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的裝飾藝術特徵

文錦匯 發佈 2024-04-02T09:59:08.449121+00:00

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終於五代,時間延續300多年。長沙窯的技工們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衝破唐以前單色釉一統天下的局面,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長沙窯的瓷器大量採用文字做裝飾,這在當時也是一大創舉。


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終於五代,時間延續300多年。長沙窯的技工們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衝破唐以前單色釉一統天下的局面,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長沙窯的瓷器大量採用文字做裝飾,這在當時也是一大創舉。可以說,長沙窯是中國釉下彩繪的里程碑,為唐以後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彩瓷工藝的驕傲。

一、唐代釉下彩瓷器的藝術特點

瓷器的繪畫裝飾,主要可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上釉下彩相結合三種情況。所謂釉上彩,就是指在經高溫燒制已經成瓷的釉面上進行繪畫,再入窯經過低溫燒成,如五彩、洋彩等;釉下彩則是指在成型的泥胎上直接繪製花紋,施釉後入窯燒成的裝飾方法,如青花、釉里紅等;還有同時用這兩種方法進行裝飾的情況,如鬥彩、青花五彩等。

關於釉下彩,我們最熟悉的要數青花瓷。其實早在原始青瓷時期,就已在瓷器上出現了釉下彩,兩漢、三國時期也有發現。但早期的釉下彩並沒有作為成熟的繪畫形式形成一個獨立的陶瓷門類,直到唐代湖南長沙窯的興起,開闢了中國釉下彩陶瓷繪畫新篇章。

顧名思義,唐代長沙窯位於湖南長沙,在今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南距長沙城約27公里。由於這是一個民間窯場,不受官府控制,因此古代官方文獻對於它的記載極少。根據唐代詩人李群玉所著詩詞《石瀦》中記載:「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詩名中的「石瀦」就是指唐代湖南長沙窯的生產地——石渚。「古岸陶為器」也印證了現代考古發掘所證實的窯址所在地。

二、唐代長沙窯瓷器中的詩畫結合

唐代越窯和邢窯稱霸南北,坐擁「南青北白」的盛譽,其中邢窯有專為大盈庫和翰林院燒造的「盈」款與「翰林」款官用瓷器,越窯更是有為皇家寺院——法門寺專門燒造的秘色瓷。與它們相比,長沙窯則是一個地道的民窯,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是普通民眾,具有較為典型的民間風格特徵。

長沙窯瓷器上大多有裝飾,有的是印花,有的是繪畫,有的是文字裝飾。

長沙窯的繪畫很有特色,線條隨意放鬆,筆法肆意自由,與唐朝工筆畫精描細染,追求嚴謹工整、富麗華貴的藝術風格大相逕庭,卻別有一番野逸妙趣,無不透露著民間藝人率真質樸的性格特點。下圖這件長沙窯青釉褐彩鳥紋壺(1983年湖南望城蘭岸嘴出土)就是一件頗有代表性的花鳥圖案作品,壺的腹部正中繪製一隻小鳥,棲息於枝頭。小鳥的輪廓線用褐彩勾勒,身體上的羽毛用纖細的綠彩排線表現,並不寫實描繪,而是用抽象的表現手法展現了鳥棲枝頭的有趣一景。

除了繪畫以外,長沙窯瓷器中還有很多文字裝飾,有詩歌、諺語、俗語、題款、警句等。這些詩文大都來自民間藝人,也有一些是摘自當時流行的名作,有寫個人悲喜情懷,有宣傳倫理、教化人們慈悲行善,也有描寫年輕男女的愛悅之情,描繪世俗生活等,內容十分貼近生活,親切質樸,並且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長沙窯瓷器上的字體多為行書,也有少量草書。如上圖右側的青釉褐彩詩句執壺(1983年湖南望城蘭岸嘴出土),就是用草書寫有五言絕句:「去去關山遠,行行胡地深。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說的應是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和親匈奴時路途遙遠艱辛的狀況。

王昭君自小精通琴棋書畫,才貌過人,於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選秀女時,以南郡首選入宮,相傳她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而被畫師在畫像上做了手腳,受到皇帝的冷落,五年未能面聖。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召集了後宮妃嬪,只有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臨行宴送時,漢元帝看到王昭君有驚人的美貌,十分後悔,可也無濟於事了。於是王昭君便肩負著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重任,遠赴漠北,一路風沙戈壁,條件很是艱苦,於是在瓷壺最後兩句,作者感嘆道:「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早知道今日要受這麼多苦難,不如當初多給畫師一些錢。

三、唐代長沙窯中的外銷瓷

長沙窯瓷器在中晚唐時期曾大量外銷。據統計,國外一共有13個國家出土了長沙窯瓷器,日本、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等海上沉船中也頻頻發現長沙窯瓷器,特別是「黑石號」沉船上發現了5萬餘件。 既然是以商業貿易為生產目的的外銷產品,長沙窯瓷器自然會受到市場導向的影響,出現一些異國文化的烙印。

如上圖所示,這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黃釉褐斑「何」字貼花執壺中,就可見一斑。這件長沙窯執壺直頸,豐肩,直腹,口部有六棱形短流,壺流的另一側有一弓形手柄,在肩部兩側還分別對稱貼塑兩個系。在壺流的下方,以模印的手法,貼塑有獅子紋模印裝飾,兩側系的下方也分別貼塑有紋樣相同的椰棗紋飾,更為與眾不同的是,這三塊貼塑裝飾的中央都印有「何」字。

關於「何」字的含義,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此件瓷器應為何姓工匠所生產。關於「何」姓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何姓源於國名,出自隋朝時期西域的何國,梵文為Kushacirc,屬於以國名漢化為姓氏。何國為「昭武九姓」諸國之一,隸屬唐王朝管轄,因此這件作品也很有可能是西域匠人所做。而獅子紋和椰棗紋都是廣泛流傳於西域國家的傳統圖案,絕非當時中國所有。

這種裝飾的出現,印證了當時中外頻繁的貿易交流,以及長沙窯瓷器遠銷國外的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