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場面向孩子的展覽:打撈美的水波

浙江日報 發佈 2024-04-01T09:32:26.724610+00:00

潮新聞 記者 姜曉蓉當我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個在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舉行的展覽剛剛結束了。這個有關兒童美育的展覽2月10日開展以來,吸引了12萬餘人前來觀展。周末人最多的時候,需要排兩小時隊才能進場,後來,只好預約限流,又後來展覽延期了幾天。

潮新聞 記者 姜曉蓉

當我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個在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舉行的展覽剛剛結束了。

這個有關兒童美育的展覽2月10日開展以來,吸引了12萬餘人前來觀展。周末人最多的時候,需要排兩小時隊才能進場,後來,只好預約限流,又後來展覽延期了幾天。

那一方的熱鬧,陷入在整個杭州里,仿佛是一朵水花。噗通一聲,水波蕩漾開來,慢慢的,水面又歸於平靜。

我們想打撈起水波——這打破物理作用的做法,正是這場展覽的重心「社會美育」和「兒童美育」,在物質世界裡想要完成的任務

筱辰(化名),是那個排隊入場的人。

2月中旬,筱辰在小紅書上刷到有個叫「大地拾遺」展覽,就想著周末帶一年級的女兒去打卡。

在網絡平台上找活動,是杭州人筱辰每個周末前必然要做的功課。

筱辰是85後,自由職業者,打理著自己的公眾號。她的小紅書籤名是:「帶小小的你一起收藏世界。」裡面記錄了她和女兒的點點滴滴,其中有不少帶著女兒逛各種展覽的照片和文字:卡爾爺爺繪本展、插畫市集、木乃伊文物特展……這些,都是曾火遍杭州親子圈的展覽。

女兒1歲多,筱辰就帶著她看各種展覽。「也不管她能不能看得懂,審美要從小培養。」這是個有心的媽媽。

不過她發現,適合帶孩子看的展覽並不多。有些兒童美術作品展,往往就是把孩子們的畫裝裱好掛在牆上,找個場地展出。

她還是堅持著,不管好壞,每隔一到兩周帶孩子看一場展覽。至少,可以練練孩子的判斷力吧。她想。

筱辰早早做了功課,杭州最近有哪些展覽,她一一記下來,再仔細挑選適合帶孩子看的。她最期待的是一場莫奈、梵谷與現代主義大師真跡展,提前買了早鳥票,準備帶著女兒沖第一波。女兒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學畫畫,老師經常會講到莫奈、梵谷,這樣看真跡的機會並不多。

每次看展前,筱辰都會做些準備。了解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萬一女兒問起,她也能說得上來。

「很久沒見到這麼熱鬧的親子展了。」這次看「大地拾遺」展,她特地也做了攻略,帶女兒趕早,排了十多分鐘隊入場。

她在攻略里看到,這個展覽的作品都是和女兒差不多大的孩子參與的,看起來也比普通的展覽有趣,這是她想帶女兒來打卡的理由。

在展廳里,她看到了各種「腦洞大開」的藝術裝置,一個個看似平常的主題變成了一件件立體的作品:敦煌莫高窟被孩子們「還原」了,呈現出他們理解的藝術世界;語文課本中的「竹節人」真的孩子們被做出來了,巨大的作品放在展廳中,質樸而耀眼。

女兒果然激動得不行,這裡看看,那邊玩玩,時不時蹦出來各種問題。「媽媽,我也要給你設計手機殼!」看完其中的作品,女兒悄悄告訴她。

怪不得人有那麼多!筱辰知道了,那些在網上介紹這個展的家長們為什麼會喜歡,「就是理想中的親子展,有各種奇思妙想,每一個作品都很有看頭。」

看完展,她立即上傳了自己的感想和現場美美的照片,向網友們安利。

現在的家長需要什麼樣的展覽,周思言一開始以為自己是懂的。

周思言,1985年出生。本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設計專業畢業,當過美術老師、開過美術培訓機構,三年前,她把目光放在了美育展。

策展人之外,她也是母親。進入兒童美育展領域,她有自己小小的「私心」——

那一年,兒子小鉛筆出生。她希望小鉛筆長大後有機會看更多好玩的、有趣的、適合孩子看的展覽。

帶孩子看展這件事,周思言一直認為要「眼高手低」。看藝術展,視野和眼界很重要。至於能不能畫出來或做出來,並不是那麼重要。「通過藝術的教育,我們更在意過程。」

所以,一有時間,她就帶著小鉛筆看各種展覽。到後來,布展時也帶著孩子。

3歲的小鉛筆經常跟著媽媽在布展現場幫忙,和大人一樣掛著工作牌,有時候走路不穩摔一跤,自己也會爬起來。在這個小傢伙眼中,跟著媽媽逛展布展,是一件稀鬆平常又有趣的事情。」

「以前也有類似的展覽,但普及度沒這麼高。」周思言一頭利落的短髮,說起話來語速稍快。在社會上打拼的磨礪,讓她總是想很多事情,也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有這場展,得說到我們竺老師。」她口中的竺老師,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學工部部長竺照軒。去年,做學生工作的竺老師和幾位畢業生聊起,近十年國美的畢業生中有大約三分之一從事兒童美育行業,是否可以聯動辦一場面向孩子的展覽?

