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初中後才發現,過去6年的焦慮和內耗完全是跟自己過不去

未來路線圖 發佈 2024-04-01T07:51:22.419583+00:00

前幾天,在初中當老師的表妹,說起一件事。她們學校有不少外地生,一部分孩子選擇住校。有位媽媽,向學校提出申請,希望有間宿舍,讓她和兒子單獨居住。理由很簡單,這位媽媽對剛讀初一的兒子很不放心。不是擔心孩子貪玩耽誤學業,就是害怕孩子照顧不好自己。而她為了陪讀,連工作都辭了。

前幾天,在初中當老師的表妹,說起一件事。

她們學校有不少外地生,一部分孩子選擇住校。

有位媽媽,向學校提出申請,希望有間宿舍,讓她和兒子單獨居住。

理由很簡單,這位媽媽對剛讀初一的兒子很不放心。

不是擔心孩子貪玩耽誤學業,就是害怕孩子照顧不好自己。

而她為了陪讀,連工作都辭了。

表妹告訴她,孩子在學校一切都好,不僅學習跟得上,生活也應付得來。

最終,學校拒絕了這位媽媽的請求。

其實,我特別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

我兒子也是去年升入初一,最開始我也是各種擔心。

但經過半年的觀察,我發現兒子的適應力遠超我的想像。

有一次下班回家,我催他寫作業,兒子竟像小大人一樣說:

「媽,我有自己的計劃,先看會課外書,再刷題做試卷。」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孩子長大了,不再是那個磨磨蹭蹭的小學生了。

而我過去所有的焦慮,大多沒必要,全是自己的內耗。

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

我們做父母的,只需默默守護,耐心耕耘,靜待花開。

放下「高期待」,接納孩子不完美

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女生小學成績很好,可升入初中後不久,便開始厭學。

老師找她談心,可不管怎麼問,女孩只是說:「是我不好,不夠完美,我對不起所有人。」

老師想不通,小小年紀,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自我攻擊。

直到去家訪,才明白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

從小到大,但凡碰到考試,她考前十,父母希望她進前五;她考前五,父母希望她進前三;她考前三,父母又會說:「明明可以考第一」。

除了學習,父母還希望她拿下鋼琴十級,最好是再學學舞蹈,成為班裡的文藝骨幹。

原來,壓垮孩子的,不是繁重的學業,而是父母的「過度期待」。

他們對女兒的要求,已經不是贏在起跑線這麼簡單,而是以絕對優勢成為佼佼者。

畢竟,身邊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女兒,沒有理由不優秀。

可結果呢,這份以愛為名的期望,卻成了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兒童心理學專家威廉•戴蒙,給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議,就是:

「不要讓孩子對標你以為的優秀者,因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

谷愛凌說她每天要睡十小時,你馬上逼孩子睡夠十小時,期望他像谷愛凌一樣出眾;

詹青雲說暑假能看完五本書,你立刻買來經史子集,希望孩子也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

自己是985高材生,也認定孩子能「青出於藍」,成為學霸……

可事實是,每個孩子有不同的花期,可能很早綻放,可能需要等待。

別讓你的期待,成為禁錮孩子的枷鎖。

放平心態,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降低期待,允許他們成為普通人。

父母不焦慮,孩子不緊張,教育這件事才能在和諧的親子關係中得以實現。

節奏慢下來,把時間還給孩子

商業大佬李開復,一直是人人佩服的學習高手。

每次被問及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他都會笑笑說:「就是玩,各種玩。」

父母雖然對他寄予厚望,卻總能容忍他的各種「胡鬧」。

不想複習功課,看連環畫也行;不想上輔導班,去捉魚也沒問題。

懶得早起,故意把鬧鐘撥後一小時,被當成有趣的玩鬧;

喜歡惡作劇,給陌生人打電話,也只是被警告一下。

但恰恰是這些「壞孩子」才幹的事,讓李開復一直保持著探索的好奇心。

他愛上了閱讀,自己寫了本笑料百出的《武林動物傳奇》;

他大膽地嘗試,拆裝各種小玩意,思維和動手能力大大提升……

父母沒有用學業塞滿他的生活,反而培養出了一個世界級的學霸。

教育學上,有個「J型現象」。

意思是,學習過程中,孩子得先有一個低位的積累時,才能有後勁不斷向上。

而這個最開始的「低位」,就是孩子尋求愛好、自主探索的階段。

最失敗的父母,無論孩子說什麼,他們都會把話題拉回到學習上。

「你什麼都不要管,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你看你玩得一套一套的,考試成績怎麼不行?」

