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從豬做起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 2024-04-01T06:17:23.392284+00:00

這些糧食如果用中型貨車運輸,一輛輛頭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條長達1200公里的車龍,這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或是從紐約到芝加哥。

過去的一年,中國人每天要消耗掉至少200萬噸糧食。

這些糧食如果用中型貨車(以載重12噸,車長6米計算)運輸,一輛輛頭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條長達1200公里的車龍,這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或是從紐約到芝加哥。

但這些糧食中的大部分其實並非直接被人們食用,而是作為飼料餵給了豬牛羊雞鴨魚。

圖/圖蟲創意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關於支持飼料節糧及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的提案》中指出,飼料是糧食消費的最大主力,2021年飼料用糧占比48%,達到口糧消費的1.5倍,且每年增速達7%。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危機依然客觀存在,飼糧安全已成當前糧食安全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隨著居民消費進一步升級,飼料糧短缺問題未來或許會愈發凸顯。

「肉蛋奶得靠糧食換」

當前,我國已經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工作底限要求被牢牢守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這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也是連續十九年獲得豐收。

然而在取得豐收佳績的同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並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

一邊是「十九連豐」,一邊卻是「增產節糧」,這說明我國糧食產業仍然存在待解決的問題。2022年9月,農業農村部召開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提出糧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飼料糧。

當前,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正從過去的「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豐富」「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加速轉型,食物消費呈現口糧消費下降、肉蛋奶等非口糧食物消費快速剛性增長的變動趨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人對肉蛋奶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肉類產量達到8989.99萬噸,與1980年相比增長6倍以上;禽蛋和牛奶產量分別為3408.81萬噸和3682.7萬噸,與40年前相比分別翻了3倍和32倍。

而生產這麼多的動物蛋白,就需要有相應數量的飼料。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胡小松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舉例,生產1公斤的牛肉,需要7-9公斤的糧食去轉化,生產1公斤的雞肉,需要2.7-3.7公斤的飼料(糧食)去餵養,而1公斤雞蛋,需要有不少於1.7公斤的糧食去餵雞。簡而言之,「肉蛋奶都要用糧食去換。」

中國老百姓對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飼料糧的需求量迅速提升。

布瑞克農業大數據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介紹,2015年我國飼料產量剛突破2億噸,2022年就突破3億噸達到3.022億噸。這七年間,除了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飼料產量出現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出現大幅增加。他預測,到2025年中國飼料產量可能會達到3.5億噸甚至更高。

從飼料產品結構來看,豬飼料、肉禽飼料是主要品種。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2022年豬飼料產量13597.5萬噸,增長4.0%,占44.99%;肉禽飼料產量8925.4萬噸,增長0.2%,占29.5%。

飼料已成糧食消費大頭

人不吃飼料,飼料糧如何能威脅到糧食安全?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內動物生產產業主要以玉米作為能量飼料、大豆豆粕為蛋白飼料。其中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通常一斤大豆產出0.8斤豆粕。「在豆粕替代方案出台前,玉米在飼料中的占比為60%-65%,豆粕占比則在20%左右。」

以非洲豬瘟發生前的2018年為例,當年我國生豬出欄量6.9億頭。通常來說,一頭長到250斤左右出欄的肥豬,一生至少需要650斤飼料餵養。若按一斤飼料用到0.6斤玉米和0.2斤豆粕計算,一頭豬一生就要消耗掉390斤玉米和130斤豆粕,那麼6.9億頭豬就需要消耗掉1.35億噸玉米和4485萬噸豆粕。

同年,中國玉米產量為2.57億噸,也就是說中國一半的玉米被用來餵豬了。而大豆當年產量僅為1600萬噸左右,即使全部加工為豆粕去餵豬,依然存在超過3000萬噸的豆粕缺口。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飼料消費約3.8億噸,約占糧食消費總量的48%,其中,玉米仍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而大豆產需缺口則有所擴大。

這就導致飼料糧對進口的依存度較高。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糧食進口量1.4687億噸,其中大豆和玉米居前兩位,分別達到9108萬噸和2062萬噸,合計占比高達76%。

隨著玉米和大豆需求量的飆升,二者的價格也持續水漲船高。劉永好表示,過去一年糧食價格上漲明顯。由於俄烏衝突和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導致糧食供應和運輸受到較大影響,玉米、大豆等飼料用糧價格上漲超過25%。

而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又會推高生豬養殖成本,並進一步帶動豬價上漲。據新希望六和接受投資者調研披露的數據,豬料每噸均價從年初到年末價格上漲600元—700元。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居民的消費負擔。

飼料糧持續短缺,還可能會導致「人畜爭糧」矛盾加劇。林國發指出,飼料糧價格攀升將驅動口糧作物轉飼用消費。過去兩年,一些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採購稻穀和小麥替代玉米做飼料。

去年發生的「青貯小麥」事件就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口糧與飼料糧邊界存在被「打穿」的可能。

我國小麥以冬小麥為主,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產區,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去年5月,就在小麥即將收穫之際,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被爆有農民在小麥未成熟時,連同青秸稈一起收割賣給收購商或養殖場,最終作為青貯飼料餵養牛羊。

由於小麥的種植與收割事關主糧安全,這一事件在網際網路傳播之下引起巨大反響,農業農村部下發通知要求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化解飼料糧難題

肉類消費剛性增長,飼料糧保障面臨空前壓力,如何化解飼料糧難題?

朱增勇認為,要麼通過育種提升效率,要麼從飼料本身著手。「如果每頭母豬能夠繁育更多有效仔豬,那麼就能減少對母豬的需求,進而減少對飼料的需求。同時提升飼料飼餵效率,並且充分利用一些農作物副產物和可替代飼料原料,在不影響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替代一部分高價飼料原料。」

早在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調整優化飼料配方結構,促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2021年,全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節約豆粕1100萬噸,折合大豆1400萬噸,相當於1億畝以上耕地產出。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止提及糧食,針對飼料安全也下了足夠筆墨: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

保障飼料安全,除了「開源」外,更要「節流」。

在劉永好看來,在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節糧減損等同於增產。

以2020年為例,當年我國糧食產量6.7億噸,種糧地17.5億畝,平均畝產0.38噸。新希望作為國內最大的用糧飼企,年用糧0.3億噸,產飼料近0.3億噸,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4%,對應用地7700萬畝。

「如果我們能從優化育種、飼料配方、優化養殖這三個維度入手降低飼料用糧和提高飼料的轉化率,每年就能提升1%的飼料綜合使用效率,也就是節約77萬畝耕地資源。如果連續堅持五年,就可以累計節約糧食約150萬噸,可節約三四百萬畝良田,相當於浙江省的總耕地量。如果全國用糧企業都行動起來,這將對綠色發展、土地節約產生巨大貢獻。」劉永好表示。

當前飼料節糧還存在一些障礙問題。劉永好指出,一是飼料糧轉化鏈條上存在一系列技術「卡脖子」問題,如育種基因編輯技術、飼料發酵合成生物學技術等;二是飼料科技聯合攻關及創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術及推廣、數位化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此外,民營飼料企業的進口原料配額政策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為此,他提議,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飼料節糧科技創新聯合行動;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從原料端保障飼料用糧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譙仕彥在接受農民日報採訪時指出,節約飼料糧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適度規模化。適度規模養殖有很多好處,一個家庭農場養三五百頭豬,既解決了經濟效益問題,又留住了農村勞動力,豬糞當做有機肥料使用,種植業也受益。此外,可以在周圍田地種一些有利於母豬生長的胡蘿蔔、青菜等飼料原料,既省糧食,豬還長得健康,這是今後減少飼料糧使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者:余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