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充當「救火隊」,烏軍的20多個主戰旅,為何這麼能打?

熊熊講武 發佈 2024-04-01T22:19:41.340901+00:00

在俄烏開戰之時,通過數年的整軍重建,烏克蘭已經擁有了20餘萬人的正規軍,同時還打造了國民衛隊、領土防衛軍體系。

在俄烏開戰之時,通過數年的整軍重建,烏克蘭已經擁有了20餘萬人的正規軍,同時還打造了國民衛隊、領土防衛軍體系。因此在俄軍攻勢開始後,烏克蘭可以迅速動員出優勢數量的兵力依城據守,使得俄軍處處碰壁。

在本身就擁有參戰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烏克蘭在開戰後即開始全國動員,因此有更多兵力用以補充作戰消耗,並成立新的作戰單位。

如今,烏克蘭各類作戰旅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個。其中除了原有的正規軍主戰旅、國民衛隊旅、領土防衛軍旅外,又陸續激活預備役番號、增編正規軍作戰旅、領土防衛軍旅和突擊旅。單純以烏軍目前作戰旅的數量而計,足以超過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躋身前列了。

當然,由於烏軍一直在血戰當中,尤其前線部隊需要承受高烈度戰爭的損失,因此其滿編率不甚理想。

另外由於重武器的消耗遠大於補充,而烏軍的擴充速度又極快,這就導致了烏軍大部分的作戰旅實質上都是輕步兵旅。

有限的重裝備要優先供應正規軍主戰旅,所以在戰場上的各大戰區,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烏軍戰前就編成的正規軍主戰旅,而這些旅事實上也承擔著各方向攻防作戰的「救火隊」角色。

通過一年多的戰事,這些旅的番號確定為:

第1坦克旅、第17坦克旅;

第10山地旅、第128山地旅;

第14機步旅、第24機步旅、第28機步旅、第30機步旅、第53機步旅、第54機步旅、第72機步旅、第92機步旅、第93機步旅;

第56摩步旅、第57摩步旅、第58摩步旅、第59摩步旅;

第35陸戰旅、第36陸戰旅;

第25空降旅、第46空突旅、第79空突旅、第80空突旅、第81空突旅、第95空突旅;

第61獵兵旅。

上述的這26個旅的番號,不能說大家肯定都熟悉,但其中至少一部分旅的番號應當是經常能聽到的。

實際上上述各旅,雖然說什麼摩步旅、山地旅、陸戰旅等等五花八門,不過這些都是個名頭而已,其真正的編成上,幾乎都是機械化旅。無非是所配坦克、自行火炮等重裝備的數量多少,類型不同罷了。

尤其是其中的空突旅,由於烏軍並未有大量直升機可執行「空突」作戰,因此烏軍的各空突旅都是精銳步兵作戰旅。

經過了數年重建與充實,上述各旅的滿編情況相對較好,以機步旅來說,基本都編齊了1個坦克營、3個機步營(有些還會有1到2個摩步營)、2個自行火炮營、1個火箭炮營、1個反坦克營,以及防空、工兵、維修、後勤支援等各附屬營連,兵力在4000人到5000人之間。

當然了,具體各旅的實際編制和實編狀態不同,具體兵力也是有多有少。

俄烏開戰後,烏軍死扛俄軍攻勢的第一波部隊就是上述的這些主戰旅。依靠相對充實的編制、裝備,以及足夠數量的老兵和實戰經驗,這些烏軍主戰旅表現出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但是隨著戰爭烈度的提升,烏軍這些主戰旅也承受了極大的損失。

到目前為止,上述各旅中已經找不出一個勉強能稱為齊裝滿員的單位了。原有的蘇系重裝備幾乎損失殆盡,繼之補充的庫存老舊武器、西方支援的蘇式武器、西方支援的雜式武器,以及前線部隊改裝的民用作戰車輛等,就成為了烏軍主戰旅的核心裝備。

