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繁簡談——鬧劇般的第二次簡化字

歷史看地理 發佈 2024-04-01T05:22:16.220274+00:00

與以往爭論所不同的,這次所涉及的,不僅限於國內包括海峽兩岸三地,而且把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鮮也牽涉進來了,stakeholders空前壯大,好事!

作者:王鳳良

近日因一特殊機緣,漢字的繁簡之爭又起硝煙。與以往爭論所不同的,這次所涉及的,不僅限於國內包括海峽兩岸三地,而且把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鮮也牽涉進來了,stakeholders空前壯大,好事!

在近日的網上論爭中,國內的網友幾乎壓倒性站在簡體方,對於韓國的報導持一種居高臨下的嘲諷,或義正詞嚴的申斥,也算網絡一景。

我個人對繁體字的態度,經歷過多次的反覆,從親簡遠繁,到親繁斥簡,反反覆覆幾次輪迴,如今已經弄不清自己到底是簡派還是繁派。其實這也對,繁簡之爭本質上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這一複雜的命題,絕不易於康聖人的「春秋題」,就我對漢字學一鱗半爪的認識,也根本做不出像樣的文章。好在博客只是心情日誌,不需什麼鴻篇巨製,也不必縝密嚴謹的論證,故強為之。

對於漢字專家、書法家之外的普通人,繁簡之爭並不關乎學術或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兩個隱秘的情結之爭。

其一是政治情結。因為現行的簡化字是中國建政後所推行的(民國年間也曾有過簡化字運動,因故廢除,待後敘),而繁體字僥倖在國民黨當政的台灣,以及港澳及海外華人圈繼續生存。因而繁簡之爭已經打上了很深的政治立場之爭的烙印,前幾年聯合國的里棄繁從簡,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採用簡化漢字,均系簡化字挾國家政治經濟之威,所向披靡。一旦繁簡爭論爆發,必然把兩岸對峙的政治情結挾裹進來。

其二是開蒙情結。凡以繁體字開蒙的人,必嘲笑簡化字的別字和字形的醜陋。領導人的題詞幾乎都是繁體字,國家的文字立法也得網開一面,老一輩人對於繁體字有著根深蒂固的開蒙情懷。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上學的國人,則都是以簡體字開蒙,在他們的心裡,簡體字是正根兒,繁體字是非法的遠親。這境地,總讓人想起《紅樓夢》裡跛足道人(還是癩頭和尚?)的詩句:「……反認他鄉是故鄉……」忘了在那裡見過一種說法,某種動物出生後,睜眼後第一眼看到誰,誰就是親娘。迪斯尼動畫裡好像還有一集,一隻天鵝被鴨子孵出後,天天隨鴨群生活,很不「和諧」甚是自卑,經歷了諸多波折才飛上藍天。這些都是開蒙情結。

1956年的簡化字運動,是我父輩上學時的事。而1977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我則是親歷者。關於「二簡」,很多網絡新銳可能聞所未聞,用今天的時髦詞彙,第二次漢字簡化運動,是一次國家政策導向的自主創新。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次簡化字運動在製造了一次極大的混亂之後,像鬧劇般草草收場,至今國家不敢輕言再「簡化」。我們曾嘲笑、抵制過醜陋的「二簡」,但如何就能把「一簡」視為正根兒呢?我們笑「二簡」,就如同上輩人笑「一簡」,所唯一不同的,「一簡」因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而推行,「二簡」因故夭折。如果1977年的二簡僥倖推行至今,不知道如今的繁簡之爭會是一幅什麼景象?老繁、老簡、新簡三方的論戰,肯定更熱鬧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