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從何而來,為何又下落不明?

大嘴歷史文案 發佈 2024-04-02T02:24:33.901243+00:00

相傳秦王從政十九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

相傳秦王從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傳國玉璽就是用這和氏璧做成的。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鑑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據傳傳國玉璽傳到十六國時期,在冉魏滅亡的時候,東晉、燕、後秦各得到了一塊,都自稱是真的,其中東晉的這一塊,一直傳到後唐李從珂自焚。

後來宋朝建立後,一農民在李從珂的廢墟中找到這個玉璽,獻給宋。最後,到了金,然後到了元,被元順帝帶到北元。明成祖朱棣伐北元,傳國玉璽消失,後被農民發現,獻給了蒙古王爺。多爾袞征服蒙古後獲得。後來溥儀變賣,後被翡翠大王鐵保亨獲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時不慎墜入大海。

傳國玉璽代表了整個封建王朝的開端與末尾,所以其珍貴程度也就不難想像了。總之,傳世國寶丟失實在太讓人惋惜!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