當然,有這些還算不錯了,領土防衛軍那邊幾乎只有些輕裝車輛和迫擊炮,照樣得在前線死扛死守。

不過單純依靠領土防衛軍顯然不行,烏軍在各個戰線上都需要正規軍主戰旅去撐場面。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這些烏軍主戰旅四處奔走,充當各條戰線「救火隊」的任務。

以其中的第72機步旅來說,該旅開戰時在基輔戰場參戰,隨後調到了哈爾科夫方向,繼而又在阿特木斯克參戰,現在又成為了南線弗勒達的主力。

再有如網友們經常提及的烏軍第93機步旅,原先在蘇梅、哈爾科夫方向參戰,現在也在阿特木斯克「絞肉」,是城區烏軍的主力之一。

而且這些烏軍主戰旅高頻出現的話,會給人一種烏軍的作戰旅幾乎不休息,一直能打下去的感覺。

這倒不是說前線的這些烏軍主戰旅都是打不死的「鐵人」,憑著至多四五千人的編制,能打滿一整年。主戰裝備都換幾輪了,人怎麼還可能撐得住呢?

我們先前介紹了國軍在淞滬會戰時一些部隊維持戰鬥力的模式,其實烏軍也在這麼幹。

其一是火線整補,即參戰單位保持在戰線上,後方源源不斷地向其補充兵力和武器裝備,以隨打隨補的狀態,維持戰力。

這種補充方式的好處在於作戰單位無需換防,依靠老兵帶新兵的模式能夠比較穩固地輸出戰力。但缺點就像沖茶水一樣,隨著老兵骨幹的持續流失,味道會越來越淡(戰鬥力會持續下降)。

以烏軍第93機步旅來說,是實打實的精銳,但該部長期執行的就是隨打隨補的火線補充模式,故而其戰鬥力是在持續下降的。

還有一種方式是後撤整補,即將前線部隊撤離到穩定的後方,補充新兵、武器,並進行整建制的休整。

這種補充方式的好處在於部隊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環境用於理順建制,恢復戰力;不足的一面就是前線部隊需要換防,得有合適的時機和可以輪換的部隊單位才行。

烏軍現在擴充了很多新單位,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用以「打衝鋒」用的,而是用於漫長戰線上的守備,以釋放出主戰旅的力量,在後者進行整補後,形成新的進攻戰力。

在2022年8月底時,烏軍用於赫爾松反攻的主力,就是頓巴斯前線後撤整補的幾個旅。

在這裡,我們也有必要注意下,那就是烏軍整建制後撤整補的時間很短,少則一個月,多則兩個月。只要填充好編制,「會開車、會開炮」,就要拉上去再打了。

所以大家會有烏軍一些單位總是在戰鬥中的印象,其實是因為它的整補時間非常之短。它的戰鬥力模式根本不是按照正常改裝訓練來的,而是戰時狀態下的速成模式。

當然,由於重武器的缺乏,儘管這些裝備是優先供應主力旅的,但現在也不足以讓後者滿編。

基本上一個旅配不配坦克,要靠運氣;有一個機械化營的裝備,大家都分著點;然後再填充些老舊裝甲車輛,這就算整合起一個旅了。因為現在火炮也很缺,因此烏軍即便是主戰旅炮兵群基本也都快「裸奔」了。

所以現在的烏軍主戰旅基本也是擁有一定數量重武器的輕步兵旅,經過完整整訓的旅,總兵力未必會少很多,只不過大力充實步兵作戰單位;在前線作戰的旅,由於出現嚴重戰損,只有千把人的情況也有。

所以烏軍有時候不會一次性投入整旅兵力,而是以加強各營為基幹,在本旅建制內輪換使用,一個營打殘了下去整補,換新的營上來,如此在本旅建制內小循環。

所以以上就是烏軍目前主戰旅單位的戰鬥力維持模式,在有大量防衛軍填充戰線時,烏軍的進攻還得指望這些單位來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