大家的想法不謀而合。

於是,有了「大地拾遺」。

由中國美術學院發起,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國美畢業生們參與。2022年9月底發布徵集信息,一共收到170多件作品,最後篩選出50個作品落地:有聲有電、光影結合,可以互動、可以交流,充滿童趣。這場展覽,是美院學生在社會美育方面的一次「作業」匯報。

《掉進好奇兔的夢裡》,是不是光聽名字就很有趣?一到周末,這個裝置作品下方的洞口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家長們排隊等著孩子們可愛的小腦袋探出來。這件作品的指導老師方佳璐是國美2017屆油畫系的畢業生,她帶著20多名小學生共同創作完成,題材是童話夢境。

不少觀眾走到作品《大畫西遊》前,都被這組龐大的「捏麵人史詩」所震驚。《西遊記》裡眾多的名場面,都被孩子們「捏」了出來。這幅作品由9名老師帶著340名孩子參與完成。郭亞楠畢業於國美工藝美術學院陶藝系,朱剴婭則畢業於動畫系插畫與漫畫專業。

「這是一件很帥氣的事情!」周思言的語氣中帶著點自豪。不僅僅是他們組局做的這場展覽受歡迎,更重要的是,這是國美畢業生們共同參與的。

而對於方佳璐、郭亞楠、朱剴婭和其他參展人來說,他們帶著從學校獲得的視野和本領,走出校園多年後,以美育工作者的身份,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參與到面向社會的藝術活動中。這事,可以讚美自己好多年。

可不是嗎?他們是和兒童美育最近的專業人士,連接著千萬個家庭。而這些家庭又在潛移墨化中影響著更多的人、更久的時間

剛開展時,周思言不太有底氣。預展時,她站在展館的入口忐忑地觀察。有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展廳,發出的第一聲是「哇噻!」

聽到這兩個字,她知道,成了。

在杭州學軍小學見到李勤的那天下午,他正好和幾位美術老師聊起「大地拾遺」展。

7名美術老師一起組團去看了展覽。這位有31年教齡的美術特級教師,對新鮮的、特別是面向孩子的展覽很感興趣,「展廳地方不大,作品也不算多,怎麼就火了呢?」他想著要取取經。

李老師一直在想,小學美術課,有課標,有課本,是不是可以上得更有意思。

這個學期,學校里有件看起來不起眼的事,作為美術老師,他卻留了意。學校新修了草坪,為了保護小草,在草坪周圍放了十多個輪胎。輪胎里裝滿了泥土,原本計劃是讓學校的花工統一購買種子或苗木,在裡面種些花草樹木。

美術老師們向學校提出了他們的想法:這美化的事,不如交給孩子做——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認領,種下自己喜歡的植物。

李勤帶著記者去看輪胎田,孩子們給這裡取了個更有詩意的名字「甜甜圈花園」。確實有點出乎意料:不像人工規劃的綠化那樣整整齊齊,倒是有點自由和不羈,有已經開花的月季,有剛種下的蘆薈,還有一根枝椏橫放在泥土上……

「是不是和那個『大地拾遺』展有點像?我倒希望有孩子能種青菜。」李老師念叨著。

去年,李勤自己開了一個公眾號「你當像鳥飛過麥田」,名字有些文藝,記錄的是他對美術教育的一些感受。

30多年來,在他眼裡,兒童美育確實變了,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但是,美育之育,指向是人的內心。美對人的塑造能力,是不是跟上了社會發展的速度?對於這個問題,李老師有自己的答案。

他知道,兒童美育僅僅依靠校園內美術老師的力量是不夠的。

前些年,他和老師們就積極地和國美對接,把一些專業的美術作品搬到學校展覽,把皮影戲也借到學校。「美育,就要讓孩子去接觸更廣泛的社會。」

這個學期,學軍小學的美術老師黃琳惟,還會通過網絡的方式給紹興諸暨斯民小學的孩子帶去美術課,為鄉村學校提供傳統國畫、傳統書法、創意繪畫、趣味手工、美術鑑賞等五個門類的直播課程。

「你當像鳥飛過麥田」——這是一個有美育經歷之後,才會享受到的意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