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闖禍後為啥不找菩提恩師幫忙?你看菩提老祖的真身是啥

墨瓏甲 發佈 2024-04-01T13:40:19.703207+00:00

《西遊記》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壇上享有極高的讚譽,它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章回體靈異志怪小說,歷經了三朝五代,多種版本相互交雜,最終整合洗禮,才成就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名著。

《西遊記》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壇上享有極高的讚譽,它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章回體靈異志怪小說,歷經了三朝五代,多種版本相互交雜,最終整合洗禮,才成就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名著。

並且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這本書當中,採用了架空的歷史背景,融合了唐朝的文化元素,輔之以神仙妖鬼、法術魔法等玄幻色彩,中間又穿插了不少現實生活當中的情景,其中的字句語段讀起來讓人感覺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而這本小說的主線劇情就是訴說師徒四人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降妖除魔的故事。

我們從書的故事容量也可以看出來,吳承恩更多地在描寫主角們「西行取經」途中的經歷,開頭只用了幾章來描寫了一下大背景,介紹了一下人物性格。

因此,《西遊記》的開端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地方,但是當我們細細讀來,卻發現,它的開端其實是最精彩,也是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其中就包含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孫悟空的神秘師尊。

眾所周知,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州的一座名叫「花果山」的神山上,是由盤古開天闢地產生的仙石孕育而生,拜了菩提老祖為師,學會了大品天仙訣、地煞術七十二變、筋斗雲等高超的法術。

但是由於不通人性,所以孫悟空的性格也非常頑劣、令人頭疼。

這也為它闖下「怒打三太子」、「大鬧天宮」這種種禍事埋下了伏筆。

後來孫悟空就被玉帝懲罰,剝去神籍,貶下凡塵,被迫和唐僧西天取經。

到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為啥它沒找菩提恩師幫忙擺平麻煩呢?

你看菩提老祖的真身是啥?

「命中注定的師徒二人」

雖然吳承恩在敘述《西遊記》前兩回故事的時候沒有怎麼費筆墨,但是如果沒有前兩回的故事,那《西遊記》也就真的成了一本俗套的升級打怪流小說。

那前兩回的故事到底寫了什麼呢?

書中開篇講到盤古開天闢地,在花果山上孕育出來了一塊兒仙石,這塊兒石頭的形狀也很有講究。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

這短短三句話涉及到的許多道家的文化,我們來一一辨明。

它說這塊石頭的尺寸和維度都是按照年月和節氣來的,這符合道家「陰陽兩德」的學說。

而且石頭上面的九竅八孔其實也是指的哺乳動物身上的器官,「九竅」在眼鼻口舌的基礎之上加上了尿道和肛門,由於禽類動物的尿道和肛門是合二為一的,所以又稱之為「八孔」。

《西遊記》當中提到過這麼一句話:「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

這就為孫悟空的出世埋下了伏筆。

在這種情況下,這塊石頭長久地吸收日月精華,接受天真地秀,裡面的靈力越來越充盈,每天石頭上都會有裂紋出現,終有一日,一個石猴迸裂而出。

石猴出世的瞬間,眼裡就冒出了兩道神光,神光沖射紫金斗府,驚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花果山上的神靈都為之震動。

後來,石猴成功地闖入了水簾洞,被花果山的猴子們尊稱為「美猴王」。

在山上過了三百年瀟灑肆意的生活之後,有一天猴王突然煩惱起生老病死的事情來,它急切地想要尋找長生不老的辦法,於是就踏上了修仙訪道的道路。

在此期間,猴王先去了南瞻部洲生活了七八年,但是尋找無果,最終在犀牛賀州找到了靈台方寸山,拜了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師為師。

而如果想要弄清楚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是什麼,或許可以從他做的事情來窺探一二。

吳承恩筆下菩提老祖從出現到消失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給美猴王取名為孫悟空,並收它為徒。

第二件是教會了孫悟空許多精妙高深的道法。

第三件卻是將孫悟空趕下了方寸山,並勒令他以後不許叫自己師父。

這三件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和孫悟空有關,仿佛菩提老祖的出現就是為了給孫悟空的修行推波助瀾的,那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先來看給孫悟空取名字這件事兒,原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猻』子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著,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和嬰兒之本論。』

猴王聽後,滿心歡喜地跪地叩首,說道:『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再賜名也,卻好呼喚。』

祖師道:『我門中分別有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個字,排到你正當『悟』字,『悟』字乃通透之意也,再取一『空』字,併名『悟空』可好。』

猴王笑道:『好!自今起就叫做孫悟空也!』

我們來仔細讀一讀菩提這話,這段話的重點在於菩提師門中的十二個字,將其兩兩連在一起看就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六詞。

而這六個詞卻是佛法中所獨具的修煉品質,這就一目了然了,菩提老祖的真實身份必然與「佛」有關。

「尊貴無比的真實身份」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件事,上文提到過,孫悟空拜菩提老祖為師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辦法,但是菩提老祖卻沒有直接教給他,反而教給了大品天仙訣、地煞術七十二變、筋斗雲等等這些增強武力值的高超法術。

所以就有人說,菩提老祖能算得天機,一早就知道孫悟空會隨唐僧西天取經,因此才教給他這麼多精妙的法術,讓它能在取經的道路保駕護航。

而何人能夠窺探天機,有大智大慧呢?非佛法莫屬。

如果要結合《西遊記》全書來看的話,我們能從裡面得知,作者吳承恩是深諳佛法的,還有書中主角們的主線任務就是去往西天,拜訪神佛,處處都體現了佛法精妙,佛海無邊的思想。

