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中的「五事」

卓言日知錄 發佈 2024-04-01T19:46:08.615103+00:00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609天。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善戰者說》(上)這本書用《孫子兵法》來講商業經營的書。書名里的「善戰者」,既是指戰場上善於用兵的將領,也是指能在商界運籌帷幄的企業。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609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善戰者說》(上)


這本書用《孫子兵法》來講商業經營的書。書名里的「善戰者」,既是指戰場上善於用兵的將領,也是指能在商界運籌帷幄的企業。


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在戰場上,一支軍隊想要取得勝利,在內部,必須有嚴明的紀律;面對敵軍,要有高明的對策;面對變幻莫測的戰況,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而在商界,一家企業想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必須要有適合自己的組織管理體系,要有能制勝對手的競爭策略,還要能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可見,戰場中的軍隊,市場裡的企業,確實有很多共通之處。


《孫子兵法》誕生於春秋時期,作者是當時的吳國將軍孫武。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自古以來,《孫子兵法》一直被奉為兵家經典。並且,進入20世紀之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了重要的地位。比如,利德爾·哈特在他的名著《戰略論》一書的扉頁中,引用了19條軍事學家的語錄,其中前13條都出自《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雖然是一部兵書,但它並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打仗的。在孫子看來,真正的「善戰者」,不是簡單地能打,一味地追求贏,而是要爭取不用打就能贏,或者用最小的成本取得勝利。用孫子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一個將領,不僅考慮到在戰場上怎麼廝殺,還要考慮到軍隊內部怎麼管理,自己的領導力怎麼塑造,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怎麼適應,等等。這也是《孫子兵法》的影響能歷久彌新、跨越國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在商業世界裡,《孫子兵法》裡的謀略,同樣值得參考。因為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同樣不能靠蠻力、靠一味投入資源取勝,而是要全盤考慮內外部因素,追求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勝利。


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管理學教授,宮玉振。他擁有軍事學的博士學位,曾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副研究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在管理學和軍事學方面都很有造詣的學者。


今天我們來看看,「善戰者」在管理一家企業,或者一個項目的時候,應該考慮哪些基本的要素。


這裡,書中重點介紹了孫子提出的「五事」思想(事情的事)。這「五事」分別是,道、天、地、將、法。


乍一聽好像有點玄學的味道。但具體了解之後,你會發現,這「五事」中的每一項,其實都對應著現代管理學當中那些基本的管理要素。


比如,將,對應的是一家企業的創始人跟核心管理團隊。法,對應的是企業的法規、制度、流程。天,是兵法中所說的「天時」「時勢」,對應的是企業所處的時代大勢,像數位化浪潮、人工智慧革命,這些就屬於時代大勢。


將、法、天,這些都很好理解。但剩下的兩個,「道」和「地」,好像單憑字面就不太好理解了。


我們先來說說「道」。你應該有感覺,從古至今,中國人特別喜歡講「道」,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專門講過「道」。但各家對「道」的內涵,理解並不一樣。那孫子所說的「道」,是什麼呢?


關鍵在於這麼一句話:「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意思是,道,就是讓民眾和君主有共同的意願和追求,以至於可以同生死,共患難,不畏懼危險。所以,「道」就對應著我們今天所講的,企業的願景或信念。


如果把時鐘撥回到30年前,人們對於企業的信念,關注度並不高,更多地把它看作一句激勵企業員工的口號。但是,近些年,我們會發現,企業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公開場合,闡釋、強化自己的企業信念,並且越來越注重在這個信念的導向下去規劃公司發展。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賈伯斯的那句,活著就要改變世界;還有任正非一直在講的,華為要「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還有,亞馬遜的前CEO貝佐斯,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在每一年他寫給股東的信的結尾,都附上1997年,亞馬遜剛上市的時候,他給股東寫的那第一封信。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封信里明確講了,他們「以客戶為中心」的信念,還有在這個信念下的長期戰略規劃。等於說此後的每年,貝佐斯都要帶著股東們回看一遍,亞馬遜走到哪兒了,是怎麼樣堅持自己的信念的。