這些規勸、教導,甚至諷刺、挖苦,只會過早消耗掉孩子的學習熱情。

每個人的起跑線很短,長的是整個人生。

何必急於一時的奔跑,節奏慢下來,把時間還給孩子,父母也能擺脫內心的焦躁。

讀中學前,鼓勵孩子去運動,去閱讀,去戶外觀察大自然;

學業緊張後,也要儘量幫孩子調節,不能讓他們只顧埋頭苦讀。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激發內驅力,點燃夢想的火花,孩子們才能在學習這條遠路上走下去。

不要把勁都用在孩子身上,富養自己就是富養孩子

一場教育論壇上,俞敏洪問楊瀾: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

楊瀾誠懇地說: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享受自己的人生。」

曾經的楊瀾,也因缺少對孩子的陪伴非常內疚。

尤其是每次出差,孩子們總會問:「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不愛我?」

楊瀾不知道怎麼回答,只能低聲下氣地向孩子道歉。

後來,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些比自己還忙的父母,反而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她漸漸明白了,把自己經營好,成為孩子的榜樣,遠比只圍著孩子轉更有意義。

因為父母有了見識,才能在孩子遇到困惑時,給予指導。

想明白之後,楊瀾更加熱愛工作。但只要閒下來,就會和孩子多交流。

她始終堅信:「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有自己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是啊,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丟了,又怎麼能教育好別人呢?

可遺憾的是,生活中從來不缺「犧牲型父母」。

就像開頭故事裡的那位媽媽,為了照顧兒子,放棄一切去陪讀。

一旦她認定自己只為孩子而活,就勢必要從孩子身上得到回報。

「犧牲型父母」,最常說的幾句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卻不好好學習。」


「媽媽這輩子全為了你,你還不知道感恩。」


「除了你,我什麼都沒有,以後就指望你了。」

這些話在孩子聽來,並非愛與關切,而是壓力和道德綁架。

《目標感》一書中寫道: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在於深而非廣。」

只有父母富養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深耕,才能形成正面而深刻的示範效應。

把自己活得精彩,也是對孩子的愛。

學會往後「退一退」,讓孩子成為自己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麼他將永遠不會失業。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什麼去做,那麼他將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生而為人,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成為獨立且適應社會的人。

而獨立,不是長大後才去實現,而是從小就該有的意識。

有個中學生因不好好寫作業,被老師叫去談話。

老師問:「你為什麼把作業寫得亂七八糟?」

學生說:「作業有什麼重要的,只要考試好就行了,我爸媽只看成績。」

老師嚴肅地盯著他,說:「你人生所決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看這個故事時,我被這句話一下子擊中。

多少孩子把學習當成給爸媽學,把自己的人生當成替父母過。

他們之所以沒有自我,全因父母從一開始,就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在子女教育中,有個流行詞——「直升機父母」

說的就是,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全程監控孩子的一切。

孩子踢球,爸爸站在場外;孩子彈琴,媽媽坐在旁邊;孩子寫作業,一家人圍著……

把孩子看管得密不透風,他又怎麼能在風雨吹打中茁壯成長?

武志紅老師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蛋—雞—鷹」成長理論。

孩子,就像一隻小鷹。

剛出殼的時候,嘴巴不夠尖,爪子不夠利,像只沒有攻擊力的小雞。

等再長大一點,他要去懸崖峭壁試飛,才能成為一隻真正的鷹。

整個過程,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如果父母替他試飛,他永遠只能是一隻小雞。

獨立,是每個孩子必須掌握的一門課。

而家長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狠下心,讓孩子去歷練。

一點家務活,一次獨立完成作業,一次對興趣班的選擇……都能讓孩子意識到他才是自己的主人。

當父母放開雙手,孩子才能張開翅膀,飛向他的山峰。

《海邊的卡夫卡》中有這麼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如果水質過差,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環境。

孩子能否茁壯成長,全在父母怎麼教養。

放下高期待,步伐慢下來,在富養自己的同時,把孩子還給他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不焦慮不內耗,孩子才能不緊張不依賴。

別讓自己和孩子活得太累,有時候順其自然反而比殫精竭慮更好。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能量滿滿的小宇宙,而我們自己,也應該擁有專屬的美好人生。

來源:男孩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