可以說,不了解佛法,就讀不懂《西遊記》真正內涵。

並且菩提老祖的這個名字取得也是非常巧妙,這名字或許就含有作者暗藏的用意。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是一種佛教用語。

表面的意思是指人的心性在混沌中忽然驚醒,豁然開悟,從而進入到一種大徹大悟、明晰真理、超脫凡俗的狀態;

深層次的意思是指,信徒們通過苦難、挫折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找到了自我,在佛文中也表示「涅槃成功」的意思,反映了「凡夫身雖死,但到達了無上菩提的境界」。

原文中第一回是這樣形容菩提老祖的:「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不生不滅」、「空寂自然」、「真如本性」、「與天同壽」、「歷劫明心」這些詞都是形容佛的,所以就有人說:「菩提老祖的真身是須菩提!」

須菩提是梵文Subhuti音譯過來的,他是如來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得教高深的佛法,擁有無邊的法力。

同時須菩提因為對「空」理解得極為透徹,法號又名「解空」。

看到這大家就會發現,菩提老祖很巧地就用了「空」這個字給猴王取的名字。

可是有一個問題,如果菩提老祖真是佛教一派,給徒弟取名怎麼會用上自己法號裡面的字,佛教可是講究「不同輩,不同字」的呀!

或許真相未必這麼簡單,可能有別的地方被我們遺漏了。

在猴王出世的時候我們提到過,書中開篇的描寫是結合了道教的文化,一個處處洋溢著佛法的名著,怎麼會這麼突兀地出現道教的思想呢?

並且菩提老祖的行事作風比較瀟灑自如,不像一個神佛,反而更像那些仙風道骨的修士。

還有,「菩提」雖然是佛教用語,可是「老祖」卻是道教用語,這也能反映出他的身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

最終人們得出了一個最可信的結論,菩提老祖其實是西方教二聖之一的准提道人。

西方教在《封神榜》中被淺略地提到過,是一個游離在佛和道之間的教派。

既結合了至善至高的佛法,又結合了飄渺若虛的道法,不僅如此,在二者的基礎上還延伸了儒學的治世觀念,可謂是當時的集大成者。

在封神之戰的時候,西方教的大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曾經幫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二人,一起合力破解了通天教主擺下的誅天大陣。

由此可見,這兩位教主的功力、地位絕不在太上老君之下。

「菩提老祖的深謀遠慮」

那麼就有人問了,菩提老祖這麼厲害,都能與天尊抗衡,那為什麼孫悟空闖下大禍後不來找恩師幫忙呢?

這就涉及到菩提老祖的處事情懷了。

他法力高強的同時,卻十分厭倦塵世之中的人情事故。

菩提老祖深諳佛、道兩教的思想,能上天入地、窺探天機,所以他一早就發現自己有一段師徒緣分遺留在塵世當中還沒有解決。

否則這個無父無母、性情頑劣的石猴怎麼能得到上古大能的青睞呢?

所以「緣分」這個東西,菩提老祖躲不過,只能被動接受了。

後來他也預測到了,孫悟空會犯下大錯、觸犯天條,惹怒玉帝,被懲罰西行取經。

但是取經的道路用「艱難困苦」二字形容也是不為過的,十萬八千里的漫漫征途中充滿著未知的危險和挑戰,這一路上妖怪橫行,魔鬼出沒,簡直讓人防不勝防。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妖魔鬼怪身上都必然牽扯出複雜的人情事故,有的甚至還和天庭上的神仙關係匪淺,一想到要幫助徒弟處理這些人情世故,菩提老祖就心煩意亂,還不如自己孑然一身,飄泊於天地之間,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因此為了避免捲入塵世之間,菩提老祖在將孫悟空趕下方寸山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吾志在修道,不喜凡事,師徒之事不足為外人道也,爾下山後切莫打擾到吾。」

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的話,菩提老祖的這一番做法也是為了孫悟空的前程命運著想。

我們說了,菩提老祖可以預測未來,並且成為孫悟空的師尊之後,教導了他這麼多年,怎麼會不了解自己特立獨行、行事放蕩不羈的徒弟呢?

若自己一直是孫悟空的靠山,幫它逢凶化吉,躲避災禍,那不僅不利於愛徒的成長,反而成為了一種「捧殺」的手段,會讓孫悟空在我行我素當中一步一步踏入欲望的深淵,有朝一日一定會闖下根本彌補不了的災禍!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就好比《戰國策》裡面說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菩提老祖當然希望愛徒能夠西行順利、取得真經,可是他更希望愛徒能夠在斬妖除魔的過程當中,憑藉自己的一身本領,自立自強,參透修煉成佛的真諦「絕不在於無休止的殺戮,而是大愛和至善」。

之後,從孫悟空西行開始,就果真遵守著與師父之間的承諾「在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的時候他沒有提及菩提老祖;在經過火焰山差點被業火吞噬的時候也沒有叫嚷過一聲;

在被妖精冤枉,遭受唐僧驅逐的時候他也沒有回方寸山抱怨,或許孫悟空也漸漸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吧!

雖然取經一路波折不斷,不過好在結局是美好的,孫悟空沒有辜負菩提老祖的期望,成了鬥戰勝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