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南泉留鄉愁

銅陵社科苑 發佈 2024-04-01T20:28:31.995870+00:00

我是第一次走進被人們譽為銅陵「飛地」的市郊區銅山鎮,一邊參觀,一邊品讀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南泉村嶺上吳村。我對保護傳統古村落的認識,始於對銅陵江村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申報成功。恰巧的是,我這次參觀的銅山鎮南泉村嶺上吳村,正是和銅陵江村同時申報成功的中國傳統村落。

我是第一次走進被人們譽為銅陵「飛地」的市郊區銅山鎮,一邊參觀,一邊品讀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南泉村嶺上吳村。

我對保護傳統古村落的認識,始於對銅陵江村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申報成功。恰巧的是,我這次參觀的銅山鎮南泉村嶺上吳村,正是和銅陵江村同時申報成功的中國傳統村落。所以,對這次零距離觸摸傳統村落嶺上吳村,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

史料記載:嶺山吳古村落位於銅山鎮南泉村南端,而銅山鎮則是銅陵在池州境內的一塊「飛地」,距市區約90公里左右。整個村子三面環山,自然風光很優美,是吳氏九大古村落之一。我們是乘坐大巴車於下午1時半左右到達南泉村嶺上吳村。南泉村為吳姓祖居之地,相傳宋朝末年自新安休寧遷居於此,世居生息,至今已800餘年。嶺山吳自然村現有130餘戶500人,吳姓人口占村落人口總數95%。而始建於宋代的吳氏宗祠,猶如一篇恢宏巨著,承載著銅山鎮南泉村800餘年的傳承和風雨。

我們首先參觀的是吳氏宗祠。應該說,吳氏宗祠乃是嶺山吳古村落的代表作,也是「難忘鄉音、守望鄉愁」的見證物,更是嶺山吳村申報中國傳統村落成功的最厚重的文化底蘊。我佇足在吳氏宗祠前,舉目眺望,宗祠門樓上部中間鑲嵌著「吳氏宗祠」四個大字,左邊立有一座大理石碑,刻有「銅陵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宗祠,我看到,整個宗祠系古木穿枋而建,中間還有一個四方形的天井,承擔著整座祠堂採光、透氣的功能,其徽派建築特色十分明顯。吳氏宗祠由門前廣場、八字外牆、門樓、前院、前廳、天井和後廳(享堂)組成,前廳上掛有「忠愛堂」匾額,建築外觀白牆黛瓦,屬於傳統的徽派建築風格。這裡原為供奉吳氏祖宗牌位之地,現在主要是村民集體會議、婚喪嫁娶、節慶活動的地方。

我在粗略地品讀過吳氏宗祠之後,又愜意地行走在古徽道上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一邊行走,一邊觀賞,儘管歲月滄桑,我依然從它眾多的明清古建築中,窺探出其古老的痕跡,構成了一道古徽州特有的風情。嶺上吳古村落是依山而建,周邊水系也很豐富,中間是吳氏宗祠,村落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房屋是繞著吳氏宗祠左右和後面而建,村莊四大明巷整齊,石板路戶戶通,路邊排水溝相通。整個村落現狀遺留的歷史環境要素較多,較為典型的有古井、古旗鼓、古石雕、古石碾等。

據說南泉村就是因泉而得名,村落泉水較為豐富,有多處泉眼,南泉古井便是一處。這口古井位於南泉村嶺上吳村落中段,石質並圈,四周砌有青石欄杆,青石台階伸至井口。我來到古井邊,這已是被棄之的枯井。據村裡的老人說,這口古井曾是嶺上吳村民主要飲用水之一,在舊時,古井邊的青石壁上,常靠有一桿3米長的鐵鉤,井圈旁存放一隻木質吊桶,供人打水。當年泉水清澈純淨,甘甜爽口,傳流歲月,滋養一方。直到現在,這口古井還保留完好,雖然嶺上吳村民已不用井水了,但這口古井已成為嶺上吳村民內心的圖騰。

在這次銅陵「飛地」之旅中,我有幸走進銅山鎮南泉嶺上吳村,邂逅了古徽道上傳統村落奇麗無比的厚重。雖說逗留的時間不長,但不僅讓我領略到了鑲嵌在古徽道上的傳統村落那濃郁的鄉音與鄉愁,而且讓我看到了嶺上吳村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

在返程的路上,我想起了我國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國的很多傳統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書,只是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所以,他在大力推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與古村落的搶救工程時大聲疾呼:「每一分鐘,都有文化遺產在消失。再不保護,五千年歷史文明古國就沒有東西留存了,如果我們再不行動,怎麼面對我們的子孫?」無疑,傳統村落是我國不能消失的根啊!

筆者認為,我們現在說的保護傳統村落這個根,決不是保護傳統村落的原封不動。因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傳統村落的生產和生活都要融入現代化,傳統村落的人們有享受現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權利。所以,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和諧統一,互為動力。但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尊重歷史和創造性地發展,缺一不可。只有傳統村落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宜於人居,人們生活其中感到舒適方便,其保護才會更加自覺牢靠。在我看來,江浙一帶的周莊、烏鎮、南潯、西塘等古鎮,尤其是黃山徽州的不少傳統村落,如宏村、西遞、呈坎等,包括郊區大通古鎮以及合肥三河古鎮的保護與發展,正是遵循的這一原則。

毫無疑問,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決不能只停留在政府與專家的層面上,更應該成為村(居)民的自覺行動,他們才是保護傳統村落的真正主人。我在參觀品讀嶺山吳古村落時,就聽到有村民反映說,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嶺山吳村,至今沒有享受到政府保護傳統村落的專項經費,使嶺山吳古村落的保護處於被動局面。由此可見,作為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幫助村(居)民樹立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自覺,提高村(居)民認知傳統村落所擁有的文化價值。

歷史的經驗已證明,我國的傳統村落在精神文化遺產中,不僅包括各類「非遺」,而且還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民間故事、俚語方言、鄉約鄉規、民俗民風、生產方式等,它們作為一種獨自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並使村落傳統厚重與鮮活,這是傳統村落中各種「非遺」不能脫離的「生命土壤」之根。

顯然,就我們銅陵而言,有諸多的村(鎮)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這些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遠不及黃山徽州的古村落。正是如此,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任重而道遠,關鍵是要用好用活古村落的文化內涵,精心打造鄉村休閒旅遊業,讓千年的傳統村落重放異彩,以獨特的風貌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使之成為城市人的都市美麗田園。

作者:詹敬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