:

①譯註:時任國民政府軍令部次長併兼任軍事委員會駐緬參謀團團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