有一本經典的管理學書籍,叫《追求卓越》。在書里,作者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說,他們在他們所研究的那些出色的公司背後,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很清楚它們的主張是什麼,並認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價值準則。」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企業信念。


那麼,為什麼一個清晰、明確的企業信念,能幫助企業走向卓越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回到歷史的興衰、兵家的成敗中,同樣能找到啟發。有一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看到,歷史上,失掉江山,或輸掉戰爭的例子,很多都是因為失了民心。而信念,就是幫助一家企業凝聚人心的利器。


這一方面體現在,共同的信念,能在一家公司內部,增加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IBM公司的前CEO小托馬斯·沃森就說過:「我相信一家公司成敗之間真正的差別,經常可以歸因於,公司激發了員工多大的熱情和多大的潛能,有沒有幫這些人找到共同的宗旨。如何維繫這種共同的宗旨?我認為,答案在於信念的力量,以及這些信念對員工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反覆強調一家企業的信念,也可以對外釋放一家企業的吸引力,吸引市場中認同這個信念的人,把他們轉化為企業的用戶或支持者。這個道理不光適用於企業。有一本知名的表達類書籍,《如何啟動黃金圈思維》,裡面就說過,那些善於激勵人心的領袖,他們在溝通或表達中,往往不會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個套路,而是會把「為什麼」放在最前面說。也就是先告訴聽眾,自己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這會更容易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獲得他們的支持。比如,馬丁•路德•金在他的演講中,不會到處宣揚美國需要改變哪些方面,他只是去不斷強調、傳播他所相信的那些事情,這樣,他就吸引了那些跟他有共同信念的人,而這些人又會把這個信念傳播給別人,匯聚更多的人。馬丁•路德•金明白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演講叫作「我有一個夢想」,而不是「我有一個方案」。


所以,雖然,「道」,或者說信念,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從歷史的興衰、商業的實踐、社會的傳播中來看,它又在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說完了道,再來說說「五事」中剩下的最後一個要素「地」。孫子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就是軍隊所處的戰場地形。對應到企業身上,就是企業所處的行業,這是企業競爭的主戰場。


那麼,怎麼去分析「地」呢?孫子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這就是分析「地」的四個基本的維度。


比如,遠近,指的就是,作戰距離的遠近,或者說,一家企業把自己的商業版圖拓展得有多大,戰線拉得有多長。這裡要注意的是,企業的擴張要和自己的能力邊界相匹配;如果野心的膨脹超過了能力,對於企業來說,往往是災難的開始。對於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比如,巴菲特有個著名的「能力圈」投資理論。在他看來,能力圈的範圍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確定自己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只在能力圈邊界之內投資。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在每次做投資決策之前,先問問自己,對於這件事,我真的了解嗎?基本面、政策面、情緒面,我都清楚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這就屬於是能力圈範圍以外的。巴菲特說,「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這是「遠近」這個維度。還有「廣狹」這個維度,就是作戰區域的廣闊與狹窄,相對的就是企業所面對的市場容量,也就是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發展潛力究竟如何。還有「地」的「險易」這個維度,就是提醒我們注意,要懂得占領戰場上那些關鍵的戰略要點,這樣就可以用少量的兵力,控制和輻射周邊的一大片平坦地區,也就是所謂的「以點控面」。對於企業來說,就是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市場中的那些重點客戶、關鍵區域、戰略渠道上去,把資源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再說「死生」這個維度。「死」就是死地,進去之後就會全軍覆沒;「生」就是生地,控制之後可以進退自如,攻守兩便。對於企業來說,死地就是風險過高的市場,或者是那些狹小、增長緩慢、天花板效應明顯的市場;生地就是那些有很好的增長潛力、成長空間的市場。軍事上的一條原則是「居生擊死」,也就是自己要控制生地,而把對手引進死地。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善戰者說》哈希解讀,欲讀原文或電子書請移步得到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