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起東方,國韻悠長 | 樂評

音樂週報 發佈 2024-04-02T11:51:58.512397+00:00

在曲目安排上,本場音樂會仍沿襲以《春節序曲》熱鬧開篇,《花好月圓》歡騰「合尾」的「傳統框架」,這一頭一尾的經典組合為音樂會定下喜慶基調,也構成了穩定不變的成分,如此其餘選曲便可不拘一格、輪換納新。

文 | 李欣

繼2021年底「國韻悠長——中國民族管弦樂新春音樂會」首次亮相後,2023年2月28日,寒冬中蟄伏良久的「2023中國民族管弦樂新春音樂會」終於在春天裡破土而出。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聯手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北京民族樂團與眾多名家相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共同守護「一年一度」的約定,為這場音樂會從「新生事物」向「經典符號」的蛻變傾情助力。

在曲目安排上,本場音樂會仍沿襲以《春節序曲》熱鬧開篇,《花好月圓》歡騰「合尾」的「傳統框架」,這一頭一尾的經典組合為音樂會定下喜慶基調,也構成了穩定不變的成分,如此其餘選曲便可不拘一格、輪換納新。較往屆而言,本場選曲範圍有了進一步拓展,在順著時間線索摘取傳統經典的同時,也兼顧了近年的新創佳作,如創作於2022年的民族管弦樂《湖岸風和》。但從整體可見,「可聽性」即是否好聽、耐聽依然是選曲的首要原則,這源於對觀眾接受度的考量,契合了音樂會「集大成者、面向大眾」的性質。

全場曲目在主持人張澤群精彩的串場中自然連綴,又在指揮家王甫建的指揮棒下被細膩處理。經宏觀提煉,可見民族管弦樂與器樂協奏曲兩大格局,前者曲目多為場景性、風俗性描寫,突出地域風情,如聶耳根據云南洞經音樂改編的《翠湖春曉》,彭修文、蔡惠泉吸收各地打擊樂元素創作的《豐收鑼鼓》。同為寫景,《達勃河隨想曲》風格迥異,多調性的和聲語言與民間音樂特有的韻調結合,構建出一個寧靜、激情與幽深有機組合的音響空間,這首由作曲家何訓田創作於40年前的作品,今日聽來也覺耳目一新。而作曲家郭文景30年前創作的《阿佤山》,以精煉音型的貫穿展衍旋律並獲得撞擊靈魂般的聲響,在當時想來應是「石破天驚」,但如今卻只覺這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學力量與當下深度共振,滌盪人心。另外還有用民族管弦樂述說「春日之花,秋日之實」的《春華秋實》(王雲飛曲)與繪就「湖水沒有流向,卻有婉約多疊的微波蕩漾」美麗畫卷的《湖岸風和》(唐建平曲),絲竹相和,昂揚歡暢。

器樂協奏曲部分,所選作品一方面呈現出對於「深刻主題」的追求,即通過獨奏樂器的發展變化來獲取不同場景,串聯起一個有來龍去脈的「事件」,以抒發某種莊嚴情感。如里程碑式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由二胡演奏家宋飛精彩詮釋的第三、四樂章,展現了登臨長城後的壯闊心潮與對未來的熱切嚮往。

又如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結構上被賦予明確的情節性和標題性,用琵琶「武曲」和「文曲」手法展現琵琶敘事的獨特魅力。作品由琵琶演奏家陳音、楊婧、張強與樂隊聯合演繹,深沉而細膩,盪氣迴腸。

另一方面亦有表現中國意境、民間韻味的器樂協奏曲。由笛子演奏家戴亞與樂隊演奏的《鷓鴣飛》空靈飄渺,盡顯詩意,如歌如怨的旋律似有「只今唯有鷓鴣飛」的淒楚,盡顯古樸深邃的風格。

京胡與樂隊《夜深沉》以中國大鼓與京胡競奏的形式,充分塑造人物形象,胡琴演奏家姜克美與打擊樂演奏家朱劍平將鼓的剛勁和京胡的高亢結合得相得益彰,扣人心弦、精妙絕倫,生動激越的曲調充滿濃郁的京腔京韻。

正式演出曲目以一首寓意美好的民族管弦樂《龍躍東方》結尾,鼓樂鏗鏘,雍容華麗,金石之聲迴蕩。最後的東方旋律「茉莉花」曲調響起,燃動了內心的澎拜情思。

在這一場將近兩個半小時的國樂盛會中,藝術家以民族管弦樂藝術的形式,廣納鄉音民情,博覽地域風俗,集中呈現了多部精品佳作,雖然在細節的處理、獨奏與樂隊配合上尚未盡善盡美,但也給下一次音樂會保留了提升空間與方向。毋庸置疑的是,民族管弦樂已然成為中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它也將繼續以獨特的藝術品格發揮其應有之義,塑造擁有「民族之魂」的時代之音。

田龍/攝

- THE END -

訂閱 音樂周報

訂閱 音樂周報(小程序電子刊)

連彈4個半小時,為什麼王羽佳能刷新鋼琴界「天花板」?

2023年音樂藝考:人數多、政策變,挑戰與機遇並存

音樂高校跨學科新專業火了

視唱練耳,規範學音樂的一把鑰匙

四十載軍旅藝程,五次天安門慶典,他以零失誤率指揮軍樂團為祖國獻禮 | 人物

新課標來了,音樂還是聽覺藝術嗎?| 爭鳴

金鐘獎鋼琴冠軍孫麒麟:舞台是檢驗作品演奏的最好標準

張國勇:談談職業病

歌劇導演陳蔚:歌唱的審美誤區、提高方法與三種境界

關鍵字: