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南京激戰後,共軍順利進城,為何國民黨軍隊如此不堪一擊?

百年戰爭錄 發佈 2024-04-01T19:02:47.102411+00:00

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打了五年多,1949年以前我軍的傷亡的確是要明顯高過蔣軍,戰鬥打的很艱苦,畢竟裝備實力差距較大,蔣軍的幾大主力軍確實也是身經百戰,戰鬥力不俗,尤其是新一軍,第二次四平戰役,以三千多的傷亡斃傷我人民解放軍八九萬,這個交換比確實太懸殊了,只能說是悲哀。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給你小心心]

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打了五年多,1949年以前我軍的傷亡的確是要明顯高過蔣軍,戰鬥打的很艱苦,畢竟裝備實力差距較大,蔣軍的幾大主力軍確實也是身經百戰,戰鬥力不俗,尤其是新一軍,第二次四平戰役,以三千多的傷亡斃傷我人民解放軍八九萬,這個交換比確實太懸殊了,只能說是悲哀。

但是1949年以後,我軍勢如破竹,面對國民黨的軍隊,以少數戰勝多數的奇蹟,解放了國內許多城市。

解放南京,國民黨軍隊如此不堪一擊

首先,我認為,就當時國民黨軍隊的情況,南京無論如何都是守不住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南京地勢平坦,除了長江,無險可守。南京在軍事角度恐怕屬於死地,漫長的長江,沒有緩衝區,被直接攻到城下,根本就不應該指望依賴地理優勢,勝敗取決於野戰的實力。

二,國軍主力在上海被重創。上海是一場極其特殊的城市攻堅戰,上海城防的特殊以及我軍的特殊要求,讓之前我軍的城市攻堅戰經驗完全用不上,因而付出的巨大的代價。可悲可嘆的是現在很多人覺得渡江之後就是一切順利,然後撒花慶祝開國大典,卻忘了湯恩伯的負隅頑抗讓三野付出了整個渡江戰役幾乎全部的戰損,忘了多少好戰士,為了保住上海,倒在了離上海解放只有兩天的時候!而且,解放上海的時候我軍因為不想破壞上海,所以打起來非常謹慎,就拖了很多天。

三,國軍背靠城市拒城死守; 守江必守淮,淮海戰役打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沒了,南京根本守不住了,唐生智志大才疏,還想與蔣爭江山,結果連南京守軍都指揮不好,也沒有個完整的戰守和撤退計劃,導致南京大敗!假若校長不反革命、不肅黨,一直秉承中山先生的遺願,將國共合作貫徹到底的話,別說南京保衛戰,日本人連關都進不了。

沒有革命精神的革命隊伍,是不存在主義的、沒有理想、沒有靈魂的。而且,淞滬後期的潰退對當時的參戰部隊士氣影響甚大。南京淪陷反而激起中國政府持久抗戰的決心。初期抗戰的格局也在國民黨當局的預料之內,戰前的西南開發本來就是為遷都做準備的。

國軍的決策自相矛盾,高層戰撤不定,守軍指揮混亂

日軍裝備精良,在登陸金山衛 、占領上海後,推進速度很快,兵鋒直指南京,讓國軍難以反應。當初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國軍共計13個師 8萬人。例如36師只有3000多人,後來增補了4000新兵。這8萬人中就有3萬人是新入伍的新兵。

因為這8萬人算是最後有生力量的預備隊了,又不像史達林格勒那樣,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軍的防守戰線是比較完整的,所以史達林格勒不怕成為孤城,而史達林格勒也能源源不斷的獲得後方的補充。

如果要舉列寧格勒的例子的話,列寧格勒海運未斷,也算不上孤城。而南京保衛戰時,南京周邊都是潰軍,組織度已經很低。南京是守孤城的方式去守,南京周邊時刻也能被突破,日軍隨時能包抄將南京守軍完全困在裡面。這也是為什麼南京下令撤退時,諸軍爭先恐後的向後撤。

補充一點,史達林格勒中,伏爾加河始終在蘇聯控制範圍內,所以蘇聯能源源不斷的將部隊運過河。但南京這邊離上海出海口很近,日本海軍的輕型軍艦時刻都能到南京,截斷長江。這也是南京比起史達林格勒更難守的原因。其實太平天國攻打南京也沒費多大功夫。曾國藩打天京還是費了一些勁的。

當然,其實大家都知道,大決戰之後國軍大勢已去,無非就是能多守幾天的問題。所以,不是我軍不重視,是國軍太不堪一擊,其實當時東線戰役,進南京和進蘇南上海的是完全不同的線路和部隊了,進上海的部隊主要是從江陰進無錫,然後東進上海,南京那部分是另外一個規劃了。

如何去打一場處於劣勢的防守戰?

解放四川時,四川國軍總兵力九十萬,老蔣以為會讓我軍傷亡十萬以上,最後傷亡只有四千,川軍起義的不要太多。徐帥八萬人居然包圍了晉軍十萬人,閻老西抗戰強調守土抗戰,傅作義被稱為守城將軍,都反映晉綏軍比較擅長守城,所以山西境內的攻堅戰都比較慘烈,還有一個原因是徐帥部隊裝備太差,尤其缺少火炮,徐帥的華北第一兵團是華北三大兵團人員最少,裝備最差的兵團。徐領著少量地方部隊能解放山西實屬不易,所以,徐帥也被我黨稱為最能打惡、硬仗,尤其擅於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元帥。

那麼,當軍隊的整體戰略重心放到搜刮東西跑路的情況下,如何去打一場處於劣勢的防守戰?戰爭需要後勤,局部戰術,整體戰略的預判和規劃,湯守大上海也不過是其逃亡計劃的一部分而已。

當時,老蔣給下級軍官的命令是,打不過就跑,保留兵員,而共軍的命令是,人在陣地在,沒有命令不得撤退,這就是勝敗關鍵

豫東戰役之後,國軍之間再也不積極增援了。實際魯西南只殲滅的整66師,整32師、70師有一半跑到濟寧了,給陳唐攻擊濟寧造成很大影響,損失慘重。魯西南戰役其實是幾個戰鬥打包,叫攻勢更合適,有含金量就一個羊山集的整66師,打的還非常艱難,打完就失去持續作戰能力了,選擇南下大別山。

其實,在解放戰爭中,顯然最難攻克的是太原,第二難是蘭州。錦州是顯然對速勝。西野打榆林,別看守軍是雜牌中的雜牌中的雜牌。雜牌的三次方,但愣是傷亡很大半途而廢。算是難打。

10縱畢竟剛剛從地方部隊升上來,12縱又是老中原軍區的底子,這倆在的新的中原軍區轉隸地方也是應有之意,但這些主力部隊下面的旅團不同,基本都是老牌野戰部隊的底子,中野進大別山一趟元氣大傷,除了重裝備損失殆盡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編制普遍縮水了三分之一。

其實太原能解放成功,還離不開當地農民的幫助。

第一個是陶峙岳通電起義,時間是9月25日,9月26日宣布通電起義的是原新疆省主席包爾漢;

第二個是太原攻城戰

其實至1948年12月我軍就已經完成了四大要塞的攻克以及太原城周邊堡壘的清掃,徐帥之所以選擇圍困而非攻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央軍委認為過早占領太原會促使傅作義放棄平津,率部南逃。徐部主要是以攻心戰為主,雙方幾乎沒有進行大規模交戰。

當然,雙方的傷亡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當年國軍30個軍打華東,被華野一連滅8個軍;同期攻東北華北中原的合計才30個軍,三軍合計一年才滅1個軍。我軍能打勝仗,才能保衛土改成果。能保衛土改成果,土改才能成功。土改成功,農民才會支持我們。農民支持我們,我們才能贏得戰爭。

雙方實力懸殊,如何扳回一局?

其實,戰役難不難打,也要看雙方力量對比,比說天津,29小時就打下了。但是付出的傷亡兩萬四左右,是國軍的2.4倍。但是解放軍力量占優,而且戰役過程流暢,國軍除了戰死就是被俘了,基本沒有漏網的,這樣綜合起來天津並不難打。

蘭州就不一樣,一野第一天攻擊就沒有奪取任何一個主要陣地,後面陣地都是到付爭奪的,沒有天津那樣一邊倒。最後結果雖然打出了攻堅戰罕見的和守方相當的結果(10000比12000,戰死肯定是敗退的青馬多),但足足打了兩周,而且青馬逃掉一半多(如果沒有預備隊第三軍的神來之筆導致青馬在黃河鐵橋被俘了13700,淹死2000,青馬的損失更小)。

順便一提,我們常說的殲敵數量,包括斃,傷,俘。比如遼瀋戰役殲敵47萬,實際擊斃只有十幾萬,大部分都是舉手過來的。誇大戰績其實是各派都常用的手法,主要也是為了振奮士氣和鼓舞人心。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衡陽保衛戰,十一萬日軍圍攻一萬七千 方先覺的守軍,鬼子數次進攻死傷八萬多,斃傷守軍一萬三千餘,雖然最後還是城破了,不過跟中國軍隊接近1:5的懸殊交換比不免被日軍大本營視作戰術的失敗,當然鬼子戰報上為了儘量到挽回面子,還是一如既往的報低損失,號稱只死傷了兩萬多,由此可見一斑。

從東北經膠州半島而來的朝鮮蘇聯軍火有十分之三分配給華北解放軍,而傅部非嫡系。塔山戰役里不是有個號稱華北沒有丟失過一挺機槍的傅部趙子龍師嗎,這個號稱也側面反映出機槍在傅部眼裡也是寶貝疙瘩,珍貴物品。

人員素質呢,傅部號稱七路半,跟八路就差半路,建軍思路和八路差不多,官兵平等,艱苦樸素,團結友愛,思想教育等等都有,而且做到了實處。

而且,華北解放區前身是晉察冀根據地,唯一一個毛口中的模範根據地,也許是太模範了吧,就跟公司一樣,一旦正規了大了,就有了大公司病,國共開打之前和談的時候,老毛要華北裁軍,裁掉老弱病殘,晉察冀一轉身把根據地野戰軍裁了,把不能打的地方部隊留了下來,這種騷操作亮瞎眼。一窺而知全貌,晉察冀其他毛病也不說了,自己體會吧。

最終體現到戰場上就是該吃的吃不下來,該擋的擋不住。四大野戰軍里為什麼沒有華北野戰軍不是沒原因的。

總之,共產黨的勝利,確實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將星熠熠四十載,歸宿多半功德林」。解放軍戰士是我們歷史的永遠的詩歌,無數代人將滿懷激情與感謝地謳歌他們的不朽神跡。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了國家走向獨立自主進而崛起的空間

今天我們取得的成績和將來必將取得的成就也是對勇士們最好的告慰。人民戰爭勝利屬於人民。銘記歷史,弘揚抗戰精神,吾輩自強。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